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譯。和說明是一

時間 2021-10-14 22:05:02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不是一生下來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好古文化,並勤奮追求的人。」

論述的是一個人通過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為有文化的人的道理。

2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更明確指出,對先哲的遺典、古代的典章等要印證並選擇,而印證、選擇都離不開當下人的實踐,只有這樣,才算真的「好古」。

楊伯峻: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錢穆:先生說:「我不是生來便知的呀!我是喜好於古,勤快求來的呀!」

李澤厚:孔子說:「我不是生出來就有知識,而是愛好古代,努力探求得來的。」

詳解:這一章完全承接上一章而來,上一章更多地站在人類泛指的角度討論智慧與實踐的問題,而這一章,孔子用自己為例子來說明具體的個體如何獲得智慧的問題。「生」,天生、先驗的;「之」指代「生」,「知之」,以之而智,依生而智,依天生、先驗而有智慧。

所謂「好古」,喜愛先哲的遺典、古代的典章等。「敏」,假借為「拇」,大拇指,轉義為「印證」的意思。「好古」不能光從書本到書本,必須在現實的實踐中得到「印證」;「求」,選擇,「敏以求」,印證並選擇。

千百年來,孔子形象被無數腐儒、反儒者有意無意地歪曲;千百年來,關於孔子泥古、復古的謊話成了腐儒、反儒口中的真理。而在《論語》中,孔子以自己為例子明明白白地表述了對「古」的觀點,就是要「敏以求之」,「之」指代「古」,要對「古」印證並選擇,這才是孔子對「古」的真實態度。在上一章,孔子已經明確表示智慧來自於實踐,而在這一章裡,孔子更明確指出,對先哲的遺典、古代的典章等要印證並選擇,而印證、選擇都離不開當下人的實踐,只有這樣,才算真的「好古」。

本章,孔子提出了學習前人知識、智慧的三個步驟:好、敏、求。首先,對前人知識、智慧所凝結成的遺典、典章等必須尊重、善待進而學習、研究,才談得上「好」。

尊重、善待進而學習、研究,真正把握以後,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印證,這才是「敏」。

「敏」,有兩層的含義:

其一,前人知識、智慧都**於其當下的實踐,而時代變化了,條件變化了,其應用可能要失效,可能有所改變,這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印證、發現;

其二,對前人知識、智慧的把握,特別對於那些洞穿時間的智慧的把握,必須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摸索,才能發現前人的真義,決不能像某些人對待孔子、馬克思那樣,根本沒弄明白就扮代表,這樣是談不上「好」,更談不上「敏」了。

有了印證,自然就有了選擇的基礎,選擇不是機械地挑選,不是用對錯等簡單標準來劃分,而是根據當下的實踐有機地發展、延伸,這樣才不辜負古人,也不辜負自己,這才算得上是「求」。

白話直譯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先驗地依賴天生、先驗而有智慧的人,只是愛好學習、研究先哲遺典、古代典章,並在實踐中對此印證、選擇的人。

以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為題寫一篇話題作文

此類作文一定要先構思一件事情,敘事文較為好表達。相關作文可以上文庫查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的作文400字。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的啟示600字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的人生感悟 人不是生出來就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惑呢?說明了多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什...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分析 此則講的是關於

譯文 孔子說 瞭解知識的人不如愛好知識的人 愛好知識的人不如以學知識為快樂的人。解釋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 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就學習而言,我們常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樂興...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而之乎的意思及其詳細註解

diy地獄天使 子貢問 有沒有一句話可以讓我終身奉行的?孔子說 那大概就是 恕 了吧!自己討厭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解釋首先要看出處,背景.不然依文解義,三世佛怨.語出 衛靈公十五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在在上論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