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時間 2021-10-14 22:56:07

1樓:滴雨入墨

根據知乎導演的講述:導演曾經參與拍了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是導演第二次拍攝故宮。正好有製片人雷建軍老師就帶著學生們在做各個修復組的田野調查,寫調查報告,關於各種工藝各個師傅的介紹。

又恰好是2023年故宮建博物院90週年,領導們覺得這個專案好,就重啟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資金不足並且只有半年的製作週期,週一週五拍,週末剪輯,連拍帶剪,用了三四個月完成拍攝,又用了三四個月進行剪輯。成片效果卻超乎想象的好。

有幸參觀過故宮,可惜是在看過這部**之前,《我在故宮修文物》可以說是大型文化科普現場,不急不躁緩緩道來的畫外音,將文化瑰寶徐徐展現在觀眾面前,明明沒有煽情的地方,**時卻在不知不覺之間兩眼發酸。

這種簡單到近乎單調的拍照方式,樸素到近乎平淡的展示方法卻是最真實的展示了文化的底蘊。中國的**很多熱衷於神祕化以至於使事件失了真實性缺乏感觸,《我在故宮修文物》反其道而行,用最平常日化的敘事,感動著螢幕前的你我,如果這種**再多一些,文物面對的破壞可能會更少一些。

《我在故宮修文物》採用實地拍攝,全片沒有一個專業演員,卻都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看似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實際上都是頂尖的學者。他們熟知各朝各代,他們精通各種科技知識,他們謙遜溫雅,他們自豪自信。

很驚喜於《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表現手法,揭開歷史神祕的面紗,展示現代人與文物穿越千年的對話。原來記憶中高大上無法觸及的文物也能如此的平易近人,原來莊嚴肅穆的深宮偉院也能輕鬆明媚。那些蔥鬱茂盛的果樹,那些安家落戶的「御貓」。

故宮鐘錶還留有上千件,一個人的一生是修不完的,需要一代代師徒傳遞來完成。印象最深的是王津的鐘表組,一句在修我就退休了,螢幕外的某墨差點淚奔。王津修過的鐘表不計其數,精妙絕倫的藝術品都是存在生命的,那些動起來的鐘表演繹者創造者與修復者的智慧,可惜這些精緻震撼的工藝只能塵封在展覽櫃中。

王五勝說自己很快就要退休了,故宮的很多地方卻還沒有去過。將一生奉獻給修復事業的大師們,倘若沒有這部紀錄片,恐怕都沒幾個人能夠知道。

2樓:dh_坤坤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非常平實、細緻的視角展現了在故宮工作的文物修復者們的日常文物修復工作。通過這部紀錄片,讓人們瞭解到更多故宮文物的故事,並且傳遞出工匠們身上的匠人精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故宮館藏了數量眾多的珍寶,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歷史時代的洗禮,文物寶貝自然有破損,這部紀錄片就是展現了在故宮工作的文物修復大師們對文物珍寶的修復工作。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可以跟隨師傅們的日常工作軌跡,去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瞭解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感受那些沉澱在文物珍寶上的歲月氣息。

陶瓷、木器、鐘錶、織繡......不同的文物有不一樣的修復之道,不同的材質,不同專業的修復大師。修復師們都有一雙妙手,對每一件文物進行耐心、細緻的修復,一件文物的修復工作不同於修補一件衣裳、修理一個機器那麼簡單,文物的修復要盡最大可能還原原貌,取用同樣的材質,搭配同樣的顏色,保持那種時間留下的味道。

修復一件文物,有時會耗上幾個月的時間。

誰說修復師的日常工作生活是枯燥無味的?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之後,才發現在故宮裡工作,是一種享受。他們對一件文物要精雕細琢,需要細緻觀摩,需要聚精會神,文物修復者身上具備那種匠人精神,耐心細緻,追求完美。

每日的工作地點是在故宮,在閒暇之餘,還可以一起採摘故宮裡的果子吃,這麼悠然的工作環境,輕鬆的工作氛圍,也令人羨慕啊!

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會被文物修復者身上的匠人精神所打動,也會被故宮中珍藏的文物珍寶所吸引,迷上那種濃厚的歷史氣息,多少人看完也想去故宮修文物啊~

3樓:echo饅頭

如果說單霽翔給了故宮生命力的話,這部紀錄片讓故宮裡的文物融入現代。一件器物因為造型精美、儲存得當被留存至今,我們得以管中窺豹,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情境。作為一個群居的物種,人,血脈裡就有尋根的基因。

經歷了時間的腐蝕與歷史的變遷,器物自然會磨損。修復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是頭髮花白的老師傅在昏暗的燈光下,一件孤苦淒冷的事情。因為這部紀錄片,才第一次知道這個特殊的行業,也是由和我們一樣的一個個普通人組成的。

他們從美院畢業,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有了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工作。

老師傅們個性不同,鐘錶組的王津老師被提及最多,像極了我想象中的樣子。

但其中印象最深的還是修復瓷器的紀東歌。在大街上遇到她的話,大概就會認為這是普通上班族吧。差不多的年級,差不多的打扮,她也會穿開衫、露腳踝,但騎著自行車在空無一人的太和殿前路過,是我們羨慕不來的人生體驗。

她和她愛的瓷器一樣,都是契合時宜卻又與眾不同。她評價瓷器是沒有階級性的,穿越千年,依舊是我們每日使用的容器。精美與否,有無瑕疵,都不影響它作為容器的本質。

既能出現在博物院的展櫃中,也是生活必需品。這樣的文物,生機盎然。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代表了一個時代最高工藝水準。匠人不惜人力、物力,只為一件完美的器物,這是我們無法達到卻又心嚮往之的執拗。看著它們,我們不一定能瞭解當時的生產生活,因為那是象牙塔的頂端,是我們民族的圖騰,因為它們的存在我會更加為自己的同胞自豪,為生而為人自豪。

說得太大了,但面對一件比自己還要精美無數倍的器物,它穿越歷史,見證了我們祖先的一切,敬畏會自然流露。

4樓:阿喬愛西柚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

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

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它們的過去和新生都不再神祕,這無疑給大家帶來了關於古董的嶄新的認識。

再者,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大家真正認識並瞭解了這樣一群默默無聞又偉大的人——修復師。他們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雙手,能溫柔的拭去古物上的塵埃,賦予古物生機,幫助它們煥發千百年前的葳蕤光彩;

他們接觸到的都是價值連城的瑰寶,卻淡泊名利,一心只看眼前工;他們把大半的時間花在紫禁城裡,卻又處處透露著平凡的光彩……這些修復師們,這些站在文物背後的人們,是最可愛最可敬的匠人。

總之,推薦大家去看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或許隨著紀錄片中紫禁城大門的開啟,你我也能再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感受到關於歷史關於文化關於傳承的意義。

5樓:長安

這是我最愛的紀錄片,沒有之一,是唯一。

還記得剛播出的時候為了看這個還在破站充了個大會員。當時看完了感受就是真是沒白充。

這部紀錄片主要記錄的就是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工作的日常。我們在故宮展覽上看到的文物往往都是經過他們修復後才還原成那樣的。

我最喜歡的就是王津師傅,謹慎、認真,看到他我就彷彿看到大師們的那種執著勁。也是文物修復師們這種精神才讓我們的文物得以傳承,得以從陰暗的倉庫到光鮮的展覽。除了修復文物,故宮裡的許多建築也都是由他們修復的。

我們應當感謝,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故宮博物院;我們應當學習,為傳統文化更好的明天。

6樓:還好

我覺得這部紀錄片非常成功,具有教育意義,通過這部劇可以瞭解那先文物是怎麼修復好的,能夠了解歷史。

7樓:我真的是隨便看看

不錯的**,能完整看完這部紀錄片的都是有耐心的人,也只有有耐心的人才能讀懂導演的深意。

8樓:不知人生

這部劇講的中國各種文物,是非常好的,那我們大家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文物的博大精深,你讓我們懂得愛護文物,愛護我們國家的遺產。

9樓:姑蘇昊天

很敬業,很高興看到了這部紀錄片,還有王津師傅的帥氣,人品。

10樓:he**en珍珠糖

這個紀錄片拍的是修文物的師傅們的生活,如此鮮活的生活,尤其是這些師傅的一輩子的生活形成了我們所敬仰的情懷。

11樓:另維

非常值得**的一部紀錄片,講的中國文物的修復和修復者的故事,特別適合靜下心來**。

12樓:匿名使用者

很好的介紹我國的歷史文化,修復工作的難度

13樓:塞流如

老實回答沒有看過,就不知道怎麼回答。

如何評價紀錄片《風味人間》?

14樓:老油條

作為又一部饞哭了我的美食紀錄片,實在太精彩了!不愧是大名鼎鼎的《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的又一力作,豆瓣9.1分的評分實至名歸。

一共八集的紀錄片就像是跟著導演吃遍了天南海北,但是最後又讓你意猶未盡。以第一期山海之間為例,從江蘇的太湖的魚,講到浙江的新鮮竹筍,再到新疆的羊肉串,最後還能過渡到到馬六甲海甲的美食。所謂山海之間也不過如此。

除了每一集的選題比較獨到,囊括的美食之多讓人折服。充滿食慾的旁白也是讓人感到食慾大開。聽到細膩賦有幸福感的獨白,即使閉上眼睛不看畫面似乎都能想象美食的樣子。

舔舔嘴彷彿自己就已經吃到了。

不過,個人認為這部紀錄片如此受到歡迎,除了選題、配樂、獨特的鏡頭美之外,這部紀錄片接地氣算是最大的優勢。說著的使我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特色美食,人以食為本,通過食物也讓每一個觀眾多能看到人類情感的延伸。

同樣的大閘蟹在不同的國家的烹飪方式上,呈現出不一樣的美味形態。但是情感也是一樣的,為家人的三餐三時早已超越了事物本身的給人的飽腹感的一種功能。能把美食紀律片的情感展現得如此細膩,也就只有陳曉卿導演有這種本事了。

所以,真心佩服拍攝團隊,在一部美食紀錄片,走遍多個國家,去描述各地美食的故事,用各種高階的拍攝手段,航拍鏡頭下的壯闊,微觀拍攝下的滋溜熱氣,透過螢幕,觀眾彷彿早已將食物入口,回味悠長,美哉美哉!

15樓:89號小黑人

很多人把生活中的享受與美食緊密掛鉤,填飽肚子只是成為了最低階的需求,美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這才導致了現在的美食紀錄片應運而生,《風味人間》評分高達9.2分,帶我們探索追求了全世界的美味。

其實紀錄片前幾年是很難受觀眾喜愛的,畢竟很乏味無聊,但是這一部為什麼卻如此的成功?照我看就是這部**除了追求極致的美食外,還通過食物本身延伸到了我們人生的哲理。也讓我們明白了吃飯也是需要儀式感和情懷的。

其實就我感覺這部**的導演匠心精神很濃重,仔細看我們會發現每一盤菜餚都被導演當成了藝術品,美食最美的角度也都被導演找到。而且涉及的種類繁多,不說全世界已經跑遍,但是這其實肯定有你聽都沒聽過的國家吧。

這部**的敘事技巧可謂一絕,真實到極致,在做那道三杯旗魚皮的菜時,震驚到了我,本以為菜餚的原食材在現在高科技盛行的社會上都是通過機械打撈的,沒想到在海上是通過那樣的鏢魚技巧來獲取的,這一集不亞於任何的動作片,也是在這一瞬間對這部**的好感劇增。

無論是大陸還是海洋,山頂或者盆地,只要有美食的地方就有這個隊伍的身影,而且在技巧方面也是下了功夫,在美食的拍攝上第一次見到了超微觀攝影,每一幀都表達了導演的匠心。

如何看待的紀錄片,如何評價紀錄片 《永遠在路上》

橙子的大世界觀 一部分人認為紀錄片應該要完全的求實,即用機械把現實記錄下來,不加進任何的個人色彩,只是對現實進行一次復原。這也就是照相本性論的觀點。強調攝影影像的再現功能,追求客觀真實地反映現實。另一種說法認為電影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因而在選擇拍攝時就要有一定的主觀性。甚至在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必要的擺拍...

如何評價陳曉卿執導的紀錄片《風味人間》

挺好看的,反映國內很多人平凡又平淡的生活。陳曉卿導演的新紀錄片 風味人間 我還沒有看過。但是有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作為擔保,我相信陳導演的新紀錄片一定也是非常有水準的。之前看過陳導演參加 鏘鏘三人行 感覺這個導演說話很溫文爾雅。作為一個大男人吃貨導演,非常的有感染力。只要他能把他自己的這種感染力在...

大學生如何拍微電影和紀錄片

錢樂萱 大學生應該找一個很好的v2來拍攝你自己的紀錄片,如果是想有某個主題的,你就按照這個主題去拍,先學好劇本,如果若沒有隻是想隨便的拍一下,你可以隨便怎麼拍,想怎麼拍就怎麼拍。 大學生如果想要拍微電影和紀錄片的,應該找一些比較懂行的人,也需要找一個好的導演,讓他給你設計一個劇情,當然,準備的東西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