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夏金元的建築各有什麼風格,宋遼金時期建築發展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時間 2021-10-14 23:49:05

1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建築沒bai有了唐代建du築雄渾的氣勢,體量較小,絢爛zhi而富於dao變化,呈

現出專細緻柔麗的風格,出現了各種復屬雜形式的殿、臺、樓、閣。建築結構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突出表現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減弱,且拱高與柱高之比越來越小。原來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補間鋪作的朵數增多。

此時期建築構件、建築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標準化,規範化,並且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書籍——《營造法式》和《木經》。其中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築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相當於宋代建築業的「國標」。

公元916年,北方的「蠻族」契丹人建立了遼朝,侵佔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漢文化,進入封建社會。由於北方從唐末就成為藩鎮割據狀態,建築風格很少受後期中原和南方的影響,因此遼代建築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風格,再加上遊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築物顯得莊嚴而穩重。遼代有些殿宇東向,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

隨後興起的金朝在建築領域由於工匠都是漢人,建築兼具宋、遼風格,但更接近柔麗的宋朝建築,且不少作品流於煩瑣堆砌。

漢、唐、宋、元、明、清的古代女子服裝各有什麼特點和區別

2樓:幻世草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

繡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複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中國服飾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併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

足下為歧頭履。腰間束帶。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

主要表現在:①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

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並流

3樓:張家港租房買房

秦漢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大批陶俑的出土,為秦漢武士的服裝提供了較充分的例證。他們穿的半長衣所交掩之曲裾雖較淺, 但仍為深衣之屬,其下身著長褲,腰繫施鉤之革帶。這種裝束在西漢時仍廣泛流行,褲也逐漸向全社會普及。

冠制的確立是在漢代實現的。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

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髮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

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

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樑」,可根據樑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遊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

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

執法的**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樑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樑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誌,不同等級的**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

漢代婦女一般將頭髮向後梳成下垂的圓髻,名椎髻。常著深衣,女式深衣之華麗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纏繞好些層,且在其斜幅上綴以三角形物及長飄帶,即文獻中所稱之與。其狀可在四川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上見到。

魏晉南北朝

魏、 西晉時的服裝,大體沿襲漢制。唯流行褶裝,且多戴當時稱之為小冠的平巾幘。南北朝時,由於北朝處在鮮卑或已鮮卑化的當政者統治之下,故流行鮮卑裝,少數鮮卑族男子多穿圓領或交領的褊衣,著長褲、長靴,腰繫裝帶扣的革帶,頭戴後垂披幅的鮮卑帽。

各民族長期雜處之後,這種裝束也在漢族平民中普及開來。另一方面,北魏的某些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提倡漢化,於是皇帝和臣僚的祭服、朝服中又出現了峨冠博帶的漢魏「威儀」。這在響堂山石窟的《帝后禮佛圖》浮雕或《歷代帝王圖卷》的北周武帝像上可以看到。

唐代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系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制,出現了「法服」 與「常服」並行的局面。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

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繫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髮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紮,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

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 「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系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

上面並固著若干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誌。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

唐代**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

唐代**主要由裙、衫、帔組成。這時常將衫掩於裙內,所以顯得裙子很長。帔又名帔帛,像一條長而薄的披巾,是受了西亞佛教的影響才在中原流行的。

唐代前期**中還流行卷簷虛帽、翻領外衣等胡服,安史之亂後,此風漸歇。

宋代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宋人稱之為「襆頭帽子」,可隨意脫戴,與唐初必須臨時繫裹的軟腳襆頭大不相同。這時,皇帝和**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出,可達數尺。

身份低的公差、僕役等,則多戴無腳襆頭。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這時的衫子多為對襟,蓋在裙外。裙較窄,多施細摺,福州黃墓中除出羅裙外,還有開襠褲與合襠褲,可見宋代婦女在裙內著褲。起於五代時的纏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漸流行。

元代 元代蒙古男子所戴之帽圓形的名鈸笠,方形或多角形的名瓦楞帽,俗稱均為韃帽。前者在甘肅漳縣元汪世顯家族墓中有實物出土,後者則見於河南焦作元墓所出陶俑。元人之袍常在腰間施辮線,下身有褶,名辮線襖子,**貴胄多以納石失(織金錦)製作。

冬季常穿翻毛皮衣,名答忽。貴婦戴顧姑冠,以木為骨,高三尺許,外包紅絹,上綴珠玉,頂插木枝、翎毛,式樣極特殊。元初曾要求在京士庶均作蒙古裝束,大德以後則各任其便。

所以元代漢族,尤其是居住在江南的漢族即所謂「南人」的服飾大體與宋代無別。

明清 明代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樑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明代的公服亦用襆頭和圓領袍,但這時的襆頭外塗黑漆,腳短而闊,名烏紗帽,無官職的平民不得服用。公服除依品級規定服色外,還在胸、背綴補子。

文官補子中飾鳥,武官飾獸。為褒獎**的功勳,另特賜蟒、飛魚、鬥牛等服。蟒是四爪之龍,飛魚為魚尾有鰭之蟒,鬥牛則在蟒頭上加彎曲的牛角。

官至極品則用玉帶。所以「蟒袍玉帶」就成為這時大官僚之最顯赫的裝束。

清代改著滿裝。**在袍外所著之朝褂多為石青色,故不用品色之服。清代官服區別等級時,除繼續用補子外,還特別重視纓帽的頂子。

一品官裝紅寶石帽頂,二品裝珊瑚頂,三品藍寶石頂,四品青金石頂,以下各有等差。武官中之親貴及有軍功者,還賞戴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因此清代官服遂以「頂戴花翎」為最顯赫的標誌。

明、清兩代漢族**變化不大,仍著衫、裙,清代後期始以褲代裙。清中期以後**層層鑲邊,稱為「滾鑲」。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時外加坎肩。

乾隆以後,滿族****現高底的「花盆底」鞋。咸豐以後,又出現高大的「兩把頭」、「大拉翅」等髮型,成為滿族**之突出的特徵。

4樓:手機使用者

春秋時期 這個時期已有織帛、制裘、縫紉等出現。奴隸主、貴族已開始講究服裝的精美。衣著在當時已有原始的等級劃分。

衣著以冠、帶、衣、履四種服飾配套穿用。男女衣著通用,上為衣下為裙,也有衣和裳相連的深衣,其製造特點寬鬆肥大。

漢代 養蠶的產生,以及染織工藝和刺繡工藝的發明,推動了服裝、服飾的變化。絲織物已有棉、綾、絹和紗等。面料從單一質樸向華麗多彩方向發展,式樣有袍、衫、襦和裙等。

朝鮮族裙子便是漢代留傳下來的一種服裝的變化形式。

唐代 是中國服裝發展的一個極盛的時期。由於受到外來服飾文化的影響,這時服裝的品種繁多、工藝精湛。唐代仍有男女同服的習慣,流行、胡服,坦胸的**也極為盛行。

流傳至今的日本和服就是唐代服裝。

宋代 這個時期流行半窄袖的衣服,並重視衣邊上的刺繡服飾。類別上分公服、禮服和常服三種。

清代 清代服裝是中國民族服裝發展史上又一個極盛時期,同時又是古代服裝與近代服裝的交接點。其式樣有龍袍、皇后袍、禮服、朝服、和上層婦女的家庭裝束_____旗袍。清代男著長袍、馬褂,女者滿族長袍已成為當時社會的時尚,但普通勞動者一般是男著對襟短衣或齊膝長衣,女著襟或交叉領衣服、下著長裙。

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的疆域,遼宋夏金全時期歷史紀念表

五代 907 960 後梁 907 923 後唐 923 936 後晉 936 946 後漢 947 950 後周 951 960 十國 902 979 吳 902 937 前蜀 907 925 吳越 907 978 楚 924 960 南漢 907 971 閩 909 945 南平 荊南 924 ...

遼,宋,西夏,金,元是並立的政權嗎

檸檬味的夏天 不是遼朝 公元916年 1125年 始於太祖耶律阿保機,終於天祚帝耶律延禧,歷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天祚帝等九代。其疆域東臨北海 東海 黃海 渤海,西至金山 今阿爾泰山 流沙 今新疆白龍堆沙漠 北至克魯倫河 鄂爾昆河 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

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文字的演變順序

這是中國的歷史朝代記憶口訣。夏商周秦西東漢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漢朝 分西漢和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 魏蜀吳 兩晉 西晉和東晉 隋唐五代又十國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和後周 十國 前蜀 後蜀 南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荊南 北漢 遼宋夏金元明清 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