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 地利 人和 應該怎麼理解啊?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時間 2021-09-08 06:16:33

1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裡的小城,七裡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2樓: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 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註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但 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

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 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 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 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

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 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 **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 現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 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 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 呢?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時、 地利、人和」之說來總結企業成功的因素。基於這種傳統觀點,結合現在從事企業管理諮詢的所見所聞,我們對「天時、地利、人和」之說試作如下粗淺分析論述。

「天時、地利、人和」之說因為古典**《三國演義》而廣為人知,書中提到,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實際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吳三方都是兼具「天時、地利、人和」,只不過各有側重。

曹操不僅得天時,同樣也有地利、人和。曹操的地利表現在他佔據的是當時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交通方便的北方地區;同時,曹操手下的一大批謀士和將領對他忠心耿耿,各盡其才。這些因素決定了魏國在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中處於最強的優勢地位。

曹操的這種戰略優勢,即便是歷經赤壁之敗也沒有動搖過。

劉備與孫權也並非不得天時。亂世出英雄,如果他們不是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就不可能形成獨霸一方的勢力。只不過他們得天時比曹操稍晚了一些,在戰略發展時機上始終處於劣勢地位,不得不依靠地利、人和與曹操相抗衡。

在「地利」方面,劉備與孫權一樣,佔有軍事防守上的地利,而不是像曹操那樣佔有經濟上的地利;在「人和」方面,孫權在赤壁之戰前沒有形**和,內部**成主戰主和兩派,諸葛亮為了聯吳抗曹,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最終促成了東吳內部團結一心。

魏蜀吳三國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綜合實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然而到了三國後期,吳蜀兩國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敗在失去「人和」。

從這個歷史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予以借鑑,我們可以歸納總結出如下觀點:

第一,「天時、地利」是企業創業時期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擅長把握機遇和利用環境的具有強烈進取心的冒險家、實幹家。以「三國演義」初期的形勢為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較早地得到「天時地利」的各路諸侯不僅有曹操、還有袁紹、袁術、劉表等等,但是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具備強烈的進取心和冒險精神,只能相繼滅亡。

第二,「人和」是企業成長後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沒有「人和」就無法實現持續發展。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天時、地利」往往不能被一家企業所獨享,「人和」則成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在我們公司的管理諮詢客戶中,有很多民營企業都是得 「天時地利」,成功地完成了創業階段的原始積累,可是在「人和」方面,卻面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特別是組織與人才建設落後於企業的業務發展需求,成為企業在成長階段的瓶頸。

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業務發展之間的關係可以用經濟學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理論來予以描述。企業發展業務的能力反映了生產力,人力資源管理反映了生產關係。生產力是基礎,生產關係是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就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關係主要包括人們的分工協作關係和權利分配關係,在企業管理中主要表現為組織結構與流程、授權與控制、薪酬與激勵等等。因此,「人和」實際上就是要求生產關係和諧,需要通過改善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來實現。

人力資源管理要不斷適應企業業務發展的需要,對業務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每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需要通過人力資源管理的變革來促使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從而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3樓:

好機會、好場所,

人和你應該知道吧.

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意思?

4樓:小月兒在雲中

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古時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成功之路中,天時地利人和為三要素,它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時是成功之路的伯樂、機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環境、條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綜合實力(成功的關鍵)。

擴充套件資料

創業中的「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指的是創業的時機和市場大環境。創業的時機是對創業成功影響最大的因素,影響力達到42%,接近一半。另外,市場大環境是商業模式中最為關鍵的內容。

所以如果脫離了創業時機和市場大環境去談商業模式,那根本就是扯淡。

「地利」指的是創業所需的各種各樣的資源。現在創業的大環境好,想要辦一家公司也是比較簡單的事情,但是市場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所以現狀就變成了辦公司易,活下來難。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初創公司要想存活下來,就要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援自身的發展。

在創業所需的各種資源中,最為核心的自然是資金、人才、使用者三大資源。當然,除了三大核心資源外,人脈、渠道等資源也不容忽視。

「人和」是指創始團隊。現在創業,想要靠自己的一雙手打下一片天地恐怕不太可能,而是需要一個團隊來替自己分擔工作,奉獻智慧,甚至提供心理支援,這是非常必要的。

5樓:點點在心

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漢語詞語。

讀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釋義:指古時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引申:成功之路中,天時地利人和為三要素,它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時是成功之路的伯樂、機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環境、條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綜合實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示例:(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鹹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是要講天時了。』

白話文:都深想了一次,道:『用兵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這是要講天時候了。』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成語:

得天獨厚:

讀音:dé tiān dú hòu 。

釋義:意為獨具特殊的優越條件,也指所處的環境特別好,也指人的天賦、機遇非常好。

解釋:天:天然,自然,厚:優厚。

出處:清·洪亮吉《江北詩話》卷二:「得天獨厚開盈尺,與月同園到十分。」

白話文:「得天獨厚開盈尺,與月亮一樣園到十分。」

示例:端木蕻良《曹雪芹》十八:曹沾進園,草草看了,便覺這「南園」得天獨厚,就在它有一片好水。

6樓:詹姆斯·邦

天時、地利、人和:

《苟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 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苟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一些兵書上所謂的「天時」則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 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

7樓:加菲17日

天時地利人

和詞條: 天時地利人和

發音: 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釋疑: 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示例: 鹹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是要講天時了。』

★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

天時、地利、人和孔子的認識:

第一個,天時,春天快結束了,就不要想夏天 冬天的事情了;

第二個,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說我要遊長江,這邊有舞雩臺,

就到這裡吹吹風,不要說別的;

再加上人和,五六個大人,六七個小孩,不要說只有一百個人你才出門,這就是

天時、地利、人和。

你對天時地利人和這句話有什麼自己的理解?

天時地利人和這也不是絕對的事情,可是如果真的具備這些條件,做成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天時地利人和意思,也就是天要幫你弟要幫你人還要一起努力意思,也就是就天時地利人和你才會成功。天時地利人和,我最相信人和,人性對了,做的都對了,天時和地利也對了。我認為是做一件事情。自己一定要努力。並且天氣要適合...

天時 地利 人和,打仗的這三大要素中哪個最重要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早就說過,前提是人和確實能做到 不能簡單的說那個最重要,要因地制宜,因事因時而判斷,大體來講,還是人和最關鍵。要相信人定勝天 都是扯淡,人才 最重要,平庸的人和又有什麼用。只有人才才能在天時 地利 人和三要素中進行抉擇,進行揚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在領導...

為什麼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觀點的具體體現

之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是孟子觀點的具體體現,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1 孟子 前372年 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 待考證,一說字子車或子居 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 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