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話的出處在那裡?全文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22:12:50

1樓:匿名使用者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賞析李商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卻在無意中陷入朋黨爭鬥的旋渦中。於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這些不幸讓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經歷,頗多難言之痛,至悶之情,鬱結中懷,發為詩句。

實在可謂「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詩總顯現出一種特別的「高情遠意」,於一種假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種深遠的意韻。

《宿駝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就是這樣一首很有情韻的詩作。

「竹塢無塵水檻清」,詩人起筆就以極為簡練的筆調,勾畫了駝氏亭的環境:水清、竹秀、亭靜,這裡一片的清幽雅潔。然而,也正是這幽靜清廖的,遠離了塵囂的境地,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

這種相思,了無痕跡地表現出清幽環境中詩人的孤寂;「相思迢遞隔重城」,而地域的距離又是這樣無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詩人眼下所宿的駝氏亭與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長安,遠隔千山萬水,詩人只能藉助於風、於雲,將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飄向遠方長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間隔中的契合了。

讀李商隱的詩,常常會在無意中發現一個「隔」字。而這個「隔」字,孕育其中的則是無盡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風雨》),是友人之間無法溝通的怨;「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是情人之間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寫給妻子的那首極富盛名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同樣也暗含著「隔」,那是情真意篤的夫妻之間無以剪燭夜話的惆悵和悽苦。

這一個「隔」字,無疑還是詩人枯立於人世的寫照,又正是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離,成了詩人心靈深處的大痛。

「秋陰不散霜飛晚」,此時此刻,仰頭望天,雨意已濃,一片迷濛。這樣的物景,給本就不夠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陰影,心境的黯淡,又為物景抹上了一層灰色。情與景,心與物渾然於一體。

「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一直為後學所溢美的神來之筆。試想,淅淅瀝瀝的秋雨,點點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悽清的錯落有致的聲響,該是一種怎樣的聲韻?枯荷無疑是一種殘敗衰颯的形象,偶爾的枯荷之「留」,贏得的卻是詩人的「聽」,而詩人「聽」到的,又只是那悽楚的雨聲。

枯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個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詩人的化身,而那「雨聲」也遠不僅是天籟之韻了,或許它還是詩人在羈泊異鄉、孤苦飄零時,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韻呀!

全詩緊緊扣住了詩題的「寄懷」,詩中的修竹、清水、靜亭、枯荷、秋雨無不成了詩人抒發情感的憑藉,成了詩人寄託情感的載體。詩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詩人雖然與友人「身隔」,而卻無不在祈盼著「情通」,這或許就是詩人所說的一種「心有靈犀」吧。

這樣看來,晚唐的那雨聲,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們的心上了。

2樓:沒錢的萌娃紙

「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紅樓夢》四十回。

原文: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寶玉道:

「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一閒,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呢?

」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原句為:「留得枯荷聽雨聲」,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原文: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譯文: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鑑賞: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3樓:調皮小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4樓:冰雪

《宿駝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5樓:春夏秋冬

那句選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翻翻全唐詩才知全詩是: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而我只是記得《紅樓夢》裡黛玉對寶玉道:我最討厭李義山的詩,只喜歡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6樓:有恆堂

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樓夢》裡林妹妹就說過這句話

7樓:鹿小勳麼麼噠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唐代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註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

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

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杆的亭子。檻,欄杆,此處點駱氏亭。

迢遞:遙遠。重(chóng)城:指多層的長安城。

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

賞析:全詩沒有借用任何典故,只執意於周身景物:竹塢、流水、秋霜、枯荷、雨聲,卻渲染出動人心魄的晚秋清冷意境,抒發了對故人的無盡思念。

首句「竹塢無塵水檻清」點出駱氏亭的環境:流水清澄,翠竹幽幽,一塵不染。詩人也因如此冷清孤寂之景,觸發懷人之情。

相思綿綿,無奈無處傾吐;秋陰不散,自是詩人愁緒難解。而末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韻味深長,無限惆悵盡在其中。詩人綺思遐想,妙筆天成,其中的傷感讀來令人銷魂。

全文釋義:

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詩人介紹: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

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全詩是什麼, 留得殘荷聽雨聲 出自哪裡,全詩是什麼

采采柔逸 1 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 紅樓夢 第三十七回,寶玉嫌棄大觀園中的荷葉已經殘敗,隨口叨叨說破荷葉可恨,要遣人拔去。黛玉卻偏偏和他爭論,說平時並不喜歡李義山 李商隱 的詩,獨愛這句 留得殘荷聽雨聲 於是寶玉聽到黛玉的話便是聖旨一般,立刻諾諾連聲說,果然是好詩句,留著破荷葉不用拔去了。2 原詩是...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諶謐甄珺琦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對偶 和 比喻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出自 贈劉景文 贈劉景文 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於元祐五年 公元1090年 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此詩前半首說 荷盡菊殘 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後半首通過 橙黃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