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時間 2021-08-11 17:23:53

1樓:匿名使用者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意思是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選自《遊褒禪山記》,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

賞析:該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遊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遊記不同,獨具特色。

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

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遊,而在寫遊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遊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遊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

2樓:狗狗貓狗

譯: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

至於:這裡是抵達、到達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幽暗昏惑:

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昏惑:迷亂。

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

幫助,輔助。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的意思是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

版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權必要的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選自《遊褒禪山記》,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

賞析:該文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作者與他的兩位朋友和兩個胞弟同遊褒禪山後所寫。這是一篇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散文,與一般遊記不同,獨具特色。

全文按照記敘和議論的層次,可分五段。

從篇首至「蓋音謬也」。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文章開頭緊扣題目,開門見山地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之後,接著追述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後又葬在華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禪。

作者由遠及近,當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後,就把筆墨轉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上來。說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年慧褒禪師居住的房舍和墳墓之所在。

本文的寫作技巧也是比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點不在記遊,而在寫遊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是頗費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記遊中,處處為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使記遊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

「有志於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是什麼意思?

4樓:___涼城以北丶

有了意志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幽深昏暗、讓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物來輔助他,也不能到啊。

王安石(2023年12月18日-2023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

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卒諡文,故又稱「王文公」。他「少好讀書」,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宋史·王安石傳》。

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無所不讀,農夫女工,無所不問」《答曾子鞏書》。

王安石在文學上也是個革新派。他是歐陽修倡導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反對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風,主張文章「務為有補於世」。他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

(二)全文:

遊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三)創作背景:從文章後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字樣,據此可知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2023年寫的。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遊山經過,並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我們知道,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志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志」。

「盡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後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什麼意思

南邕 翻譯 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援,也不能到達。語出 遊褒禪山記 遊褒禪山記 宋代 王安石 節選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 山川 草木 蟲魚 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 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