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孝文化都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學習

時間 2021-08-11 17:28:52

1樓:老張教育新思享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曆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澱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與確立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鬥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

殷商、西周是傳統文化的開端和創造時期,也是孝觀念的初步形成和確立時期。

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並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

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

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並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後世孝道德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於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係的倫理規範,併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對孝的論述,已經涉及到後世孝道的方方面面,從而確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

漢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於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

《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

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充套件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並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諡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絡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餘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後世所承襲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

其間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藉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對父母無條件順從成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成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進一步淪為強化君主**、父權**的工具,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

族權的膨脹和愚孝的泛濫,就是孝道畸形發展的具體表現,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後來的「割股療親」就是愚孝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這時孝道被異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適應

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時代的內到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

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衝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

2023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佈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2023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裡唯一的標準,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裡,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係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蹟,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

但是,從封建社會一路走來的孝文化,毫無疑問帶著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對待所有傳統文化一樣,對傳統的孝文化,我們應該辨其真偽,學會揚棄。

古往今來,在中華大地上孝子賢孫的故事層出不窮。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向為世人所推崇。作為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把孝文化作為 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的基礎。

至於被近代一些人詬病的《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魚」、「郭巨埋兒」、「賣子行孝」、「割骨療親」等故事,不過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後人對於「孝」的內容的一種詮釋,是在特定生活條件中的一 種解說。決不能因為這些故事就認為孝是「吃人禮教」。

「二十四孝」故事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孝文化的材料,在特定的歷史階段 發揮過教化的作用。它在強調孝親至高無上的重要性時採取了某些在今天看來極端化的表達方式,其本意原為強調孝親的至關重要,本亦無可厚非。在雙親面前躺在地上,搖著撥浪鼓, 引父母開心的做法,這同今天出錢為父母買個電視機,讓父母天天能開心**相聲和戲劇的內涵意義,其實是一樣的。

只是時代變化了,做法不同而已。人們自然不能夠,也不應該以今天的生活方式來要求或者醜化歷史上的人,不能以飛機和高鐵來譏諷牛車和獨輪車。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應該如何學習?應注意認識以下幾點:

首先,弘揚孝文化,需要正確領悟傳統孝道的真正內涵。

眾所周知,「孝」是古代中國社會的核心道德理念。「孝」 作為中國倫理觀的基礎,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孝」這個字最初見於殷墟卜辭。古文字學家說明「孝」字字形的含義, 上面一個「老」字,是老人彎腰弓背,手柱柺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下面一個「子」字,表示兒子攙扶和服侍老人的形狀。

可見,早在中國文字初創時期,孝道已經有了明確的思想內容, 並且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其次,弘揚孝文化,要將孝的內容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當中。

當今時代,我們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百善孝為先」的「孝文化」,將有助於從社會道德方面提升和完 善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

今天的一些學校還通過讓學生回家給父母洗腳、給父母端茶、主動幫助服務做家務來培育孩子的「孝心」;一些地方還通過每年評選孝子的方式來樹立孝敬老人的榜樣,五好家庭評選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孝敬自己的老人;一些地方考察公務員時甚至還要了解他是否孝敬老人,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很難好好為大眾服務的。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養料」。「孝文化」乃是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的組 成部分,弘揚「孝文化」的正確內涵就是要把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孝親養老」、「尊老敬老」、以禮待人、與人為善的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因此,弘揚「孝文化」就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內容。

第三,弘揚孝文化,需要青年的響應和支援力量。

當代的中國青年,有知識、有能力、有視野。他們對於中國傳統國學的態度,也比以往任何時代的青年都要理性接受,都要平和開放。他們對於儒家的正統思想能夠有選擇性地吸收,不再迷信,也不會全盤接受。

他們對於道家的、佛家的思想也不再片面地判定為「愚昧的」、「迷信的」和「落後的」東西。正因如此,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思想必將在我們這個新的時代重放光芒。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孝文化還具備信仰意義。人要有信仰,信仰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支撐,人的生存和追求,都需要有一種超越於個人生活之上的力量和目標來作為精神的寄託,否則,人在現實當中就會感到迷茫和無望,就會失去生存的要求,而且無法解脫。而傳統的家族社會關係就是通過「孝」聯結起來的一代代人的「生命共同體」,承擔了緩解人的生死憂患和抒發生存迷茫的作用。

因此,在中國,道以孝為道德之基,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

傳統文化要求人做到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為只有愛父母的人,才能進一步去愛別人的父母,進而把這種愛擴充套件到對待身邊的一切人上,最終達到一種超越了血緣關係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

孟子說:「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曾子說: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先哲提倡的孝道曾經被揚棄過,如今又重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使之融入當今社會的德育範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至於如何弘揚立足當代、著眼未來的孝文化,則是放在當代中華兒女面前的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

中國的二十四孝有哪些,中國二十四孝都有哪些?

孝感動天 舜 戲綵娛親 老萊子 鹿乳奉親 郯子 百里負米 仲由 齧指痛心 曾參 蘆衣順母 閔損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 拾葚異器 蔡順 埋兒奉母 郭巨 賣身葬父 董永 刻木事親 丁蘭 湧泉躍鯉 姜詩 懷橘遺親 陸績 扇枕溫衾 黃香 行佣供母 江革 聞雷泣墓 王裒 哭竹生筍 孟宗 臥冰求鯉 王祥 扼虎救...

中國著名的文化遺產都有哪些,山西的歷史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困難解決局 有一種美,飄逸在浮雲上,深埋在古壘下,它就是祖國文明之美,那麼中國文化遺產有哪些呢? 誰動了我的漫 中國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三多堂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長城 故宮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雲岡石窟 2.瀋陽故宮 3.高句麗壁畫墓 4.長城 5.故宮 6.周口店 北京人 遺址 7.孔廟 孔...

二十四孝是哪二十四孝?中國二十四孝都有哪些?

以下是24孝 孝感動天 戲綵娛親 鹿乳奉親 百里負米 齧指痛心 蘆衣順母 親嘗湯藥 拾葚異器 埋兒奉母 賣身葬父 刻木事親 湧泉躍鯉 懷橘遺親 扇枕溫衾 行佣供母 聞雷泣墓 哭竹生筍 臥冰求鯉 扼虎救父 恣蚊飽血 嘗糞憂心 乳姑不怠 滌親溺器 棄官尋母。二十四孝 全名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 是元代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