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過 人生最佳的境界是花未開全月未滿。是什麼含義

時間 2021-05-05 15:19:51

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花還沒有全開,月還沒有全圓的時候,在等待花開、月圓。但是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明明知道花月如此無情,還要苦苦追尋等待。

原詩: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俟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釋義: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亮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雖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雖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樣能夠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夠由於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隨你心願。

2樓:

花未開全月未滿的字面意思是:鮮花開放但還沒有全部盛開,月亮盈圓但還未到十五,這時候,我們對美好事物充滿了期待,是最好的時候。如果花還未含苞,月還沒現月牙,美好的事務還遙遙無期,或者花已盛開,月已全滿,接下來的就是逐步凋零和虧缺,就打了折扣了。

所以,這句話體現了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就是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要留有餘地,不要追求極致。

3樓:陳愛明

這是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是一種通透頓悟的智慧,更是留有餘地的美麗。

4樓:匿名使用者

曾國藩是偉大的哲學家!

5樓:煩

還沒有成功 但正在努力中

6樓:匿名使用者

類似於猶抱琵琶半遮面? 朦朧之美?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花未全開月未圓的意思是花兒沒有全開,月兒沒有全圓,就是比喻事物沒有達到令人覺得完美的地步。

《十三日吉祥探花》全詩如下: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8樓:那些年的二貨

比喻事物沒有達到令人覺得完美的地步。雖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整首詩:

《十三日吉祥探花》

【作者】蔡襄 【朝代】宋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擴充套件資料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

9樓:夢裡心落

【意思】花沒有完全開放,月亮沒有最圓滿的時候,讓人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出自】《十三日吉祥探花》

【全詩】

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候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蔡襄(2023年3月7日-2023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樑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裡驛道鬆;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

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製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公全集》。

【賞析】

這是一首禪語詩,是禪宗推崇的一個人間最美的境界,于丹在《論語心得》的講座中,引用詩中時提到「人生最完美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詩歌勸導人們遇事不要鑽牛角尖,寄希望於所有的事物都能隨心所欲達到完美,而是要知足長樂。

10樓:女夭犭候

花未全開月未圓, 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 若是多情更可憐.

一般所謂知足常樂的人都最高境界 就是不全好 不全滿

11樓:匿名使用者

曹丕要曹植七步內做出一首詩不然就殺他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每個境界的含義是什麼?

12樓:韓琴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

此句描繪一種孤獨寂寞之感,然登樓遠眺,一條道路伸向遙遠的天際,似含無盡之希望。意喻治學之始,必須耐得住寂寞,**遠矚,不斷求索。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此句道盡情人間的相思之苦,情有所鍾,雖形容憔悴、衣帶漸寬,亦無怨無悔。

意喻治學之過程,須堅忍不拔,執著隱忍。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王國維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

意思是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

擴充套件資料

「人生三境界」是出自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王國維分別引用了三首詞中的名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歷過的三個階段,他認為,大事業、大學問,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經過長期的探索和追求,才能有所成就;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百折不勞的精神,甚至需要一種為事業獻身的精神。

第一種境界就是一個確定目標的過程,在生活中,我們有過彷徨,有過迷茫,於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在不安現狀的躁動下,我們毅然決定樹立信心,確定目標,將以實現。那麼此時,我們就應該要登高遠望,尋求一個巨集偉之志,以尋求大之發展。

第二種境界就是為目標追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艱辛的,是痛苦的,所以欲成大事,你就必須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哪怕為伊消得人憔悴也在所不惜。

1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是 要 **遠矚選定目標 第二個是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第三個是豁然開朗妙手得知

「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句詩出自哪首詩?

14樓:小粽子巴巴

原文:花未全開月來未圓,尋花待月思自依然。bai明知花月無情物,若是du多情更zhi可憐。

出處:宋代·蔡dao襄《十三日吉祥探花》

釋義:花一旦全開,馬上就凋謝了;月亮一旦全圓,馬上就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雖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們還是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雖然人們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樣能夠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因為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隨你心願。在花月無情的情況下還自作多情,是很可憐的。

15樓:何須雋夢看永

出自《十三日吉祥探花》---宋 · 蔡襄

全詩為: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版無權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花未全開月未圓,正是意境最佳時。 引申到關於人生,意思就是說人生在世凡事不可做過頭,過則溢,有害而無益。花好月圓固然美,唯美理想主義者推崇之致。

然花未盛開,月未全輪時,不但美,而且更予人以希望及追求更美好的境界。

人類最美好的追求便隱含在這句「花未開時,月未圓」。喻物擬人,人追求突破,奮發向上,博擊長空,幾經艱辛,一飛沖天。事業,成就斐然之後最堪回首的是那展翅博擊的艱辛時刻,以及那力排萬難的奮鬥過程,如滾滾長江奔騰到大海時已是平平展展,寬廣無浪。

愛情也如此,花未開月未圓時是最美最纏綿的。

16樓:

出自宋朝詩人宋bai襄du的《十三日吉祥探花》zhi。

全文如下dao: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回待月思依然。答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這句話也是曾國藩的一句座右銘。意在說明: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

而未全開,未全圓,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俗話常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花未全開月未圓」恰好是人生最好的一種境界。仍使我們對未來生活保持憧憬,有所期待。

曾國藩說的掘井及泉是什麼意思

牛璠瑞童 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曾國藩譯文 用功就好比掘井,與其心猿意馬到處去掘數口井而掘不到水,還不如專心專一掘一口井,力求掘到水,而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 孟子曰 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譯文 做事好比掘井一樣,掘到六七丈深還...

曾國藩的識人術說虛偽的人有特徵,是哪

夭衣也是九九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他是宗聖曾子第七十代世孫。他是著名的中國近代政治家 戰略家。不僅如此還是理學家 文學家,在書法上也有建樹。他身為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一生奉行為政要耐煩為根本。他認為什麼事都要勤儉,自己動手,不能因為是官就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行用官,講究禮治,忠心不二。曾國藩有...

曾國藩說過,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品格好的人

沒找到具體出處,大概是推斷來的?本來想用這句話寫文章,沒想到沒找到具體的出處,嚴謹起見就換個話題了.恰好看到這個題,就想共同猜測一下這句話是曾國藩說的可能性。曾國藩 讀書幫助人有德行做君子 靜坐自我妄為,讀書即是立德 吾輩讀書,只有兩事 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 君子在行事上更有原則,進而減少了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