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1-05-05 23:50:57

1樓:回憶那悲傷的痛

我認為蜀國真正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英才的逝世,有著一個昏庸無能,坐享其成的皇帝,以至於最後在戰亂時都沒有智者出謀劃策,武者頑強拼搏出來抵抗,蜀國也就真真正正名存實亡了。

其中蜀國地位稍次皇帝的是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操心,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早期的諸葛亮年輕氣盛,幫助蜀國各種的出謀劃策,將蜀國真正的打造成了強國,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因為劉備的病逝,劉備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想過安安心心過晚年而是細心的教導劉禪,可劉禪就是一位十分愚蠢的人,那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也會直接導致國家的興盛興衰。

諸葛亮心中也明白蜀國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鼎盛,只能夠走一步看一步了,直到自己親自率領大軍不停的北伐,他也是清楚不會成功,但是不成功也沒辦法了,因為仇必須報,所以自己最後拼了自己的老命去北伐,直到燃燒盡了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棵稻草。

馬超的病逝,黃忠的病逝,趙雲的壽終正寢,關羽被吳國所殺,張飛被自己的部下砍掉了腦袋,一個又一個大將燃燒盡了自己的生命,都是為了強大蜀國。最終的蜀國也是因為沒有了才人而逐漸的落敗,逐漸的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綜上所述,蜀國的滅亡是許多才人的逝去,而之後沒有可以站出來挑大樑的人。統治者的昏庸進一步促進滅亡,讓敵國有機可趁滅掉蜀國。

2樓:橘說娛樂

1、到了蜀國後期,人才已經嚴重緊缺,除姜維外,已經沒有了能統率大軍的全才,朝中沒有賢臣,所以,人才緊缺,這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2、歸根結底,蜀漢滅亡主要原因是荊州之失。蜀國滅亡,是因為人才少,人才少,是因為人口少,人口少,是因為地盤太少,那麼我們自然回想起219年的那場荊州爭奪戰,這一戰劉備慘敗,在曹操,孫權夾攻下,丟了荊州全部(江陵,公安等),當時荊州是人口眾多的,在之前劉表的治理下,十分富庶,自然人才眾多,而該死的關羽竟丟了它,不但人才得不到補充,人力,物力,財力也得不到補充,而且失去了從江陵攻襄陽到宛城的北伐路線,這一條道十分平坦,利於運糧,運兵,比諸葛亮北伐的秦嶺一線好出兵得多

3、魏國是最強大的,吳,蜀是弱小的,兩國齊心協力對抗還有的一拼但是我剛才說過,蜀國滅亡主要原因是荊州之失,荊州是誰奪的?孫權。策劃奪荊州計劃的是誰?

呂蒙。荊州一丟,蜀國損失慘重,劉備為了奪回來又出兵,又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大損元氣,最終蜀漢滅亡,蜀漢已滅,吳國就孤立了魏國(晉國)就集中兵力對付吳,吳國就只有滅亡。

4、呂蒙奪荊州是兩國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壯大了吳國,但也使得蜀國滅亡,蜀國已滅,吳國也跟著滅,若雙方操縱軍政大權的永遠是諸葛亮,魯肅,兩人政治見解遠遠超過呂蒙,周瑜,陸遜,齊心抗擊魏國,那麼三國曆史就會被改寫!

3樓:神

蜀國滅亡的原因頗多,諸如諸葛亮早逝、後主無能等,但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蜀漢集團綜合國力的弱小。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國佔據了整個北方,其轄區大約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兗州、涼州、豫州、幷州及洛陽**直轄區等九個地區;東吳佔據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地區;而西蜀則偏居西南一角,只擁有益州、漢中兩個地區。以西蜀兩州之力與曹魏九州抗衡,其實力相差過於懸殊。

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提到:「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看來對於這種差距,諸葛亮自己也有深刻的認識。

王朗勸諸葛亮投降時將魏國稱作「中國」,將西蜀喚作「偏邦」也不是沒有道理。

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農業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經濟。兩漢時期,中國農業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冀州、豫州、兗州及洛陽附近的中原地區,這些地方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密集的人口與最先進的生產力。東吳雖然幅員遼闊,但農業發達地區僅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至於兩廣、福建、江西等地當時還是一片荒涼。

西蜀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漢中地區農業落後很難給軍隊作戰提供充足給養,南蠻一帶還沒有象樣的農業,更不用說提供戰時補給了。諸葛亮幾次北伐失利,很大程度上在於糧草等戰略物資**不足。而魏國依託自身雄厚的農業經濟基礎,軍隊很少出現糧草輜重不足的情況,即便同時與吳、蜀兩線作戰,也能從容應對。

司馬懿能屢次阻止諸葛亮北伐,靠得就是打消耗戰。蜀、魏在農業經濟上的懸殊差距,決定了蜀漢集團的必敗。

魏國經濟基數大,增長快;吳、蜀經濟基數小,增長慢,並且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拉越大。對於這種有利情況,魏國自己人也有清醒的認識,尚書孫資曾向魏帝曹睿建議:「命大將據守險要,養精蓄銳。

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這種看法當時就得到了曹睿、司馬懿的認同。

西漢鼎盛時期全國人口曾達到6000萬,後經長期戰亂,東漢末年人口已下降到2000萬左右。蜀國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94萬,即便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當時蜀國總人口至多有200萬。除去婦女、兒童與老人,蜀國的男壯丁(兵源)約為50萬,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都在30萬左右,這已經是蜀國兵力上的極限了。

東吳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230萬,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吳國總人口至多有400萬。而魏國九個州的總人口約為1400萬,比吳、蜀人口總和的2倍還多。有了人口才有兵源,人口數量上的巨大差距,決定了西蜀戰略上的劣勢。

諸葛亮北伐時曾將作戰兵力分為兩班,三月一換、迴圈出征。這其實正是西蜀軍力睏乏的表現。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打的就是兵力上的消耗戰,而這一點正是西蜀的軟肋。

由以上可以看出:曹魏集團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東吳次之,西蜀最弱。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便有了「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感嘆。

諸葛亮是軍事天才,他可以輕易地贏得一場戰役,卻很難贏得一場戰爭。

4樓:無影屁

主要原因

1人口。蜀亡時人口110萬,軍11萬,吏4萬,擺明了勞動力不足吃閒飯的太多,所以老百姓面有菜色。加上連年征戰賦稅過高,老百姓不敢生孩子生了也養不活。

雖然蔣琬費禕執政期間少有戰事,但賦稅依然偏高,畢竟吏四萬,當官的太多了,不管各種史料再怎麼美化諸葛也改變不了蜀國殘暴的超高稅收,美名從何而來?奇怪。說實話還被噴?

更奇怪。總之夷陵之敗蜀漢的老家底兒元氣大傷,人口又少,沒有精簡公務員減輕賦稅讓老百姓多生孩子養精蓄銳這是原則性政治指導方針的失敗,誰幹的?大家心裡有數。

2。開府治事而且只開丞相府,這太奇怪了,理應丞相府將軍府相互制約的,一個派系說了算會導致什麼結局,咱們中國人最明白了,不用多解釋了吧。後來蜀亡時,荊州派系**除了立功的幾乎統統被撤掉了,這很說明問題。

次要原因

1人才選拔道路閉塞,益州人專搞民族和諧,荊州大士族不來,來的都是低水準庶族,又不肯起用有才能的平民。2姜維放棄鐵桶漢中策略,改用誘敵深入,門戶大開,不知道這種捉襟見肘的策略是不是故意的,反正亡國前姜維上書劉禪加強防守,奇怪的是他手下7萬大軍呢,隨便派個三五千人協防有何不可,不過屎盆確實給劉禪扣上了。3劉禪到底是不是阿斗這是很讓史學家們糾結的問題,俺就更說不清楚了,反正諸葛要打仗劉禪說不要,結果不管用,姜維要打仗劉禪說不要,結果也不管用,費禕說不要,倒是很管用。

哎···懶得打字了··蜀國的破事兒實在太多了,魏延打楊儀啦李嚴自作孽啦都很奇怪的··國不置史··有的我們匪夷所思了··各種說不清楚··各種糊里糊塗

5樓:流水落花去也

1、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策是錯誤的,那時的蜀國已經是疲於兵戰了,應該休養生息,但諸葛亮卻一意孤行地進行北伐,這是其亡國的原因之一。

2、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又受聽小人——太監之言,不知道三多二少的笨蛋,這對於諸葛亮來說肯定是一個令他頭痛的傢伙。事事掣肘,不敗才怪。

3、還是老諸葛的錯誤,如果按魏延所獻計策,也不失為一個對於蜀國長治久安的國策,可惜的是諸葛就認為他有反骨,死後還把他給殺了。

4、殺馬謖,絕對是一個錯誤,為了強求那個所為的嚴軍令麼?給自己戴高帽子沽名釣譽罷了。他難道忘記了,他出兵收拾孟獲時,這個被斬的人兒還給他出過主意:

「攻心為上。」最終收服了孟獲。

5、姜維,說穿了,是個球也完不成的東西,諸葛讓他來接掌蜀之命運不亡國才怪。最終還不是跟那個「戰戰慄慄,汗不敢出」的鐘會一起被over了?

上述五個原因。

6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死後 諸葛孔明窮兵黷武!我們知道 歷史上 秦得四川而得天下 可以想來 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國 物產豐富 首先 我們看下諸葛亮這個人在《三國志》中 有這樣的記載 並非劉備三顧茅廬 而是諸葛自己跑到劉備處自薦.可以看出諸葛亮 在乎功名 而不是他所說的"不求聞達於諸侯" 此其一其二 關羽之死 關羽死前一直在荊州與北方的曹操軍作戰 他的後方就是江東呂蒙.

雖然當時孫劉兩家是聯盟 但是以諸葛之能 為什麼史書中沒有一句提到他提醒"小心江東"? 諸葛借呂蒙之手殺死關羽用意在哪?雖然他位極人臣 但是地位並不是演義那類**裡那樣的高 畢竟劉關張是兄弟其三 劉備彝陵兵敗 史書中沒有說到一句諸葛提醒劉備小心火攻由此可見諸葛野心之大劉備死後 後主孱弱 但非無智 其實後主的"此處樂 不思蜀" 不是說明他弱智 而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當時的情況 他能說"思蜀"嗎?換做你 怕是也不敢說吧.諸葛為達野心 甚至殺了魏延這樣的不世將才!

難道蜀地真的無人到要用馬謖那般的書呆子?正是諸葛無心腹之人!諸葛以蜀地之力抗衡整個北方 同時還被江東牽制 怎麼能不敗?

如果(當然 歷史不能假設) 諸葛在蜀地與民生息 勵精圖治 臥薪嚐膽 憑藉蜀道之難 蜀地之物產 成為一方之霸主 並不是難事.然而 天下之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這逃不出歷史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客觀規律.諸葛的種種行為 客觀上加速了中國的統一.所以 蜀敗 罪在諸葛.

7樓:吟遊之風

地盤太小,人才太少,後繼乏力。

魏國到了中後期,仍然有鄧艾、鍾會之類一流的將才,蜀國後期的頂樑柱姜維還是諸葛亮用各種手段從魏國綁來的,論大將更是一無所有。劉備死的太早,剛立國不久就託孤白帝了,他的後代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曹家孫家。本來劉備的一生就是顛沛流離東奔西跑,很難有一塊長期的穩固的根據地專心發展。

所以,三國之中蜀第一個滅亡也是理所應當。

從劉禪和孫皓的態度看出,蜀漢滅亡後東吳可以再撐17年,他們兩個是什麼態度

在司馬家平定蜀漢後,劉禪不久也投降與司馬家,安心做起了他的安樂王。而東吳那邊孫皓則是不斷的改革自己內部的上下關係,採取了以攻為守的方式,讓司馬家不敢輕易出兵攻打他,最後在東吳 苦撐 17年後被司馬炎滅掉。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一說到劉禪我應該一下子能想到兩個詞,一個是 樂不思蜀 另一個是 扶不起的阿斗 ...

為什麼魏蜀吳三足鼎立,率先滅亡的是蜀漢

蜀漢沒有東吳有經濟和地理優勢,沒有曹魏有勢力,所以,第一個滅亡實屬正常。畢竟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而傷的多半是弱者。此外,和曹魏相比,後期的蜀漢基本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再加上劉備當初給自己 鍍 的金過於閃耀,不像東吳那麼低調,才會讓曹魏卯足了勁兒也要把蜀漢給滅了。因為三國鼎立實際上就是蜀漢和曹魏的爭奪,...

姜維也很有才能,為什麼不能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

姜維是一代名將,諸葛亮在北伐途中,收服姜維,也是特別高興。收服姜維以後,諸葛亮對姜維傾囊相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以說姜維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在諸葛亮死後,姜維也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揮師北伐。那為什麼姜維還是不能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呢?首先,蜀漢在經歷了諸葛亮五次北伐以後,已經是國庫空虛,糧草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