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不才,想請教一下詩詞中的平仄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及一些填古詩詞的技巧,謝謝

時間 2021-10-14 20:58:19

1樓:小妖戀雪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

四聲二元化,是統計學原理的應用。根據是四除以二等於二的公式,我們知道,平均數只能平均,不能離散,四可以等於2x2,,也能等於1+3,把四聲分為兩類,即有2:2,以及1:

3等多種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韻美,也有出律的音韻美。

平仄與不拘平仄之爭,沿襲了一千五百年,詩有詩律,詞有詞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後人的束縛。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強求。

平仄是指語速,平仄新論強調,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書本上的平仄。顧炎武[1]最早提出相關的論點:「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

《見維基百科》」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顧炎武的觀點,具有片面性。

在漢語裡,平仄是指語速的快慢。韻母a大聲讀是a,小聲讀也是a,在分貝數大致相同情況下,a音比o音響亮。因為a的開口大。因此,平重仄輕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因為學術界對平仄沒有實踐性的認識引發的。從數學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基礎上。站在物理學角度,我們可以通過歌訣,更好的理解平仄。

調型口訣(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後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層。

聲調調型口訣(二)

陰平高高莫低昂,陽平從中往上揚,

上聲先降尾再起,去聲從高向下降。

通過口訣,我們可以堅定:平仄是指語速,正確認識平仄才能應用平仄,然而書本上對平仄的解釋,多數不正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儘管他的理論是建立在明朝漢語體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論。

平仄新論是平仄應用的依據,特別提醒,區分上下聯,要看語境和橫額,不能只講平仄。平仄新論的建立,讓平仄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務社會。

平仄新論,平仄自然化

2樓:

啟蒙個jb 看什麼書都沒用 主要是多讀 讀的多了 自然就有感覺了 然後再去學基礎 最最基礎的就是笠翁對雲 寫詩必備 一二三四聲 發音就是平仄了

3樓:

古詩詞大都講究押韻,而通過四聲判斷字的平仄力求做到押韻!至於填寫古詩詞,你可以看看《聲律啟蒙》這本書

誰能舉例講解一下古典詩詞中的平仄,到底是如何劃分的?

4樓:撕念

這個帖子說的很詳版細權

詩詞中的押韻和平仄是怎麼一回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格律就不能不瞭解漢字的四聲及平仄。簡單的說,四聲及平仄就是漢字發音的抑揚頓挫。至於是怎麼出現的,就只能說是古人在經過長時間的寫作以及對漢語發音規律的總結出來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劃分是到了齊、樑時期才被文人發現的。「平上去入」構成了古漢語的四聲,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分別對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1聲和2聲;上、去、入合起來叫仄聲,上、去聲分別對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3聲和4聲,入聲在現代已經消失,被劃分到其他的三聲中。因此:

古代漢語中:平聲即平聲, 仄聲:上、去、入聲現代漢語中:

平聲:1、2聲, 仄聲:3、4聲。

1、規則 (1)每兩字為一個節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兩種格式,七字句則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個節拍段,形成2/2/2/1/和2/2/1/2兩種格式 (2)同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內平仄對立。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3)相鄰兩聯中,前一聯的下句和後一聯的上句必須平仄相粘(niān)。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一三**論,二四六分明」這一口訣是指處在奇數位置的字可違拗平仄要求,但處在偶數位置的字必須嚴守平仄規則。但須注意,如果一聯**句違拗了平仄規則,則在對句中相應位置的用字就須予以補救,即使用相應的違拗法則。(如上句中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則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聲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聲字) (5)古詩中的古入聲字須靈活判斷,有時可藉助方言讀音來推測認定,這是因為方言中還保留著很多入聲聲調。

2、近體詩的平仄常見定式和變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韻,應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第二式:

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韻,應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6樓:匿名使用者

詞牌名是一種套路的名字,填詞是要依據一定的某套曲子填的,而曲子都有自己的牌名,故而詞也便有了牌名。置於抑揚頓挫則需要講求押韻和平仄,押韻根據不同體裁的詩詞不同,平仄則是有一定的套路和規定。只有符合平仄講究押韻才能達到讀起來抑揚頓挫

7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這個問題在這裡講真的不詳盡!詩歌的韻律可以變化,但又不離其中,有空我們一起研讀吧!

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8樓:匿名使用者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

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箇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儲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儲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儲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箇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儲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

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晒),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

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9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平仄」就是每個漢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聲,為了便於運用

,在律詩中又簡化為平仄二聲,平又分為陰平、陽平二聲,仄分為上、去、入三聲。因此,共有陰、陽、上、去、入五聲。

平仄的掌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現代漢語來說,第

一、二聲為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然而,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已經都轉到了現代漢語的「

一、二、

三、四」聲當中去了。因此,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字了,至於轉到上聲、去聲的字倒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但是,從入聲字轉到陰平、陽平中的字則是較為麻煩的。

例如:現代漢語的「

一、吃、壓、」等字都是陰平聲,而在古代漢語中卻都是入聲字,如果去強記古代漢語的入聲字,對於學寫律詩者,多少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區分平仄聲卻是較為容易的,因為在南方,吳、閩、粵、贛、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著古代漢語的入聲字的讀音。還有北方的山西、內蒙等地,方言中也還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

因此,根據方言讀音,再用一種公式類比套用區分平仄聲那就更為簡易了,即用:「兵、平、病、丙、並」這五個字去套讀「陰、陽、上、去、入」五聲,類比如表:

由此可見,「兵」字正是陰平聲,「平」字恰好正是陽平聲,以此類推。

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凡用現代漢語普通話

一、二、

三、四聲的是不好套用這個公式,必須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聲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這種公式。

3、凡方言中沒有入聲字的也是無法套用這種公式的。

4、凡套用這種公式時,對於送氣與不送氣的字可不必區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氣的讀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話中則是送氣的讀音「píng」,可把它當作不送氣的字音「bíng」來讀。這樣則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並」這個公式時沒有某一個字的障礙。實際上,在普通話中象「平」字這一類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則讀成不送氣的字了。

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話中是不送氣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卻又讀成了送氣的字,如「就、傑」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區,如江西的修水、武寧、瑞昌、德安、永修一帶,不僅有「陰、陽、上、去、入」五聲,甚至還有六聲,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對此,我們且不必去管它是五聲還是六聲,反正與「兵、平」二字聲調相同的字則為平聲字,其後面所有的字均為仄聲字。

請教一下arcgisengine中遇到的問題

可以先建立網路資料集,然後通過 加入進行分析。網上有vb6.0的源 可以下來看看,另外還有一本書,忘了什麼名字,是基於vb6.0的ae程式設計,裡面有很多例項講解,包括網路資料集的建立和最短路徑的實現,鷹眼功能等。另外建議不要使用vb編gis二次開發,已經過時了,現在很多企業都是.net的二次開發。...

我想問一下平仄聲中的平聲是隻有一聲還是一聲和二聲

野佬 古音和現在音的音調不同,我們現在通常的普通話是四聲,在古音裡有七聲或八聲一說 溫州土話還有七聲,閩南土話還有八聲,都是古音 所以不要刻意求什麼.一般說 平仄聲調中的平調,就是普通話中的一聲和二聲. 上官笑宇 分清平 上 去 入四聲的字 平就是平聲字,上 去 入是仄聲字 平就相當於普通話的1,2...

請教一下MAYA軟體骨骼架設中的問題

1.沒什麼要求,只要你建立骨骼的時候方向統一就好了,xyz就是一骨骼內部朝向的那一方為y軸。none是跟maya左下角世界座標軸方向一樣。2.用那個也行,在設定中選擇parent joint選項,另外,還可以先中所有的手指骨骼,在選中手骨上的骨骼,直接按鍵盤上的p就行了。因為骨骼都是父子關係。3,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