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為什麼要搗衣呢

時間 2021-08-11 17:00:21

1樓:李子今史

「子夜四時歌」原是南朝樂府民歌,據傳是晉朝一個名叫子夜的吳地女子創作,因此也叫「子夜吳歌」,其內容充滿了哀怨之情,但非常質樸坦率,與後世的婉約風格大不相同,寫情寫愛纏綿悱惻,卻也絕非輕浮豔俗,又因其朗朗上口的民歌特質,深受人們喜愛,引起許多後來文人爭相創作。

詩仙李白創作的《子夜四時歌》,就是沿用了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但李白既有繼承,也有創新,原《子夜四時歌》每首4句,李白開創性地創作了每首6句,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為題,一共創作了4首。

春《子夜吳歌·春歌》

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秦地羅敷女,據傳是邯鄲城中一個姓秦名羅敷的農家女子,她以採桑為生,因為長得好看,遭到了達官貴人的調戲和**,但她不畏權貴、不慕榮利,忠於自己的丈夫,與權貴鬥爭周旋,她的品質也受到了人們的歌頌,樂府詩《陌上桑》就是為她而創作的,刻畫了一個美麗堅貞的小姐姐形象,後來又有《孔雀東南飛》,在這首詩中羅敷成了溫柔賢惠的女孩子的象徵。

李白這首《春歌》幾乎是《陌上桑》的精簡版,說羅敷在水邊採桑,芊芊素手在桑草上面拂過,在陽光的照耀下,她的紅妝顯得格外豔麗。這是對羅敷的勤勞和美貌的描寫。

接著說「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是化用了南朝梁武帝的《子夜四時歌》句:「君住馬己疲,妾去蠶欲飢」,所謂五馬,就是指太守一類的貴人,根據漢代禮儀,太守出行時,就要乘坐五匹馬拉載的車。

羅敷正在採桑的時候,有權貴被她的紅妝吸引,就跑來糾纏搭訕,羅敷不為所動,婉拒道:「我家的蠶兒餓了,我要趕回家去餵養,您duck不必。」

夏《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夏歌》也是寫的一位美女,鏡湖也叫鑑湖,在今浙江紹興;若耶是若耶溪,也在紹興。古代詩人很喜歡寫若耶溪,因為溪畔有浣紗石,相傳西施曾經就在這裡浣紗,因此也叫浣沙溪。那你肯定知道了,這首詩中的美女,就是西施。

說這鏡湖方圓三百里,每當荷花含苞吐發的時候,西施就會泛舟湖上,來此採蓮,她真是太美了,以至於每次出現就會引起轟動,人人都爭著到若耶溪旁來一睹她的盛世美顏,「隘」字非常傳神,極寫西施出現時的人潮洶湧,原本若耶溪很寬闊,但是由於圍觀者眾,填滿了溪水兩岸,讓若耶溪都變得狹窄了。

西施的美貌到此戛然而止,筆鋒一轉,當時越王勾踐正打算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王,國內就有西施這麼個傾倒眾生的美人,當然要成為犧牲品了,所以才有「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去了越王家,順理成章地打入吳國內部,導致了吳國滅亡。

秋《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歌》是李白這組詩中最出名的一首,這首詩寫法又有所不同。

明月高懸,萬戶搗衣,給人一種空靈寂寞感,明月和搗衣最能引起人的相思之情,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也說:「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杜甫《搗衣》詩中說:「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什麼是搗衣呢?搗衣是一種服飾,也是一種裁縫衣服的方法,古代的婦女製作衣服之前,要先把布織好,然後放在砧板,用木棒敲打柔軟,這樣做出來的衣服穿著才舒適合身。

搗衣為什麼會引起人的相思之情呢?因為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要趕在秋天,製作好過冬的衣服,寄給遠在邊關的丈夫、情郎,因此,在明朗的秋月夜,長安城裡的搗衣聲此起彼伏,這些獨守空閨的思婦們,把自己對遠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和濃濃愛意,都寄託在搗衣中呢。

寫完秋月和搗衣,接著還有秋風——這又是一個

相思的意象,李白說「萬戶搗衣聲」,杜甫說「用盡閨中力」,只待一陣秋風吹來,能把這用盡氣力的搗衣之聲,送給那遠在玉關的丈夫。這是多麼濃烈的相思之情啊,到最後,她們終於忍不住發出了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什麼時候才能打勝仗,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團聚?

這首詩,寫相思,寫愛情,未用一個愛字,卻讓人感受到了最濃烈的愛意。

冬《子夜吳歌·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秋去冬來,終於把衣服做好啦!

李白真的很厲害,只是嘴上說的想念,那遠遠不夠,所以他用了「一夜絮徵袍」,使者明天就要出發,今夜我還在趕著時間搗衣,為的只是多為你做一件衣服,心中的急切和緊張,這五個字型現得淋漓盡致。

冬天來了,天氣冷,有多冷呢?直接說就顯得蒼白無力,所以他說「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手被凍得拿起針線和剪刀都困難,而我還在堅持,既體現出了我的關心,更寫極了寒冬之冷,我在長安都凍成這樣,你在邊關可想而知。

最後「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我對你日思夜想,我為你連夜搗衣,雙手被凍得通紅,但我一點也不委屈,我只希望使者能早日到達邊關,把衣服送到你的手上,帶給你溫暖,訴說我的相思。唯一的擔心就是,萬一使者走得太慢,寒冬已經來了,你還沒有棉衣可穿。

李白真的很厲害,僅從側面落筆,寥寥數語就塑造了一個鮮活的思婦形象。有妻如此,夫復何求?只希望「早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讓長安城裡這些可憐的人兒,早日與心上人團聚吧!

2樓:橄欖樹健康科普

搗衣就是在做衣服前,先要把古代的粗布,用木棒把它錘的柔軟,然後坐起來衣服才特別的貼身。好多女子都在搗衣,是因為在秋天趕製給丈夫們的棉衣,表達了她們對丈夫濃濃的愛意和思念之情。

3樓:孤獨的yu呀

百姓白天比較忙碌,晚上抽到了時間來洗衣服,用月光照著亮在河邊洗衣服,

4樓:滄海月明

古時衣服質地比較硬挺,必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覆舂搗,這樣才會柔軟穿起來舒服一點,稱為「搗衣」。後亦泛指捶洗。

為什麼要搗衣的原因:從字面來看,「搗衣」是為了遠方徵人能夠儘早換上乾淨衣服,實則是表達思婦對徵人之思念,對征戰之怨憤。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全句意思

秋歌 寫的是全長安的婦女,她們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為 萬戶 婦女的美是不能用簡單幾行詩描繪得出的,詩人便從那情,那事寫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這一片月既是那清涼的秋月,又代表了長安婦女的一片勤心 愛心 思心。這樣的心是美麗的,美得讓人感動。秋歌 籠統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不知道啥意思,求解

李白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首樂府為描述思婦懷念遠征良人的佳作。此詩提到的搗衣這個現象,我們還可以在很多詩文裡面看到,如庾信 夜聽搗衣詩 秋夜搗衣聲,飛度長門城。王建 搗衣曲 月明中庭搗衣石,掩帷下堂來搗帛。婦姑相對神力生,雙揎白腕調杵聲...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作者和題目和詩句是什麼

恆甘 子夜吳歌 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注 子夜吳歌 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 樂志 子夜吳 歌 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 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 子夜四時歌 李白的 子夜吳歌 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