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與鑑真東渡對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有何貢獻

時間 2021-09-08 19:59:08

1樓:永世傾慕

貢獻是: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

唐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禕,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11分)如圖,讀圖並回答問題: (1)當時玄奘西行和鑑真東渡的目的地分別是**?(4分)(2)玄奘和

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反映了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什麼特點?

2樓:擺渡

開放,相容幷包的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反映了開放的特點

我是這麼寫的

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的原因、過程、貢獻、精神??

4樓:匿名使用者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時就出家做了和尚,認真研究佛學,精通佛教經典。他發現翻譯過來的佛經錯誤很多,於是就決心到佛教發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島)去取經求學。玄奘於唐貞觀元年(627),出發西行。

他穿過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難,整整走了一年,終於到達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學15年,遊歷了70多個國家。他的壯舉感動了許多天竺人,有的國王還派人為他抄錄經典,他也把當地失傳的佛經介紹給他們。他還學會了天竺的語言,參加那兒研究佛學的盛會,發表演講。

玄奘的博學,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歲時,玄奘帶著650多部佛經回到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回國後,玄奘立即開始大規模的翻譯佛經工作,前後翻譯佛經74部,約1300多卷。作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譯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為中國文化的發展,為中外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高僧鑑真: 唐天寶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歲高齡並且雙目失明的鑑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在5次東渡失敗後,第6次東渡日本終於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國土。

鑑真,俗姓淳于,江蘇揚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歲時在長安實際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後,一直到他東渡為止的40年中,他講經、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侶先後達4萬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後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譽為江淮一帶的授戒大師,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紀時的中國,即盛唐時代,階級矛盾比較緩和,人民生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和技術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圍國家都派遣使節、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日本當時處於奴隸社會,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漸增長。7世紀以後隨著和中國交往的增加,他們直接向中國派遣使團和留學生,學習中國的經驗。

743年,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到揚州請鑑真東渡弘法。榮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來中國邀高僧去日本傳法授戒的。他們經過10年的訪察,才找到了鑑真。

鑑真當時已55歲,為了弘揚佛法,傳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榮睿、普照的邀請,決定東渡日本。

第一次東渡日本,鑑真和**祥彥等21人從揚州出發,因受到官廳干涉而失敗。第二次東渡他買了軍船,採辦了不少佛像、佛具、經疏、藥品、香料等,隨行的**和技術人員達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長江口,就受風擊破損,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觸礁而告失敗。

公元744年,鑑真準備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溫州途中被官廳追及,強制回揚州,第四次東渡又沒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鑑真進行第五次東渡,他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停泊三個月後橫渡東海時又遇到颱風,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縣。在輾轉返回揚州途中,**祥彥和日本學僧榮睿相繼去世,鑑真本人也因長途跋涉,暑熱染病,雙目失明。

鑑真未因失明而灰心喪志,又過了5年,66歲高齡的失明老人,毅然決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9日,他離開揚州龍興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從沙洲的黃泗浦出發,直駛日本。12月20日中午,這位夙志不變、決心東渡弘法的盲僧,終於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兒島縣川邊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陸,隨行的有普照、法進和思託等人。

40多天後,鑑真一行到達當時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為首的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轟動日本全國。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於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圓寂,終年76歲。

玄奘西行是因為他發現各種佛學流派中所存在的對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後,遂產生了前往佛教的誕生地印度「求取真經」、以探求佛學本來面目的想法。

影響:玄奘西行走通了張騫當年沒有走通的路,帶回了前人不曾帶回的印度佛典,擴大了中國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延伸了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所覆蓋的範圍。創立學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

鑑真東渡的是弘化佛法,傳律授戒

玄奘西行是因為他發現各種佛學流派中所存在的對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後,遂產生了前往佛教的誕生地印度「求取真經」、以探求佛學本來面目的想法。

影響:玄奘西行走通了張騫當年沒有走通的路,帶回了前人不曾帶回的印度佛典,擴大了中國和絲綢之路的影響,延伸了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功能方面所覆蓋的範圍。創立學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

精神上都是體現了,艱苦奮鬥,矢志不逾

二者都促進了與外國的文化交流

1.以隋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隋唐史,是遣唐使。

遣唐使與中外交流: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專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屬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玄奘西行:玄奘的語言天分很高,在取經之前很可能已初習胡語,由於唐初在中原特別是長安城居住有許多來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們來學習語言。在西行途中,還可以藉助來住於中原和西域的商人與當地人進行交流。

玄奘通梵文,當時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曉梵文。這樣,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鑑真東渡:鑑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反映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玄奘西行都經過了哪些地方,玄奘西行要經過當今中國的哪些地區

玄奘出長安 經秦州 天水 過蘭州 抵涼州 今甘肅武威 由於當時唐王朝嚴禁人民私自出關 故在涼州停留多時 後由當地人幫助 混在一支商隊中到達瓜州 今敦煌 過瓜州後 經疏勒河畔 到玉門關 出關後穿過5座烽火臺 進入莫賀延磧 古稱流沙河 從敦煌到今新疆哈密西 近400公里的沙漠 穿過莫賀延磧後抵達伊吾國 ...

誰有鑑真東渡日本譯文,急需要

唐朝有個和尚叫鑑真,本名叫淳于,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 有時缺少糧食 有時失去方向 迷路 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鑑真已經失明,但志向始終沒變。天寶...

玄奘何時西行到天竺取經?它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我 唐玄奘 602年 664年 俗名陳褘,洛川緱氏 今河南偃師 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 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 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