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採蓮歸的詩詞大意,王勃寫的名詩

時間 2021-08-30 10:00:22

1樓:張華甫

《採蓮曲》(也作《採蓮歸》)為樂府曲名, 寫的卻是江南農村的真實生活。詩歌通過對採蓮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劃,表現出她們對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無限幽怨。詩人熱情讚美和平寧靜的勞動生活,對勞動人民所承受的戰爭苦難深寄同情。

採蓮曲 唐 王勃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搖輕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今已暮,摘蓮花,今渠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重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茲期,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何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南津交佩解,

還羞北海雁書遲。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更幾重。

王勃,唐代詩人 ,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2樓:匿名使用者

相和歌辭。採蓮歸

王勃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搖輕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今已暮,摘蓮花,今渠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重迭。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茲期,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何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南津交佩解,

還羞北海雁書遲。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

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更幾重參考資料:《全唐詩庫》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涉江採芙蓉 漢 無名氏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採蓮歸,綠水芙蓉衣」,全詩採取倒敘手法,實是故事的結尾。採蓮歸來水溼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採蓮曲》寫道:「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

」「綠水芙蓉衣」,在讀者眼前所浮現的不正是面如蓮花,衣雜荷葉香的動人畫面嗎?這個開頭短小精彩,有著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從「秋風起浪鳧雁飛」句起,到「還羞北海雁書遲」句止,為詩的主要敘事部分。這一大段中又可分為幾個小層次。首先「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

」點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在秋風吹起層層浪花的溪流裡,採蓮女子駕著小舟輕盈地向蓮塘駛去,受驚的野鴨、雁兒陣陣飛起。生活的如平靜的水面般美好,其實那「秋風起浪鳧雁飛」,已激起她內心情感的漣漪。「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採蓮今已暮。」為第二個層次,先寫採蓮女子極目遠眺,只見綠葉紅花,好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這景緻與從前一樣,物是人非,豈能不令人感慨!

舟兒漸行漸近,蓮塘裡飄來歌曲聲,越來越清楚,聲聲訴的盡是相思苦情。

這目睹耳聞,使採蓮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會久留。她思念,她怨尤:

「塞外征夫猶未還」!「猶」字頗具分量,表達了離別已久遠思之切,怨之深。「江南採蓮今已暮」,既寫實也兼比興,意為光陰易逝,就像採蓮,轉瞬就到黃昏;人生短暫,倏忽就到遲暮。

這裡通過對採蓮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開和平寧靜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見處於太平盛世的勞動人民的真實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饒美麗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對外戰爭使夫妻分離,她的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今已暮,採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採蓮花。」這第三層是寫採蓮女子對征夫表白忠貞的愛情和寬慰征夫的。說她既不會像倡婦對待蕩子那樣對待他,也不會像秦羅敷那樣有碰到使君糾纏的麻煩。

她雖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卻很豁達、堅強。「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此為第四層,是寫採蓮女子在採摘蓮花時,將自己與花相比。

荷花開得那麼稠密,並蒂連枝且有綠葉相伴,而自己,卻是形單影隻。荷葉雖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雖紅但賽不過自己的面頰。她對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女為悅己者容」人雖美卻無人欣賞,於是欣賞與陶醉之中,悲辛、懊喪也與之俱來。「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這最後一層裡是寫採蓮女子嘆息紅顏不能長駐。

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憐形單影隻。她的心上人不在身邊,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歸來青春或許已不再,不由得望著他們分別的地方惆悵感傷,回憶起從前「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的情景。那舊時的甜情蜜意的痕跡已經難覓,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

物換景移了,而我的那顆心卻依舊沒變。「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鄭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說明雖然飽受相思,她與征夫的愛情至今也不後悔。而她對丈夫的遲遲不來信,卻感到不滿。

她不忍心責備丈夫不給自己寫信,只說「北海雁書遲」,這裡用的是蘇武的典故,意謂路途遙遠,音書不能早日順利到達。但採蓮女似乎絲毫不認為丈夫不來信,意味著可能負傷或戰亡,她抱著美好的希望在等待。這段詩可以說是採蓮女子的內心獨白。

從這獨白裡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麼光明、純潔與善良。

「採蓮歌有節,採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這是詩歌的結尾部分。前四句描寫秋夜江畔蓮塘的景象。

明月當空照,清風吹拂著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著銀光。蓮塘裡傳來陣陣歌聲,採蓮女們尚未歇息。最後四句,遊客與眾採蓮女子相遇,目睹她們互相詢問對方征夫的情況。

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採蓮女子,正打點舟楫準備回家,儘管今宵良夜等待她們的卻是空幃!

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評這首《採蓮曲》說:「末敘暮歸曰:『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丰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徵客關山路幾重?』不特迷離婉約,態度撩人。

結處尤得性情之正。」

這首《採蓮曲》它的內容充實生動,言辭優美,是一首富於現實主義精神的優秀詩篇。華美的言辭,瀏亮的音節,復沓的旋律,在這裡不但沒有鋪陳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現了詩歌的內容。毛先舒在《詩辯坻》中評說:

「王子安七言古風,能從樂府脫出,故宜華不傷質,自然高渾矣。」結尾的構思精巧,筆力獨到,詩人既善於描繪典型形象,又巧於進行高度藝術概括,使詩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正如明張遜業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說:

「論曰:

『王子安富麗徑捷,稱罕一時,賦與七言古詩,可謂獨步。』」

3樓:產業投資小茶館

不惜南津交佩解,

還羞北海雁書遲。

王勃的詩

牽花共憐蒂,折藕愛絲連的詩句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該詩句出自唐 王勃的《相和歌辭·採蓮歸》該詩較長(略)「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的意思如下:

「牽花」二句:共蒂,並蒂蓮,代指採蓮女與征夫的愛情。連絲,諧音「憐」

與「思」。這兩句大意是想摘一朵,但是很憐惜那並蒂開放的蓮花。想折一枝,卻愛惜那牽連不斷的藕絲。

以上供參考。

5樓:匿名使用者

ctor at china

王勃寫的名詩

王勃最著名的詩句是哪句,王勃的著名詩詞有哪幾首?

塔木裡子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譯文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

王勃寫《騰王閣序》時的年齡,王勃是在多大年齡的時候寫的《滕王閣序》

現在比較權威的認為是27歲。王勃死的時候和他寫 騰王閣序 不是同一年。上元二年 675年 9月9日,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寫下 騰王閣序 上元三年 676年 王勃自廣州渡海赴交趾,意想不到木舟在海上遇險,王勃落入大海溺水而死。一代才子就這樣匆匆結束他坎坷一生.與世長辭,時年僅27歲 關於王勃...

揭秘王勃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王勃

失足溺水死的。王勃 約650年 約676年 字子安,漢族,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 今山西河津 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並稱為 初唐四傑 王勃為四傑之首。王勃是怎麼死的 王勃的死因 1 王勃是溺水而死。2 咸亨二年 671年 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