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殿試多少年有一次,中國古代的科舉為什麼三年考一次呢?鄉試 會試 殿試都是嗎?

時間 2021-08-11 21:19:08

1樓:不會飛的肥豬

3年一次

殿試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皇帝親臨殿廷,發策會試中式的貢士,稱殿試。也叫“廷試”、“廷對”。

源於西漢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於武則天天授二年於洛陽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製。宋開寶八年,太祖於講武殿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

太平興國八年,將殿試後的進士分為五甲。元無殿試。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中國古代的科舉為什麼三年考一次呢?鄉試、會試、殿試都是嗎?

2樓:風翼殘念

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

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自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出現"科舉"後,除了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基本上每3年考一次,宋英宗趙曙在位時正式確立了三年開科一次。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記載,宋英宗在治平三年(公元2023年)十月六日,詔禮部貢院,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

三年開科一次,古人稱"三年大比",這種考試製度一直沿襲至清末。"三年大比"制的確立,應該是受先秦時期相關做法的影響。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

舜對自己任用的禹、后稷、皋陶等22名**,首創"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的考核辦法,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據三次考核成績決定升降,這是中國最早的"三年考"記載。

周代時,"三年考"已出現於學生考試中。據《周禮·地官》"鄉大夫"條:"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能者。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每隔3年舉行一次大考,對在校學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識水平進行考查,從中選拔出品德優秀、才華出眾的人。

當然,"三年大比"也會影響人才選拔的效率。為了彌補週期過長的缺憾,古代朝廷會通過"制舉"、"恩科"等特種考試來作調整,以突破"三年一考"的制約,給"等不及"的優秀學子提供機會。

擴充套件資料:

在科舉時代,除大考年限規定與現代高考有所不同外,考試日期的安排上也有很大差別,科舉考試一般都安排在春季和秋季。

據《新唐書·選舉志下》隋朝科舉,"十一月為選始,至春乃畢。"從初考到終考,前後大約三至五個月。除了特殊科目以外,一般都嚴格遵守這一規定,誤期不補。

隋朝才子杜正玄就曾因主考官的原因耽誤了當年的科舉考試。據《北史·杜銓傳》,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杜正玄應試隋朝最高階別"秀才科",初試成績優秀被錄取。

複試卻因主考官、時任朝廷左僕射的楊素拖延,過了吏部規定的考試日期。杜正玄儘管複試成績依然優秀,最後仍被退回,只好次年再考。

古代科舉考試一般實行**考試,如宋朝有州試(解試)、省試、殿試;明清時一般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也有實行四級考試的。

如與南宋對峙的金朝,便分為鄉試、府試、會試和殿試四級。但不論是**考還是四級考,考試日期一般都不會安排在夏季。

在宋朝,相當於明清時鄉試的解試一般安排在秋八月,當月十五引試入場;省試,南宋孝宗時正月十五引試入場,淳熙十六年(公元2023年)改為二月初一引試入場。

殿試原則上安排在春三月,後為照顧四川等偏遠地區考生,先後推遲到四月或五月。金朝規定的科舉是四級考試:鄉試安排在春三月,府試安排在秋八月,會試放在次年,於正月二十日開考,殿試則於三月二十日進行。

元、明、清三朝考試時間已相對固定。元朝的鄉試安排在秋八月二十日開始,會試安排在次年的春二月初一;之後是殿試,日期是三月初七。

明朝鄉試一律定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初九至十五日,故稱"秋闈",也稱"正科",與非常規的"恩科"相區別。會試安排在次年,即醜、辰、未、戌年的春二月初九日至十五日,又稱"春闈",因由禮部主持,故亦稱"禮闈"。

殿試又稱廷試,明初規定在春三月初一進行,成化八年(公元2023年)起,改在春三月十五日。清朝科舉考試日期安排與明朝基本相同,但執行起來更加嚴格、完善。

3樓:銀子很值錢

中國古代的科舉三年考一次,考慮的是人才梯次選拔的需要,鄉試、會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三個級別,而非三種考試方式,自然都是三年一考。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

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科舉三年考一次的話,是每三年的話,是一個週期,鄉試會試殿試都是三年一期的

5樓:倪紅霞

你這個問題提的太籠統。筆者不知道給你回答那個朝代的科舉考試製度及其官職分位。首先筆者論述一下科舉考試製度的形成以及發展史,讓你對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個大體的瞭解。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1、隋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

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

2、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

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

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

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3、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

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名額也成倍增加。

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

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

二、三百人,甚至

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

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

省試當年進行殿試。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

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4、清朝科舉制度(一)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6樓:戀♀紫

三年是一個週期,就像我們現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樣,必須通過考試升學。

鄉試一般每年一次,會試三年一次,當有大喜事發生時會開恩科,不遵循三年的條例。

殿試測試的是通過會試的佼佼者。

日食和月食多少年一次,月食多少年出現一次

全球範圍內日食平均每1.5年也會有一次。對於同一地點而言,日全食出現的頻率一般為300年左右。至於月全食,根據 沙羅週期 內的統計,在大約6585天 18年多一點 的週期內,約發生月食28次 日食約43次 其中有12至13次為月全食。簡單說來,大約每一年半就會有一次月食發生。就全球發生次數而言,一年...

農曆多少年潤一次,農曆多少年一次十二月沒有三十日

差不多是19年7閏,實際比這個複雜,沒有陽曆有那麼簡單的公式計算方法。 知者不言 中國舊曆農曆紀年中,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年。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 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執行週期...

的多少年一次生日。2019是潤6月的。多少年才

你還得一年過一次生日,因為這和閏幾月沒有關係 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迴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 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 12 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