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借馬抒發自己為國將功立業的情懷詩句

時間 2021-10-14 21:29:16

1樓:匿名使用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賀(唐)

大沙漠的沙就如同雪,燕山的月亮好似彎鉤。

什麼時候在能戴上**做的馬盔(最豪華的馬具,只有皇帝擁有),在秋風裡急速的賓士。

表達了作者想像皇帝騎的馬一樣,做為將領,為國建功立業。

2樓:亞夢1and幾鬥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3樓:匿名使用者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今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情懷的詩句是

4樓:匿名使用者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5樓:sunny桉藍

何當金絡

腦,抄 快走踏清秋。

作品原bai

文:《馬詩二十三首·其du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zhi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dao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

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 ,唐代詩人,字長吉,世人稱他為「詩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此稱他為李昌谷。

有「詩仙」之稱。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貧寒家境的困擾,使得這顆唐代詩壇上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於公元816年過早地殞落了,年僅27歲。

6樓:澄璞丙清懿

是李賀的《馬詩》,一共23首,你說的是第五首:

馬詩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借馬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詩句是什麼?

李賀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情懷的詩句是:( ,

7樓:happy萌萌噠

李賀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情懷的詩句是: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8樓:手機使用者

是李賀的《馬詩》,一共23首,你說的是第五首:

馬詩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詩句是什麼?

9樓:住在雙海灘

李賀借馬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情懷的詩句是「何當金鉻腦,快走踏青秋。 」

10樓:留下一片林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這句詩是詩人借馬抒情,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表達了詩人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

11樓:匿名使用者

李賀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詩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才怪!!!!!!!!!!!!!!!!!!!!!!!!!!!!!!!!!!!!!!!!!!!!!!

是「何當金鉻腦,快走踏青秋。 」

12樓:沭沭的粉色渲染

何當金鉻腦,快走踏青秋

李賀的哪首詩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情懷?

13樓:小孩紙罷了

馬詩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前幾天試卷上剛寫過。。

畢業在即,同窗多年的好友即將分別,臨別,我用什麼古詩名句作為贈言?李賀借馬來抒發自己為國建功立業...

14樓:匿名使用者

用王勃的吧「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5樓:歲月啟程

l臨別贈言: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16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

17樓:慣性落落

看看這段怎麼樣,雖然不是古代的

不要說祝福,

不要說再見,

沉默就已經足夠,

把夢留給夜,

把淚水留給海,

把希望留給未來。

作者借石灰吟抒發自己對國家的什麼

作者借 石灰吟 抒發自己對國家的赤膽忠心,以及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譯文 石灰石 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賞析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

李賀《馬詩》的詩句是,李賀寫的《馬詩》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小魚桃 馬詩 系列古詩通過詠馬 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以馬喻人,來表現詩人的奇才異質 遠大抱負以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馬詩 是中唐詩人李賀所作的一組五言絕句,共二十三首。其中最代表性也最出名的是第五首,原詩如下 馬詩二十三首 其五 唐代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譯文 平...

用夢境抒發自己感情的古詩,用寫夢境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感情的詩句

梨雲飄雪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