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什麼期,誰在什麼打敗楚軍,稱霸一時

時間 2021-08-11 18:07:01

1樓:宕怪星球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戰亂的時期,春秋爭霸與戰國七雄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最終,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封建制的統一國家。

一﹑東周的歷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二﹑春秋爭霸

1﹑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主要爭霸戰爭

⑴ 齊桓公是春秋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擴充疆界,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⑵城濮之戰----晉楚----退避三舍;

⑶ 吳越爭霸----臥薪嚐膽

3﹑爭霸戰爭的影響

⑴給人民帶來災難。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統一。

三﹑戰國兼併

1﹑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2﹑主要兼併戰爭

⑴桂陵之戰---魏趙---圍魏救趙

⑵馬陵之戰---齊魏---減灶誘敵

⑶長平之戰---秦趙---紙上談兵

2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在城濮大戰,晉軍大敗楚軍,從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莊王打敗晉軍,做了中原霸主。

春秋時期出現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稱霸中原的是誰

3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春秋五霸,《史記》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外《荀子·王霸權》說法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最早是齊桓公。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衰微,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周王朝的封建禮樂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尊天子以令諸侯。

4樓:準提法網路學院

在歷史上,對“春秋五霸”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說“五

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

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

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

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泰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

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

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隊,集中兵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

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

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巨集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

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

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5樓:文明小課堂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我們來看看,帶你走進歷史

6樓:吃不了兜著走

春秋時期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最早稱霸中原的是齊桓公.

7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公;最早的是齊桓公

8樓:匿名使用者

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種說法比較勉強真正的五霸應是第二種,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最早稱霸的當然是齊桓公了

9樓:苦味精味苦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史記》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外《荀子·王霸》說法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有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

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春秋時期四大霸主分別是誰?

10樓:匿名使用者

應是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軍事中佔據主導地位,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迫協諸侯、把持其政),被中國知識分子籠統地稱為:春秋五霸。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對於“五霸”,《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而《荀子·王霸》則認為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綜合評判

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史稱“齊桓晉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過,沒有爭議。秦、楚兩國雖不被中原國家敬重,被視為蠻夷,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尤以當今視角來看,這兩位有相當高的認可率,所以在各史籍當中秦穆公以高票通過,楚莊王也得到了廣泛認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提法,早在這二人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了。

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除了《史記》、《辭通》、南懷瑾《論語別裁》、《鮚崎亭集外編》其餘基本可以排除。《鮚崎亭集外編》中除了齊桓公,列的全是晉國君主;雖說晉國稱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但過於偏激。尤其是吃老本的晉襄公、敗於楚國的晉景公更無法令人信服。

而南懷瑾《論語別裁》把問鼎中原的楚莊王排除在外,也顯得有些不合理。

剩下就只有《史記》和《辭通》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只在“鄭莊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而在南懷瑾所著的《論語別裁》中,更特別指出鄭莊公是五霸中第一個稱霸的。毫無疑問,鄭莊公遠比宋襄公

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於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幹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裡頭。鄭莊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於他挑戰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後世儒家學者的觀念,而儒家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家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併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塗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中晉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家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採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於鄭莊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只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們也就看不上眼,乾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鄭莊公的主要成就在於保家衛國,無意爭霸。雖然鄭莊公實際上取得了當時的霸主地位,但當時還並沒有霸主這一稱呼。霸主這一稱呼是在齊桓公九合諸侯,威震天下後,才使得各有實力的諸侯國豔羨,進而紛紛爭位。

這方面身為小國之主的宋襄公踐行的最為積極,在當時也和之前的鄭莊公一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春秋五公先後爭霸,戰國七君同時稱雄,而在五霸轉衰,七雄未定之間,吳越趁機逐鹿中原,在當時當地冠以霸主的名號也未嘗不可。

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四方是維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春秋大義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霸中原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九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共同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越國作為春秋最後稱霸的國家,為什麼很快被滅了

越國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家的制度發展沒有趕上時代的潮流,當別的諸侯國都在加強 政權的管理,越國竟然還分封諸侯消弱本身的力量。同時越國的文明發展遠低於其他強國,這樣它的滅亡就很好的理解了。落後的分封制 越國在勾踐稱霸中原期間達到頂峰,但是越國由於自身的原因在國家稱霸中期間並沒有吸取周王朝名存實亡的...

春秋時期宋襄公稱霸為什麼沒有成功呢?

一是因為他行君之道,以仁為本,不適合在春秋這個禮蹦樂壞的時代生存,另一個原因是他也有野心,但是沒有能和野心相匹配的實力和能力。因為宋襄公活在齊桓公 楚成王的光環之下,後來以一敵八被楚成王獲利被壓制,使得宋襄公無法稱帝。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中,宋襄公是怎麼當上霸主的?他有實力當霸主嗎?襄公既敗於泓,而君...

春秋時期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的原因是什麼

春秋時期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的原因是得到了管仲的輔佐。齊桓公二年 公元前684年 桓公又對管仲說 我想加強軍備。管仲又說 不行。桓公不聽,果然修治軍備。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桓公怒對管仲說 我想伐宋。管仲說 不可以,我認為內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