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和故事有哪些,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故事?

時間 2021-10-14 23:53:05

1樓:閎耘谷幹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兩種說法是起源於惡日禁忌和紀念屈原,此外還有紀念吳國名相伍子胥、晉國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踐、孝女曹娥,以及起源於龍圖騰等說法。

古人認為,五月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月份。農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時間最長。夏至到來要開始數伏,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溼。

這也是暑熱難捱,各種疾患、時疫流行的季節,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

端午節前後,各地常常湧現“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這也是一種與古人建立精神聯結的方式。希望在詩歌的指引下,我們的生活能持續地醞釀和生髮堅毅的德性與美好的精神追求。

2023年,端午節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今天,我們憑藉上述豐富多樣的、處於不斷變化中的端午民俗形式,去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體認自己的文化身份,傳承節日的歷史記憶,維繫群體的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端午節的習俗和故事有哪些?

2樓:_純柚子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兩種說法是起源於惡日禁忌和紀念屈原,此外還有紀念吳國名相伍子胥、晉國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踐、孝女曹娥,以及起源於龍圖騰等說法。

古人認為,五月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月份。農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時間最長。夏至到來要開始數伏,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溼。

這也是暑熱難捱,各種疾患、時疫流行的季節,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

端午節前後,各地常常湧現“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這也是一種與古人建立精神聯結的方式。希望在詩歌的指引下,我們的生活能持續地醞釀和生髮堅毅的德性與美好的精神追求。

2023年,端午節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今天,我們憑藉上述豐富多樣的、處於不斷變化中的端午民俗形式,去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體認自己的文化身份,傳承節日的歷史記憶,維繫群體的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樓:猴夷煉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

“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食俗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

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新增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

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

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鹹。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

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鹹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

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

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鹹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一、紀念屈原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裡扔飯糰、倒雄黃酒。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黃榴丹也認為雖說法眾多,但紀念屈原說仍佔主流地位。

二、紀念伍子胥說

在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的吳國故地,一般認為端午節是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為讒言被夫差賜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蘇州科技大學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國的端午節紀念的5個人,其中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才逐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他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荊楚歲時記》 的作者宗懍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競渡是“斯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三、紀念曹娥說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四、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說

華夏民族是龍圖騰的崇拜者,聞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 中認為,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時候我國長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區,五月江河都會漲水,人們就把希望寄託在掌管水的龍的身上,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

聞一多先生還舉出了與端午節俗有關的民間傳說,大體上牽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踐、屈原和曹娥。愈到後來,屈原就愈超過其他人,成為端午節的紀 唸物件。

五、夏至說

學者黃石 、何新 等認為,端午之節,起源於上古之“夏至節”。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日古,上古的夏至節,是殷商古歷的新年。

同樣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 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六、惡日說

有些學者認為端午是“惡日”的觀念較為古久。《夏小正》 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 中寫道 “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農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遺棄不養。孟嘗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認為“五月子者, 長於戶齊, 將不利其父母。

”東晉大將王鎮惡 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可見從很早起,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惡月,重五之日更是惡日。這樣,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除了用艾 菖蒲和蒜這 端午三友 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荒唐不負你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 端午考 和 端午的歷史教育 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 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 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端午節還有什麼習俗,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各地有許多民間習俗,這些習俗或祭祀頌德,或避邪消災,將節日裝點得愈加繽紛多彩。賽龍舟在南方甚為流行,據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龍舟的木料極為考究,必須是上好的楠木,還需細緻地抹上厚厚的桐油,這樣做出來的龍舟既防水又能彰顯氣勢。接著雕刻龍頭,塗抹上五彩斑斕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