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諺語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明代的什麼情況

時間 2021-09-24 21:29:07

1樓:9點說史

明代諺語: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明代江浙地區棉紡織業的發達。

松江棉布泛指松江及其附近地區出產的棉布。松江府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在今上海市境內。隨著古代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松江到元代成為當時棉紡織業中心。

到了明代中後期,松江棉紡織品生產超出自給自足範疇,內部生產分工明確、普遍,松江已發展為棉紡織業生產中心城市。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江浙一帶的農業開始轉型。

擴充套件資料

地位影響

明初,即頒佈法令,鼓勵種棉,並規定松江府可以「折布納官」,「以棉花一斤折米二斗」。朝廷的賦稅政策,客觀上鼓勵了農民由種稻轉向植棉,到明代中葉以後,松江沿海出現大片的棉田,松江府屬的上海、嘉定諸縣,種棉面積已佔十之**。

「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明清兩代,松江府作為全國的棉紡工業中心,享有"衣被天下"的美譽。

清康熙《松江府志》提到「吾鄉所出皆切實用,如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

民諺也稱「收不盡的魏塘紗,買不盡的松江布」。松江所產布匹銷往全國各地,乃至日本、英美等國都有松江布的消費者。早在乾隆初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開始從中國購進土布。

在**過程中,英商發現廣州所產的土布穿洗後容易褪色,而松江布(英人稱為「南京布」)則久洗後依然色澤豔麗,松江布因此在英國風行一時,東印度公司的收購量從2萬匹猛增到20多萬匹。

隨著布市的興起,從事沿海運輸的沙船麋集於上海,迅速發展,明清兩代,從事運輸的沙船數千條,在浦江岸邊停靠的沙船密密匝匝,帆檣如林,帶動了上海港口**的興盛。

2樓:沝陌纖塵

明代植棉遍及全國,棉紡織業非常發達,正如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卷稱:「凡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棉布逐漸成為平民大眾的主要衣著原料。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擴大,許多棉紡織手工業中的城市和中心地區逐漸形① 《天水冰山錄》,《知不足齋叢書》本。

① 參見陳維稷主編:《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彩色圖版,科學出版社1984 年版。成,其中仍以江南為最。

如松江自元代以來,逐步發展成全國棉織中心,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明正德《松江府志》載:鬆郡「俗務紡織,他技不多」,「家紡、戶織,遠近通流」,「所出皆切於實用,如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

嘉定,「邑之民業,首藉棉布。紡織之勤,比戶相屬」②,「機聲軋軋,子夜不休,**惟棉花與布」③。常熟產布,「用之邑者有限」④,大多運銷外地。

浙江湖州,「商賈從旁郡販棉花,列肆我土,小民以紡織所成,或紗或布,侵晨入市,易棉以歸,仍治而織之,明旦復持以易」⑤。嘉善(今縣府駐魏塘鎮)棉紗和棉布生產相當發達,棉紗尤有盛名,當時民謠有「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①的讚語。

****************************************====

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是在宋代,特別是明代以後。明中葉開始,由於民間消費需求旺盛,民間紡織業已大大超過官營紡織業。明代松江地區,有「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之稱,僅此一地,即能「日出萬匹」。

技術水平有了重大突破,用四足腳踏纜車軋棉,可以一抵三;用足踏紡車紡線,效率提高三倍。棉織業在明代成為小農家庭不可或缺、僅次於農業的副業生產,而且產量大、銷路廣。當時的民營手工業出現了採用僱傭勞動,甚至手工工場的經營方式。

****************************************====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說明

一是江南地區棉紡織業非常發達,

二是在此基礎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3樓:姽姽

隨著古代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松江到元代成為當時棉紡織業中心,到了明代中後期,周邊嘉善魏塘的紡織業也隨之發展,固有了這樣一句諺語,實質上反映了當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狀況。

4樓:瓊婁玉宇

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地域性的專業工商業市鎮

5樓:獨特之最

實質上反映了當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狀況

6樓:匿名使用者

說明這兩個地方的紗、布很多唄,證明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

明代諺語: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反映了明代的什麼情況

7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商業興旺,資本主義萌芽,這個應該和當時國外的背景也有點聯絡

8樓:匿名使用者

紡織業發達?資本主義萌芽?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