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一上聯,隻字,至今無人能對出下聯

時間 2021-05-04 04:11:33

1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次,有兩位考生在筆試和殿試中成績都不分上下,難分彼此。乾隆皇帝一時之間也難以判定誰贏誰輸。於是靈機一動,出了一個對子,上聯是:

煙鎖池塘柳。第一個考生聽完後,扭頭就走了。第二個考生思索了片刻後,也走了。

雖然兩人都沒有對出來,可最後乾隆皇帝還是判第一個考生贏了。依據乾隆的說法:「我此聯為絕對,能一見斷定者必高才也。

」。且不說這個有趣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單單從這個上聯上來分析,煙鎖池塘柳的偏旁組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不僅如此,煙鎖池塘柳還描繪了一副優美的意境,簡簡單單的五個字,想要格律,意境都對的上,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清朝被稱為「天下第一才子」的紀曉嵐曾經對出過下聯:「炮鎮海城樓」。不得不佩服紀大才子的才學,雖然說五行對上了,但是這個意境,和煙鎖池塘柳的意境相差太遠,但也是不錯的了。

到了/民/國/年間,某地出土了一則石碑,石碑重見天日的時候,碑上刻有一副對聯,上聯赫然便是:煙鎖池塘柳,眾人看到下聯,拍手稱快,只見下聯是:桃燃錦江堤。

桃燃錦江堤,五行相對,意境相符,描述了春季盎然的景象,尤其是「燃」字,和上聯的「鎖」異曲同工之妙,被稱為百年來最完美的千古絕對,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對出下聯的作者卻是已經無從考究了。

2樓:晗晗

煙鎖池塘柳

鏽堵油煙機

3樓:

盡我出一下聯,還少一個

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用最工整的對法對出下聯。

4樓:野草蒼茫

1、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墨翰林書

2、故事:有一天,李調元來到川東的一座山上,廟中長老素聞李調元之名,趕緊親自前來接待。長老和尚也很好客,領著李調元山前山後、廟裡廟外,看了一個盡情盡興。

並把他請入方丈室中,辦了一席很豐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調元見長老和尚幾次欲言又止,料定他還有事相求,就主動問他。長老和尚這才說出原委。

原來,這座寺廟中有幅畫,是這位長老的師傅畫的,畫的是三兩枝出水的荷花。當時正逢江南地才子唐伯虎遊玩到此,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辭,懸腕展臂,龍飛鳳舞寫下幾個大字:

「畫上荷花和尚畫」

當時的長老和尚剛要提問,唐伯虎就說:「我走之後,若有人能對出此對的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說完甩筆而去。可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對得出下聯來。

李調元聽長老和尚怎麼一說,興趣陡增,馬上要長老和尚把畫給他看,果然畫妙字絕,地道的唐伯虎真跡。他望著這個對子一尋思,才發現其中的妙處。原來,這句七字對,無論正念反讀音都一樣,難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調元對畫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長老和尚說:「大和尚,請借墨硯一用!」長老和尚將大號提筆一支捧到李調元面前說:

「請大人錦上添花!」只見李調元提筆在手,略一沉思,便緊靠唐伯虎對聯之旁,寫下一聯:

「書臨漢墨翰林書」

從此,這幅畫就作為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掛在這個方丈室中了。

5樓:先生劉興華

lv.2 1 分鐘前

上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人 出)

下聯: 章中棹杖召忠章。(我 對)

注: 出句機關點:①畫荷花和畫(諧音h)。

:②上尚(諧音s)。③荷花(艹頭)。④畫荷和尚畫(含口)。⑤畫→畫(名詞→動詞)。⑥和尚(廣義名詞)。

對句機關點: ①章棹杖召章(諧音z)。

:②中忠(諧音z)。③棹杖(木旁)。④章中棹召忠章(含口)。⑤章→章(名詞→形容詞、動詞)。⑥召忠(人名詞)。

花和尚(花:名詞、動詞)

杖召忠(杖:名詞、動詞)

機關全破。

乾隆出的一個對聯,至今沒有人對上,對不上的人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時期,最為盛行的莫過於對對子和對對聯了,有才之人一定要回對對子,不然就是沒有文化之人的象徵,乾隆也是一個飽含詩書之人,而且對對對子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在他親自殿試的時候才發生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

和以前一樣,所有的考生都是一層又一層的選拔之後,才進入最終的面試,殿試是一個爭取功名的好機會,所以每個考生都特別的珍惜,這一次的殿試剩下了兩位考生,乾隆為了區分他們哪一個更有才華,於是就想好了一個對子。

當乾隆將這個對聯給說出來的時候,第一位考生聽了之後,直接對乾隆說道不會,但是第二位考生卻在原地冥思苦想,過了不一段時間,第二個考生也還是沒有對出來,於是第一位考生就直接走了。因為他覺得反正也對不上,還不如自己主動退出,可是超乎意料之外的時候發生了。

乾隆將這位考生叫住了,並且對他說道,這一屆的狀元就是你了。於是兩位考生以及文武百官都很懵,明明都沒有對出來,怎麼就成為了狀元呢?乾隆出的上聯為:

煙鎖池塘柳。雖然是簡短的五個字,但是想要對出工整的下聯也是不容易,為什麼這樣說呢?

仔細觀察這五個字你會發現,這五個字的偏旁包含的是五行,想要對出來是真的不容易的。所以乾隆也是知道的,而在第一位考生聽到對聯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對不出來,也就證明他看出來對聯的真正所在,而且對於敢說不會的人,也是有一定的智慧的,而第二位考生就不一樣了,所以乾隆當然讓第一位考生成為了狀元。

後來好像真的有人對出了這個對聯: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看起來似乎很工整,也包含了五行,但是也有人說對聯上聯是五行,下面就不應該是五行了啊,這樣就不叫對聯了。

比如上聯是風,下聯也應該吧是雨,所以至今這個對聯也沒人能夠對工整。

乾隆曾經出過一個上聯,到如今還沒有人能對出下聯

7樓:匿名使用者

版乾隆閱後說

權:「朕明日出一個對聯,讓考生對,答出下聯的便是狀元。」昱日晨,乾隆見西湖風拂垂柳,煙霧鳧鳧,便寫出:「煙鎖池塘柳」,這便是上聯。

二考生看過之後,甲大驚失色轉身而去。結果欽點甲生為狀元。人不解其因,乾隆道:「聯乃絕對;誰人能續?能立即看出這是絕對的,才華必高也!」

原來此上聯內涵「金木水火土」五行,要續此對,也需五行,這就絕非一般了。所以,乾隆出的對聯至今沒人能對上下聯!

8樓:天孫

上聯:煙鎖池塘柳。下聯:炮鎮堆海樓。

9樓:

上樓梯一步登天下凡池千載難逢 橫批 驚為天人

乾隆吃西瓜隨口說出一上聯,至今無人對出

10樓:匿名使用者

瞭解清朝歷史的讀者們想必都知道,要說清朝最有才華,學識最高的皇帝,那非乾隆皇帝莫屬了。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同時也是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這個時候的清朝正處於和平盛世,因此乾隆才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去修習詩書禮儀等,並最終成為歷史上最博學多才的皇帝。

據相關記載,弘曆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41863首,這個收錄在《御製詩集》裡,而我們所知道的全唐詩里加起來才48000餘首。不過呀,乾隆喜歡賣弄學問,為了韻腳甚至不惜造字,讓他的詩生僻難懂,還十分拗口。這也有可能是因為他作詩如此之多,卻沒有一首流傳下來的原因。

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對對子,這個時候他身邊的才子紀曉嵐要出場了。

我們知道紀曉嵐也是一個對對子的高手,自稱「天下沒有不可對之對」,他常常與乾隆皇帝一起玩,一起沒事對對子,話說有一次,乾隆隨口說出的上聯,紀曉嵐卻說對不上來,這也因此傳為一段佳話。到底是怎麼一個故事呢?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年夏天,乾隆帝下旨召紀曉嵐進宮議政,由於古代文武百官覲見皇上都是穿著厚重的官服,而夏天又酷暑難耐,紀曉嵐到時已經滿頭大汗,乾隆皇帝見狀,就讓太監給紀曉嵐拿兩塊冰鎮西瓜解解暑。古代人們一般都是在冬天把冰藏於地窖,等夏天再拿出來,往往十噸冰進去到夏天只剩一噸,所以,當時能吃得起冰鎮西瓜的非常少。

得到皇帝賞賜冰鎮西瓜的紀曉嵐,不管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邊吃邊將西瓜籽吐在單獨的盤子裡。乾隆看著紀大才子吃西瓜的樣子,突然想到了一個上聯,並對紀曉嵐說道:「愛卿慢點吃,沒人跟你搶。

朕有一個上聯,不知愛卿能否對出下聯呢?」紀曉嵐回答道:「皇上請出上聯,讓微臣試一試。

」乾隆給出的上聯為:坐北朝南,吃西瓜,籽往東放。

紀曉嵐放下了手中的西瓜,深思了十分鐘,然後對乾隆說道:「萬歲爺給出的這一聯,不但微臣實在對不出,估計天下間也沒有人能夠給出絕佳的下聯。」乾隆心裡相當開心,既然紀大才子都對不出,說明自己才華無人能敵,「十全老人」的稱號名副其實。

但是聰明的紀曉嵐真的對不出嗎?其實聰明的紀曉嵐早就看出其中玄機,因為在古代,能坐北朝南的只有當今天子,吃西瓜是皇帝在吃,這是皇帝做的動作,而籽又是西瓜裡面的,能掌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那只有皇帝!這樣的上聯讓紀曉嵐如何敢對。

所以紀曉嵐說:「我對不上來,天下也就無人能對了」。

坐北朝南,吃西瓜,籽往東放

字上到下讀左傳,書往右翻

唐伯虎出一上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清朝才子對出的下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墨翰林書.昨天看到的覺得不好.今天我來對.戲下研習眼瞎戲.河北曹志月對 唐伯虎 上聯 畫上荷花和尚畫 求下聯 一 這個問題有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下聯,還有一個現代人自己撰寫的下聯,各有千秋 二 有關的詳細解釋如下 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帖翰林書 千百年來一直認為此為妙對,其實不...

紀曉嵐的小妾糊窗糊出一上聯,至今沒人對出下聯

高升騰展巨集圖 上聯,胸湧澎湃 下聯,蛋進糧絕 橫批,日久生情 紀曉嵐小妾出一上聯,200多年無人能對,至今仍無最佳下聯 曉秋槓槓 清朝的大學子紀曉嵐,風流倜儻,其小妾沈氏 字明玕 自幼冰雪聰明,是紀曉嵐妻妾中最聰明,最有才學的一位。一個夏天,沈氏正在用一種很薄的類似於紗布的夏布糊窗,此時陽光剛好透...

廣東觀音山森林公園有一上聯 觀音山上觀山水,如何對

上聯 觀音山上觀山水。下聯 望江樓頭望江流。1.對聯的由來 對聯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又被稱為楹聯或對子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常見於大門旁所貼的春聯,用於祈福的桃符等,在古代多刻在竹子或者木頭上。目前有歷史記載可查詢到的對聯最早位於三國時期 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 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