或師焉,或否焉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5 05:56:12

1樓:qq口口

此句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的一篇議**《師說》,意思是: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有關的大道理疑惑)卻不向老師請教。

原句為: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翻譯為:不能夠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夠解決大的疑惑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請教,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地方(卻反而)放棄(不學),我並沒有看到這是明智的。

諷刺了從師學習時的態度問題,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習是綜合性的,不應該是學一部分拋棄一部分,這是極不明智的。

2樓:金牛咲

焉:語氣詞,表示停頓,用於分句末或句中,無實義。

整句意思是: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

出自唐代韓愈所作《師說》,原文選段: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

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年-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此時的作者決心藉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

但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學的是「(有疑問的時候)有的人向老師提問請教,有的人不提問請教。」語文課上老師是這樣教的,呵呵。

4樓:匿名使用者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翻譯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棄

5樓:匿名使用者

選自是《師說》

韓愈的。

或者是老師,或者不是。。

我這麼理解。

怎樣翻譯“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

牛牛小桃子 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 句讀 要學習,大的方面 解惑 卻丟棄。 這是韓愈 師說 裡面的句子,意思 古文中是沒有斷句的,即沒有標點符號 斷句都不知道,迷惑就不能解開,去 向老師 請教吧,小聰明而沒有大學問的人,我沒有見他能明白的。你這句話本身就句讀之不知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