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流派分為南派和北派,它們各有不同的外觀。請問 把舞獅人全部包在裡面的是南派還是北派

時間 2021-09-08 23:10:06

1樓: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

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2樓:匿名使用者

把舞獅人全部包在裡面的是北派,專門的舞獅服,造型全身都是毛,南派的主要是獅頭,身子就是一塊布

3樓:

南派。獅王爭霸中的就是南派。

請問舞獅有專用的鞋子嗎?

4樓:舟續航

有的,一般穿布鞋,輕便,不傷腳,動作靈敏

但是商店有不有賣的就難說了,一般是老人自己做!

5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底都好薄.而且顏色和獅身一樣的.還有毛毛.不過我不知道**有賣

6樓:謝謝解答者

有的。。。主要是和獅身的色彩一套的。

7樓:

有!你去那種商店就能買到!

舞獅中的「南獅」和「北獅」有什麼不同

8樓:檸檬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有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描寫舞獅的句子

9樓:sunny柔石

1、瞧,那隻綠獅子,前腿扒在鐵架上,後腿猛然蹬地,身子一擰,後腿便搭到了上面,緊接著又是一個翻身,獅頭朝上正好頂住綵球,舞獅人一個大力甩球將球拋到地上,只見那獅子騰空一躍,猛紮下去,一下就逮住了綵球,人群一片歡呼。

2、 獅臺上一個拿著綵球,另外四個人戴上獅子的頭,有紅色獅子、金色獅子和綠色的,獅頭上的眼睛還會眨巴眨巴,很逼真。舞獅的人要翻跟頭,還要逗獅子。表演出獅子的人要模仿獅子的動作撲、跳、滾,還要跳上比人還高几米的臺子和柱子,在柱子上跳,那個舞獅人騎在獅子的背上,你別說我也會,他們可是站在高高的柱子上表演的呀!

表演精彩時候觀眾都會給他們熱烈的掌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西隊,是因為他們的表演很精彩。

3、 我最喜歡的要算是舞獅子了。只見一隻威武的大獅子圍著一張方桌不停的跳動著,時常做出撓癢癢的動作,時而又顯出一副非常乖順的樣子,舞著舞著只見那隻獅子顯出一副好象已經非常辛苦的樣子,趴在地上睡著了,那副憨模樣若得我只笑。這時候,舞獅的老爺爺著急了,只見他擄起袖子揮著拳頭對著獅子的頭「哈」的大吼一聲,猛擊下去,獅子好象驚醒了似的,趕緊又舞了起來。

隨著老爺爺的指揮,獅子越舞越精彩,只見它「嗖」的一聲就跳到了桌子上,它一會兒直立,一會兒倒立,在小小的方桌上一點也不害怕,多驚險呀。獅子舞的真有趣啊!

4、 舞獅開場了。我鑽進擁擠的人群,只見場子**的獅子搖頭擺尾,翻騰跳躍,舞獅人一會兒手持鐵槍、一會兒手持鋼刀、一會兒又拿出方天畫戟,來逗獅子。獅子一會兒退,一會兒又向前跳躍,一會兒翻跟頭,不停地與**較量。

人們不滿足一隻獅子表演,不停地呼喚「再來一隻」,在人們的呼喊聲中,很快又出來了兩隻獅子。舞獅人躍上了搭好的鐵架,向下面的獅子搖晃著綵球引逗獅子上架。

5、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

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10樓:愛吃貓的__魚

1、「獅子」有時搖搖頭,有時跳來跳去。這時,有幾個人搬來了雲梯,「獅子」開始走雲梯了,邊走邊晃腦,人們拍手叫好,「獅子」到頂了,竹杆上掛著生菜,獅子一下子就撲向了生菜。

2、人拿著獅球吆喝了一聲,獅子就跟著獅球跑了起來,獅子好像怒火了,雙腳在地上蹬得地動山搖,接著便是前面雙腳抬了起來,然後就追著獅球奔個不停。

3、獅子只有頭和尾,身體是一條綵帶,嘴巴張得大大的,舉頭的人不停得擺動,獅子頭也不停的搖。

4、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5、只見一頭威武的大獅子圍著一張方桌不停的跳動著,那頭獅子做得十分逼真,張著血盆大口,眼睛一眨一眨地好有神采。它晃著腦袋,在方桌上一會兒直立,一會兒倒立,好象一點都不怕摔下來,真驚險呀。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

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急求描寫舞龍舞獅的句子

舞獅子的由來

11樓:匿名使用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

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