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明節掃墓祭祖的傳統

時間 2021-05-05 16:51:16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掃墓的淵源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

那麼寒食掃墓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這又是一個宋代以來就爭論不休的問題。

宋人歐陽修謂:"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換句話講就是寒食掃墓的習俗是從五代才開始的,而且這是禮制廢弛的結果。

其後有人指出,寒食掃墓的習俗至少在中唐時已經流行,《舊唐書·玄宗本紀》裡"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恆式"的記載,便以寒食掃墓始於盛唐玄宗時作為定論,這一結論影響很大,不少介紹清明掃墓的著述都予沿襲。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

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那麼,漢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襲什麼傳統?"二十四氣"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變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臘、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與已經流行於民間的寒食上墳是並行不悖各有所本,還是同源殊流而最終合一呢?

看來,不把這些問題一一辨析清楚,是無法徹底揭示清明掃墓之由來的謎底。

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快樂小豬囧囧囧

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之外 還有什麼傳統的講究嗎?

清明節的風俗?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又稱踏bai青節、行清節、三du月節、祭祖節等,zhi

是中華民dao族傳統隆重盛大

的春祭節日專,屬於慎終屬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節祭祖有什麼講究

4樓:陌下鬼隕

一、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人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

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二、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三、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 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鄭博士提醒朋友們這一條很重要。

5樓:匿名使用者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人或者說在華人眼裡,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

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 躬三次,默唸相關詞語。然後,再燒紙錢祭祀。

鄭博士提醒朋友們這一條很重要。

除了掃墓祭祖,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傳統習俗?

6樓:小蘭說的那些事

一、植樹

我們國家為了鼓勵人們多多植樹,已經設立了植樹節。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也植樹,人們主要是在清明節植樹。清明節這個時候,春回大地,陽光比較充足,適合樹苗生長。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明節植樹這一習俗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了,只有很少有一些地區還保留著清明節植樹的習俗。

二、風箏

清明節的時候,古人還喜歡放風箏。沐浴在陽光下放風箏,想想就很愜意。風箏飛得高之後,有的人還會將風箏線給剪斷,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消災,讓風箏把災難帶走。

三、鬥雞

綜上所看,我們可以知道,古代清明節除了祭祖以外,還有其他娛樂活動。目前,清明節只保留了祭祖這一習俗,由於清明節失去了古代的那些娛樂性質的習俗,所以我們現在一想到清明節,就覺得它是一個很嚴肅的節日。

7樓:瀟瀟姐姐的百度

現在清明節都被列入重點節日了,還會放假三天回家給先人,掛青,送花,燒紙,其實在古代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寫悼亡詩。

我接觸的第一首悼亡詩,是《國風·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秋風起,天亮了,翻找舊衣服時想起了你,一時間憂傷不止。

你不在了,衣服舊了,天氣涼了心也跟著冷了。哎,可見古人是有多麼的惋惜,多麼的想念在它處的故人。

除了寫詩詞還有別的方式來悼念亡人(一)掃墓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從寒食節吸收而來。清明祭祀是連線祖先與時人的紐帶,是對先人的懷念與哀思,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清明蛋國人在清明節往往會吃煮蛋以求子嗣,這**於上巳節。

秦漢時期,古人常在上巳節將蛋浮在水中祈禱求子,有時也將棗放入水中,以諧音「早子」求子逐漸演化成吃清明蛋的習俗。

(三)插柳枝古人認為柳樹可以嚇鬼,稱之為「鬼怖木」。(四)盪鞦韆鞦韆由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漢武帝時在宮中流行起來,唐宋時成為清明節女子喜愛的活動,明清時甚至有時將清明節稱為「鞦韆節」。(五)放風箏:

風箏最早用於戰爭時偵查敵情,後來人們以其高飛,寄希望能帶走憂愁,漸漸成為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清明踏青時節,放風箏也頗受歡迎。

清明節的活動還有很多,如蹴鞠、鬥百草、植樹、拔河、鬥雞等,多是適宜春季進行、老少皆宜、流傳至今的經典娛樂方式。現在清明節被納入節假日了,看來清明節還是很重要的,讓我們飲水思源,有了今天這般美好生活,但是也不能忘記為我們美好生活而打拼的亡人和祖先。

8樓: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條插土就活,插到**,活到**,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

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9樓:匿名使用者

盪鞦韆啊,清明節也有個別稱叫鞦韆節,還有就是放風箏,人們說放風箏可以去晦氣。

10樓:南方讀歷史

清明節時他們還會煮雞蛋來吃,小孩子們也會玩蹴鞠,鬥雞這些小遊戲。

11樓:血腥糖

古代清明除了祭祀先人,還有踏青啊,讓人們貼近自然,享受春天帶給人們的樂趣。

12樓:

清明節主要的習俗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但主要是緬懷先人。

13樓:喬楚筱

踏青,在古代的又被稱為探春以及尋春,大地回春,萬物萌發,正是踏青的好時節。

14樓:時光與花終相遇

古代清明節還需要掛紙,磕頭,送花。不過現在的清明節大家都還會磕頭的。

15樓:老陳聊文化

古代的清明節還會結伴去踏青、放風箏、還有盪鞦韆。

16樓:驛城表嫂

2023年4月4日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還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7樓:小胖子不愛洗澡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18樓:困難解決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19樓:為誰為誰為

1、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

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踏青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4、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7、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6]

9、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10、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

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6]  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

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11、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中國人的名聲在國際上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

價值取向跟隨國家政策和社會導向而變化,無所謂壞不壞的。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國家,都有壞人 三個重要節點分別是1279年,1644年和1949年,其中1279是歷史性的轉折 中國人的名聲在國際上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壞的?5 王莽再世 最近幾年腰包鼓了之後 從來沒怎麼好過。原來是欺負人,後來是被欺負。再後來被認...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禁菸,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吸菸的?

世界第100次大戰時候,就開始禁菸了,別問幼稚話,什麼香港,澳門,臺灣,為什麼禁菸,為什麼我們沒禁菸!因為我們是大陸仔!大陸仔!大陸仔!懂了麼!你說的這個 煙 是值得那種,一種是滿清是林則徐禁菸的那種毒品鴉片,這個東西一直在禁,只是到了解放後才徹底禁止,不過近些年又抬頭了 再就是大家普遍吸的那種煙,...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流行過聖誕節,聖誕節的由來 及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過的

聖誕節是傳入中國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 其實都是商家為了 搞起來的,聖誕根本不屬於中國! 記得是從2005年的開始流行過聖誕節 聖誕節的由來 及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過的 aabb開心自我 聖誕節是 教主耶穌的出生日,也就是他的生日這天叫聖誕節,中國人是從 教傳入中國後才開始過的,隨著時間久了,慢慢的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