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前赤壁賦》中賦體主客問答形式是怎麼運用的

時間 2021-05-09 21:34:43

1樓:傷感夕陽

呵呵!你那個院的啊!

算了我還是給你回答了吧!

主客問答只是賦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實際上反映的都是蘇軾本人的思想。在這裡,我們看到封建時代一個有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以後內心的深沉苦悶,以及他努力從這種精神苦悶中解脫出來的思想矛盾及其發展變化過程。作者通過大自然優美景色的描寫,通過詩的意境的創造,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他自己複雜的精神世界,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從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襟懷曠達,是開朗樂觀的,但仔細體會就能發現,作者的內心還是充滿矛盾和苦悶的。他那種在大自然中盡情享受、寄託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排解,這本身就是內心苦悶的一種表現,跟我們今天對生活和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的樂觀主義並不完全相同。他那種變和不變的觀點,看問題不絕對化,不無可取之處,但也不同於我們所說的辯證法,而是老莊主觀唯心主義的相對主義哲學觀點的表現,它抹煞了物我之間的質的差別。

但儘管如此,他在政治上遭受殘酷打擊以後,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表現出一種豁達開朗、超然物外的精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文章中對江山風物的熱情讚美,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傾慕嚮往,對理想的追求,都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值得肯定,而在閱讀時使我們受到感染的。

2樓:允箬

這是作者內心矛盾兩方面的真實體現,主代表著蘇軾的理智,客代表著蘇軾的情感,他把一切痛感託之於客,借客之口徐徐道出,又借主【蘇子】之口,與客辯駁,暢舒人生廣大豐富,不侷限於一時得失的心胸

《前赤壁賦》借主客問答表現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親,你好!

《前赤壁賦》通過主客問答,主要為了表現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希望對你有幫助!

4樓:匿名使用者

主客對答是賦體中的傳統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賦》中,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發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的領悟,而這一切則是通過嗚嗚洞簫、主客設問引起。其次,辭賦行文多用排比、對偶,即所謂韻文,此亦是賦的主要特點。

5樓:正康三年

在《前赤壁賦》中,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發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的領悟,而這一切則是通過嗚嗚洞簫、主客設問引起。

主客對答是賦體中的傳統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辭賦行文多用排比、對偶,即所謂韻文,此亦是賦的主要特點。

《前赤壁賦》,寫於2023年壬戌,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貶黃州期間的作品。在該作品中,蘇軾的感情經歷了三次變化:「樂——悲——樂」,其思想也經歷了一個由平靜到苦悶,再由苦悶而得到解脫的發展過程。

可看出蘇軾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

6樓:知天意而順之

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蘇軾前赤壁賦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該賦中的主客對話反映

7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風」和「月」是為主,「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

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而《後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與前篇雖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具有詩情畫意。

8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 《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

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求答案:簡要說明《前赤壁賦》中主客問答、抑客伸主表現手法的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客,不必

確指某人,主客雙方,其實是作者為展開辯論而虛設的兩個思回想對立方面,主客駁答難就是作者內心矛盾鬥爭的獨白。最終主說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處積極一面戰勝了消極一面,也就是瀟灑超脫、返歸自然的情懷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無常的苦悶。

wwww偷來的

前赤壁賦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哲學思想

10樓:雨中漫步

前赤壁賦蘇軾的哲學思想

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髮,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於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前赤壁賦中體現蘇軾無為的思想是哪一句

11樓:你有多愛我艹

賞析《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

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逗客人地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逗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地,卻逗知不可乎驟得地。

賦寫逗客人地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逗客人地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逗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地。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逗客人地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逗客人地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逗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地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12樓:匿名使用者

《前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賦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寫出人在浩渺宇宙間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極精煉的文筆,寫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後赤壁賦的異同點

13樓:匿名使用者

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後,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所寫。

《前赤壁賦》描繪了赤壁秋夜清幽曠渺的優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飄逸興致,以主客問答的方式,發表對宇宙人生的見解,特別是通過對明月與江水變與不變的議論,表現了開朗的胸襟和達觀的生活態度。

《後赤壁賦》描繪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氣氛,寫出了獨自登高引起的悲慼心情,最後以白鶴道士的虛幻夢境作結,於空靈奇幻中寄託超塵絕俗之想,筆調迷離惝恍,逗人遐思。

一、兩文的相似點

1、文章都採用以文為賦。

前後《赤壁賦》都屬於賦體,而且都採用了「以文為賦」的形式。

2、 蘊含的情感一致。

兩篇賦都以遊樂為主題,一遊後再遊,都能歸結到享受江山美景的樂趣,表現曠達開朗的胸襟和生活態度。

3、詩情與哲理的完美結合。

兩文在藝術上的高品位,主要體現在景、情、理的高度融合,詩情到哲理的昇華和凝聚,文學與哲學的完美結合。

二、兩文的不同點

1、描寫的時令景色不同。

蘇軾於元豐五年七月遊覽黃州赤壁,寫下前《赤壁賦》,三月後重遊寫下後《赤壁賦》。

2、內容側重點不同。

前《赤壁賦》開頭便描繪出一幅安謐、寧靜的自然畫面,接著以主客問答的手法,抒寫自己內心的情懷。

後《赤壁賦》寫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

3、心境追求上不同。

前《赤壁賦》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度。

後《赤壁賦》略為虛無縹緲,更多流露出遺棄塵世的思想。

前赤壁賦?蘇軾,蘇軾《前赤壁賦》 的主旨及藝術特點?

東東的小店 赤壁賦 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 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五年 1082年 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 前赤壁賦 第二篇為 後赤壁賦 前赤壁賦是蘇軾所寫。此賦通過月夜泛舟 飲酒賦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

蘇軾的前赤壁賦全文,蘇軾的前赤壁賦全文

前赤壁賦 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 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 客人 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 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

前赤壁賦表現了怎樣的人身哲學,前赤壁賦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哲學思想

半山國學堂 康震解讀蘇軾 前赤壁賦 他在怎樣的心境下寫的這篇賦?回答了什麼問題?被貶黃州之後,蘇軾的心境是非常不好的。於是在一個夜晚,來到了傳說中赤壁古戰場,通過對現實與歷史的思考,表達出曠達之情。 主要表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事物是沒有一成不變的,不需要為因為眼前的變動而羨慕或怨恨什麼 眼前的景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