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名為《石上偈》的詩,紅樓夢的好詞好句和讀後感

時間 2021-10-14 21:02:58

1樓:匿名使用者

無材可與補蒼天,

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

倩誰寄去作神傳?

石上偈,七言絕句。作者,清代曹雪芹。出處: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第一回。

作品譯文:

我沒有才能去修補那殘破不堪的蒼天,

白白的在人世間生活了這麼多年;

這裡記載的是我生前死後的經歷故事,

請看到的人抄錄到人世間問世傳奇。

緣由:這是作者依託神話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他在**的楔子中虛構了此書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作者便是幻化為通靈寶玉、讓神瑛侍者(賈寶玉的前身)「夾帶」著它一起下凡、經歷過一番夢幻的補天石,而曹雪芹自己只不過是「披閱增刪」者。

但這一點已被為此書加評、謄清的脂硯齋揭穿,說「作者之筆狡猾之甚」,作者其實就是曹雪芹自己。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大約在明代末年被編入滿洲籍。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從曾祖父起三代世襲江寧織造一職達六十年之久。

後來父親因事受株連,被革職抄家,家庭的衰敗使曹雪芹飽嘗了人生的辛酸。他歷經十年創作了長篇名著《紅樓夢》,死後遺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該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思想認識深刻、藝術手法精湛,是中國古典**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2樓:仙人哥

《紅樓夢》中名為《石上偈》全詩如下:

石上偈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賞析】

這是作者依託神話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

詩中借頑石說自己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只好轉而蓍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與成**《紅樓夢》。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

**產生的清朝乾隆年間,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已經腐朽,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萌芽,封建制度行將全面崩潰。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後,嗅到了封建階級垂死的氣息;他不滿現實,而想「補天」,挽回本階級的頹勢,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麼破殘,根本無法修補了,所以有枉生世間的悲嘆。這也正是《紅樓夢》中經常流露虛無悲觀的宿命論思想的深刻的時代和階級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堅持了他所說的「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傳者」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這樣,勢必如恩格斯所說,「就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拉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致瑪·哈克奈斯》)這就使我們從曹雪芹所敘的「身前身後事」變即**中所真實描繪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過程,看到了整個封建階級必然「一敗塗地」的無可挽回的歷史命運。

紅樓夢(清代曹雪芹著章回體**)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又名《石頭記》《金玉緣》《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此書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據脂本匯校,後四十回據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閒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

《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紅樓夢》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緻,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尤其「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激起了後世讀者強烈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各種猜測附會之說愈出愈奇。

作者簡介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瀋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四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3樓:匿名使用者

石上偈(第一回)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說明]

作者虛構空空道人見青埂峰下有一塊頑石,上面敘著它被攜入紅塵後的經歷見聞,後面又有一偈,就是這首七言絕句。偈(ji記),佛經中的唱詞,也泛指佛家的詩歌。本是音譯佛教梵語「偈陀」的略稱,意譯是「頌」。

[註釋]

1.補蒼天——出自古代神話。傳說遠古的時候,天塌壞了,女媧(音蛙)氏煉五色石把天修補了起來。

無才補天,是借神話故事說自己無力挽救社會制度的瓦解。《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四條撐著天的柱子)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壞而不能把地都蓋住),地不周載(因塌陷而不能載負萬物)。

火爁焱(音練硯,猛烈延燒的樣子)而不滅,水浩洋而息。猛獸食顓(音專,善良)民,鷙鳥(猛禽)攫(音覺,抓捕)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音敖,大海龜)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救助)冀州(中原地帶),積蘆灰以止淫(洪)水。

蒼天補,四極正,**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2.「枉入」句——白白地來到人世間這麼多年。作者感慨年華虛度。

紅塵,班固《西都賦》:「紅塵四合,煙雲相連。」本寫長安之盛,後用以說世間的熱鬧繁華。

**中有石頭「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的情節。

3.「此係」句——這是石頭身前和身後所經歷的故事。**中說賈寶玉身前本是頑石,在人世經歷了一番以後,被「引登彼岸」,仍化作頑石,所以這樣說。

4.「倩(qing慶)誰」句——請誰替我抄了去做奇聞流傳。倩,央求。

奇傳,即傳奇,為押韻而顛倒,意即奇異故事可以相傳者,它本是唐代興起的一種用文言寫的短篇**。這裡只取新奇傳聞義。

[鑑賞]

這是作者依託神話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他在**的楔子中虛構了此書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作者便是幻化為通靈寶玉、讓神瑛侍者(賈寶玉的前身)「夾帶」著它一起下凡、經歷過一番夢幻的補天石,而曹雪芹自己只不過是「披閱增刪」者。但這一點已被為此書加評、謄清的脂硯齋揭穿,說「作者之筆狡猾之甚」,作者其實就是曹雪芹自己。

詩中借頑石說自已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只好轉而著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寫成**《紅樓夢》。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

**產生的清朝乾隆年間,正是中國的歷 史上最後一個皇朝由盛至衰的轉折時期,一些舊式的經濟基礎已隨時代的潮流,吸收了其它國家的思想,改變成一種新的生產關係。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後,看出了社會制度將有所改變。他不滿現實,而想「補天」,挽回已頹敗的大勢,可是,他又看到當時社會的「天」已那麼破殘,根本無法修補了,所以有枉生世間的悲嘆。

這也正是《紅樓夢》中經常流露的虛無悲觀的思想。

但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堅持了他所說的「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者」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這樣,勢必如恩格斯所說:「就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和政治偏見,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

」(《致瑪· 哈克奈斯》)這就使我們從曹雪芹所敘的「身前身後事」,亦即**中所真實描繪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過程,看出了整個封建階級必然「一敗塗地」的無可挽回的歷史命運。

紅樓夢的好詞好句和讀後感

紅樓夢中的詩詞,紅樓夢的全部詩詞

紅樓夢 全部詩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痴!作者題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青埂峰偈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嘲頑石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

紅樓夢的故事,紅樓夢中的小故事

1 林黛玉入鄉隨俗 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 只剛唸了 四書 黛玉又問姊妹們讀何書。賈母道 讀的是什麼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 妹妹可曾讀書?黛玉道 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外界的環境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那麼,就去主動地適應...

紅樓夢中的經典語句,紅樓夢經典語句

冰雪秋盈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經典語句 紅樓夢中經典段落 語句 如今且說林黛玉自在榮府以來,賈母萬般憐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迎春,探春,惜春三個親孫女倒且靠後,便是寶玉和黛玉二人之親密友愛處,亦自較別個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 不想如今忽然來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