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

時間 2021-10-14 20:10:18

1樓:銀建男

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什麼意思我不知道,好象是說慈悲比武力降伏要有效??

2樓:

魯迅一語道破,"橫眉冷看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樓:哎喲喲

會不會是傳說中"吃軟不吃硬"的意思?

4樓:

好象是李敖在北大和清華演講說的吧

5樓:無表人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說明人心是能善、能惡、知善、知惡的本源。

心,既是導引肢體語言行為的「善惡」,也就能表現人性本能與心理行為的「愛恨」。因此「愛」與「恨」是一體的兩面,人為了能滿足私慾,就有無限的「貪愛」,一旦私慾難滿時,「忿恨」就隨之而起。

因此,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愛與恨」是心理的,也是本能的,而愛與恨往往是人間的苦因,煩惱源頭。

然而,愛與恨雖然是相對的,但也不盡然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愛」未必全然是好的,而「恨」也未必都是不好的,唯有「大愛」和「大恨」,以公益為出發,「愛」與「恨」才有正面與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大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菩薩,是一種無汙染、純淨的愛,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大恨是大意志、大威德,是一種瞋恨的昇華;也就是憤怒金剛、威攝邪魔的公義伸張。《涅盤經》中,指出如有人危害社會而使社會受災難時,菩薩會予以制止,阻其作惡,而菩薩已發願承挑制止惡人的一切結果。「愛」與「恨」有不同的層次與境界,於佛法而言,不落愛恨是超脫的菩薩,有愛無恨的是世間的聖賢,而人世間的凡夫,是「有愛有恨」的。

既然,有愛有恨,「菩薩低眉,金剛怒目」,懷抱「慈悲心」的愛與恨,才是現代人應有的情懷。一切要愛得有意義,也要恨得有道理,內心清明自在的「愛與恨」,才是無掛礙的「愛與恨」。

《維摩經》說:「菩薩是向眾生中求的。」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有眾生讓他度,有眾生讓他作功德,所以,菩薩成為偉大的救世者,佛能完成福德和智慧的大圓滿者。

如果沒有眾生讓他們度,讓他們服務,那他們就不能成為菩薩,不能成為佛了。芸芸眾生並沒有給菩薩與佛任何回饋,在沒有任何回饋之中,他們本身已經完成了自我成長、自我建設、自我成就,從這個觀點看,「給人方便」就已經成就自己,實在很划算。

《梵網經菩薩戒本》說:「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而在《瑜伽菩薩戒本》卻規定菩薩不得不護雪(護持雪恥)外來的「惡聲、惡稱、惡譽」。

這是說,為了愛護眾生,應代眾生受怨受辱;為了維護三寶,應該護雪惡意的中傷。再說,菩薩對眾生,當存慈悲心,但在必要時也應以威折的方法,使得眾生馴服。所以,菩薩若見到有些人應加呵責,治罰、驅逐、默檳(不和他說話),而不如此處置的,便犯戒。

菩薩度眾生,雖有隻為眾生而不為自利的存心,但從佛法的常理上說,總以健全了自己之後,更容易發揮度他的效果。身教總比言教更能夠感人,身教配合了言教,乃是佛法化世的常軌。所以,作為一個佛**,他本身的言行,必須要一致。

他的言行必須是:說佛所應說的話,作佛所應作的事。然後才可談到影響他人而攝化眾生。

從個人的自我教育與自我修持,而到度脫眾生,這是上求佛道以自度,下化眾生以度他的菩薩之道。但是菩薩的精神,絕不是隻在於自度的工夫之中,乃是於一邊修行自度,同時也要從事於兼度眾生的工作。並且他們在基本觀念上,沒有自度的存心。

他們之將自己健全起來,目的是在利用健全的自己以度眾生,而不是要使自己首先度脫生死的苦海。

個人健全之後,便可影響他的家人親友,感化他的家人親友,進一步影響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形成一種佛化的風氣,造成佛化社會的人間淨土,這是菩薩行的主要任務和目的。

作為一個菩薩,他的境界越高,他所能夠影響的範圍也就越大;他的悲願力越大,他能應化的眾生類別也就越多。一般的菩薩,僅能在人間的文明地區教化;聖位的大菩薩們,卻能不離於聖位的本處而隨類示現,乃至深入最低下的眾生如傍生、餓鬼、地獄道中,應化救濟。

但是,要度眾生,單憑一股宗教狂熱的情緒是不中用的,宗教的狂熱,固然能使人們生出赴湯蹈火的勇氣,去宣傳、去辯論、去衝鋒、去陷陣、去戰鬥、去犧牲,但那決計不能持久,也決計不能產生深遠的良好影響。

佛教,是以服務社會為菩薩道的表徵,佛在往昔的無數生中,以種種身分、種種形態、種種方式,深入種種的族群中,每每能居王的地位。所謂王,就是領袖,那些領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得來的,全是以服務大眾的道德價值所感召而致的,因為,唯有真正能為大眾謀幸福的人,才是最夠資格做大眾領袖的人,才是最能贏得眾望所歸併心悅誠服的人。

因此,一個理想的居士,雖然不必在任何場合都要以領袖的姿態出現,至少,他該是受到任何場合所歡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場合所尊敬的人。

一個佛教徒的本色,應該是多盡義務,少享權利,才能獲得他人的愛戴。

因此,佛為統攝一切團體——社會的要求,說了四種德目,稱為四攝法。攝是統攝和攝受,也就是領導或化導的意思。所謂四攝法,就是領袖人物所不可缺少的四種處世方法,切實地做好了四攝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眾,也能領導群眾了。

「不畏金剛怒目,只怕菩薩低眉」

6樓:

【典故】隋朝時,更部侍郎薛道衛曾遊鐘山開善寺。他想給寺裡的小和尚出難題,就問道:「金剛何為怒目?

菩薩為何低眉?」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剛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四魔」是指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及天魔。)

【意義】「金剛」是佛菩薩的侍從力士,因手寺金剛杵而得名;「金剛怒目」是以金剛力士面目威猛可畏,來形容人之威勢。「菩薩」是努力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菩薩低眉」是以菩薩的慈眉善目,形容人之慈善。

金剛現怒目身以降伏惡人,菩薩則現慈眉貌以攝取善人。在佛教裡,金剛力士現怒目身是為了降伏惡人,而菩薩現慈眉善貌是為了攝取善人,而二者都是為了方便度眾生,值得讚歎。

【出處】《太平廣記》卷一七四、《佛光大辭典》p3545 。

7樓:無表人

菩薩低眉,金剛怒目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不造作。」,說明人心是能善、能惡、知善、知惡的本源。

心,既是導引肢體語言行為的「善惡」,也就能表現人性本能與心理行為的「愛恨」。因此「愛」與「恨」是一體的兩面,人為了能滿足私慾,就有無限的「貪愛」,一旦私慾難滿時,「忿恨」就隨之而起。

因此,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愛與恨」是心理的,也是本能的,而愛與恨往往是人間的苦因,煩惱源頭。

然而,愛與恨雖然是相對的,但也不盡然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愛」未必全然是好的,而「恨」也未必都是不好的,唯有「大愛」和「大恨」,以公益為出發,「愛」與「恨」才有正面與積極的意義和價值。

大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菩薩,是一種無汙染、純淨的愛,如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大恨是大意志、大威德,是一種瞋恨的昇華;也就是憤怒金剛、威攝邪魔的公義伸張。《涅盤經》中,指出如有人危害社會而使社會受災難時,菩薩會予以制止,阻其作惡,而菩薩已發願承挑制止惡人的一切結果。「愛」與「恨」有不同的層次與境界,於佛法而言,不落愛恨是超脫的菩薩,有愛無恨的是世間的聖賢,而人世間的凡夫,是「有愛有恨」的。

既然,有愛有恨,「菩薩低眉,金剛怒目」,懷抱「慈悲心」的愛與恨,才是現代人應有的情懷。一切要愛得有意義,也要恨得有道理,內心清明自在的「愛與恨」,才是無掛礙的「愛與恨」。

《維摩經》說:「菩薩是向眾生中求的。」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有眾生讓他度,有眾生讓他作功德,所以,菩薩成為偉大的救世者,佛能完成福德和智慧的大圓滿者。

如果沒有眾生讓他們度,讓他們服務,那他們就不能成為菩薩,不能成為佛了。芸芸眾生並沒有給菩薩與佛任何回饋,在沒有任何回饋之中,他們本身已經完成了自我成長、自我建設、自我成就,從這個觀點看,「給人方便」就已經成就自己,實在很划算。

《梵網經菩薩戒本》說:「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而在《瑜伽菩薩戒本》卻規定菩薩不得不護雪(護持雪恥)外來的「惡聲、惡稱、惡譽」。

這是說,為了愛護眾生,應代眾生受怨受辱;為了維護三寶,應該護雪惡意的中傷。再說,菩薩對眾生,當存慈悲心,但在必要時也應以威折的方法,使得眾生馴服。所以,菩薩若見到有些人應加呵責,治罰、驅逐、默檳(不和他說話),而不如此處置的,便犯戒。

菩薩度眾生,雖有隻為眾生而不為自利的存心,但從佛法的常理上說,總以健全了自己之後,更容易發揮度他的效果。身教總比言教更能夠感人,身教配合了言教,乃是佛法化世的常軌。所以,作為一個佛**,他本身的言行,必須要一致。

他的言行必須是:說佛所應說的話,作佛所應作的事。然後才可談到影響他人而攝化眾生。

從個人的自我教育與自我修持,而到度脫眾生,這是上求佛道以自度,下化眾生以度他的菩薩之道。但是菩薩的精神,絕不是隻在於自度的工夫之中,乃是於一邊修行自度,同時也要從事於兼度眾生的工作。並且他們在基本觀念上,沒有自度的存心。

他們之將自己健全起來,目的是在利用健全的自己以度眾生,而不是要使自己首先度脫生死的苦海。

個人健全之後,便可影響他的家人親友,感化他的家人親友,進一步影響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形成一種佛化的風氣,造成佛化社會的人間淨土,這是菩薩行的主要任務和目的。

作為一個菩薩,他的境界越高,他所能夠影響的範圍也就越大;他的悲願力越大,他能應化的眾生類別也就越多。一般的菩薩,僅能在人間的文明地區教化;聖位的大菩薩們,卻能不離於聖位的本處而隨類示現,乃至深入最低下的眾生如傍生、餓鬼、地獄道中,應化救濟。

但是,要度眾生,單憑一股宗教狂熱的情緒是不中用的,宗教的狂熱,固然能使人們生出赴湯蹈火的勇氣,去宣傳、去辯論、去衝鋒、去陷陣、去戰鬥、去犧牲,但那決計不能持久,也決計不能產生深遠的良好影響。

佛教,是以服務社會為菩薩道的表徵,佛在往昔的無數生中,以種種身分、種種形態、種種方式,深入種種的族群中,每每能居王的地位。所謂王,就是領袖,那些領袖的地位,不是仗武力打得來的,全是以服務大眾的道德價值所感召而致的,因為,唯有真正能為大眾謀幸福的人,才是最夠資格做大眾領袖的人,才是最能贏得眾望所歸併心悅誠服的人。

因此,一個理想的居士,雖然不必在任何場合都要以領袖的姿態出現,至少,他該是受到任何場合所歡迎的人,乃至是能受到任何場合所尊敬的人。

一個佛教徒的本色,應該是多盡義務,少享權利,才能獲得他人的愛戴。

因此,佛為統攝一切團體——社會的要求,說了四種德目,稱為四攝法。攝是統攝和攝受,也就是領導或化導的意思。所謂四攝法,就是領袖人物所不可缺少的四種處世方法,切實地做好了四攝法的工作,便能感化群眾,也能領導群眾了。

金剛怒目 是什麼意思,「金剛怒目而不及菩薩低眉恕」是什麼意思呢?

釋義 金剛 舊時寺院山門內的四大天王塑像 俗稱四大金剛。形容面目威猛可怕。原作 金剛努目 語出 太平廣記 引 談藪 金剛努目 所以降伏四魔 菩薩低眉 所以慈悲六道。正音 怒 不能讀作 s 辨形 剛 不能寫作 鋼 怒 不能寫作 恕 近義 張牙舞爪 青面獠牙 反義 溫文爾雅 低眉俯首 眉清目秀 用法 一...

只聽金剛經,不念。是否可以增智慧,侍業力,覺悟也

陸過人間 修行沒有捷徑,靠的是認真學習,經者,徑也,路徑,告訴你怎麼走,法者,船也,度迷人到彼岸。學習經典,就是在聆聽佛陀的教導,然後動心忍性,悟經之意,證經之意,你理解了,感悟了,你才有所得,你明白了,才是你的,別人怎麼說怎麼講,是人家的不是你的,別人嚼過的饃。法味只有你自己得到了,那才是真滋味!...

做夢夢見一隻金剛鸚鵡顏色很鮮豔是什么意思

周公解夢裡有一些關於鸚鵡的,不知道有沒有你所說的。夢見鸚鵡站在地上 會交上無用的夥伴。已婚的女人夢見鸚鵡站在地上 丈夫原是一個無能之輩。孕婦夢見鸚鵡 會生女孩。夢見鸚鵡在飛 夢見鸚鵡在飛 夢見鸚鵡落在樹上 要生病。夢見關在籠子裡的鸚鵡 會困難重重。夢見死鸚鵡 要提防不誠實的朋友,以免上當受騙。夢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