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31 08:36:54

1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語.

菩提樹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樹本來不是樹,明鏡臺也不是臺.

本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染上塵埃呢?

慧能寫這個偈語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臺.

時時常拭免,

不使染塵埃.

慧能的主要是針對神秀的偈語說的,證明慧能更加的心中無物.有更高的悟性.

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裡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偈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偈子,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這首佛偈就是為了證明空性

弘忍看到這個偈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偈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樑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關於慧能的偈頌,還有另一種說法,說他的偈頌寫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慧能的偈頌到底是怎樣寫的,學術界目前還有爭論,但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主要內容。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含義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佛教的內部體系是非常複雜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數的中國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兩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為中觀學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它以講空為主,破斥迷信,掃蕩一切形相。

它認為,一切萬法,本性皆空,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其一切事物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也包括我們在世俗的認識活動中所得到的各種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要斷除各種繫縛。

故中觀學派之講空,對於繫縛的破除,尤其是對“見”(認識)縛的破除,確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總是有它的反面。中觀學派講空,最後講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盤解脫)的程度,無疑動搖了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

因此,佛教從中觀的“真空”向“妙有”過渡,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後,便開始出現了宣講“妙有”理論的一系列經典,如《法華經》、《涅盤經》等等,宣傳一種永恆、普遍、絕對的佛性,以作為一切眾生及萬物存在的基礎。在中國,這兩種思想幾乎同時傳入。

於兩晉南北朝之際,經過道生等人的闡揚發揮,綜合空有,結合《般若》之“緣起性空”,與《涅盤》之“佛性妙有”,從而提出了一種普遍意義上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張。其理論的中心認為,所謂的“佛性”,也就是眾生成佛的內在依據、內在原因,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永恆的存在,它具有感應一切的功能,可與一切眾生及萬物相應,因而能夠攝持於一切眾生及萬物之中。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佛性”是一切眾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然而,這裡所說的“佛性”,在他們看來不是什麼特殊的東西,就是般若學所說的“緣起性空”之理,又可稱為“實相”、“法性”、“空”“真如”等等。這樣就在最高意義上將般若的“空”與涅盤的“有”完全同一起來,也就是說那種永恆的“佛性”,其實就是“空”。從這種思想出發,我們可以看得出:

在世間的意義上,一切眾生都是五蘊和合的產物;而在最高的理論意義也就是“實相”的意義上,則一切眾生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間唯一無二的“空”理。這種空理是宇宙間唯一的真實,它處在眾生之中就表現為眾生的“佛性”,表現於萬物之內則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對於“空”之“佛性”來說,由於它僅僅是一種空理,就不能用語言和思維加以分別,而是超出了一切語言思維可表的具體特徵之處。

而所謂的“染淨”就正是這樣的分別之一。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理解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含義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盤》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並把二者融合為一。正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之下,慧能說出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著名偈頌。所謂“本來無一物”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皆為假象,沒有一法為實有;所謂“何處惹塵埃”,則特別強調“塵埃”也不是真實的,沒有染與不染的分別。

總之,他是主張佛性本淨,為唯一的真實,故沒有塵埃,也沒有塵埃可染。因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現出來的,唯此為真,其他皆假。所以,眾生只要認識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認識了“空”理,就能覺悟成佛。

慧能的這種看法,反對神秀所說。神秀把身體看作是“菩提樹”,把心當成是“明鏡臺”,從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這就是主張“有”了,從而違背了般若“緣起性空”的原則。另一方面,神秀強調“塵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間可染之物執為實有,這也與般若的原則背道而馳。

另從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張是要簡化修行程式,既然心性不存在淨垢問題,也是不必通過修心以斷除情慾煩惱,故修習可在日常生活之中進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頓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則是漸修,是“時時勤拂拭”。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2樓:澤爾微微

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此句出自:

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3樓:朱曾巫馬雅霜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

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

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世上本無菩提,因為你心中有菩提,它才會出現。和風動幡動一樣,其實是心動~

5樓:昕陽工民建

作者意圖,告誡人們:勿執著事物本身。

佛曰:放下便是大羅仙。

6樓:戎小苼

明可明,非常明。道可道,非常道。心無旁鶩 何來“菩提本無樹”

7樓:匿名使用者

你覺得存在就存在 , 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

8樓:轉角的淺白

說的是:沒有根源,何來此物

9樓:

我悟到了一層意思,你就是覺知,知曉,而批判,思想諸多的都是歷史遺留的慣性,你從開始到現在為止唯一未曾改變的就是覺知,就是現在的一切的知曉,你就是觀者,就是這個世界,而自己肉身也只是個慣性歷史複合殘留而成的容器,也只是觀察到的這個世界的覺知一部分,不過你可以控制他的行為,但這不是你本身根源,當它們幾乎都失去作用,你的知曉還在,但這個容器又是你的載體,他自然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個歷史不是自己,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只是單純的覺知,知曉,從來沒變過,怎麼能惹塵埃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什麼意思?

10樓:末你要

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句話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2、這句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3、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4、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11樓:微笑

意思是

: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意在說明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拓展知識:

1、全文:

菩提偈【作者】惠能          【朝代】唐其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其二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其三菩提本無(非)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四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2、《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5

佛對我說 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佛說 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 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神秀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你就是塵埃 又怎麼染塵埃 紅塵夢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樹非樹,明鏡臺非臺,不識本來面,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六祖慧能根據神秀的偈頌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

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這是當年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寫下的詩句,本句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這首揭子是說的修行人對於悟道境界的理解,而非是一句俗話,菩提翻 譯成中文的意思是覺的意思,本無樹,是說沒有什麼形象,菩提本無樹的意思是說,覺悟 的心本來就沒有什麼形象 就是說做好事不求會報的意思 這句話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