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

時間 2021-10-15 00:31:14

1樓:匿名使用者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在202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註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漢之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並不指一人,實指李廣,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5.胡馬:指敵方的戰馬。胡,古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

6.陰山:山名,指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境內,漢時匈奴常常從這裡南下侵擾中原地區。

7. 不教:不叫,不讓。

8. 度:越過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

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

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

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巨集大的空間感。

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

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讚「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充套件緊密關聯的。

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

「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勳」(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

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

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

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的愛國之情。表達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2樓:匿名使用者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出塞」,即出關,就是到邊境去戍守關城要塞。在唐詩中,一般用來表示出徵,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倍受歷代詩家推崇,明代詩壇領袖李攀龍甚至推其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渾深遠,耐人尋味,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為什麼會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月和關分別是什麼意思?

3樓:學院派魚多多

「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原詩:《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釋義: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4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互文見義」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代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這個說法,非常權威,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防邊築城,超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本來分析就要分析現實與詩歌之間的矛盾。「秦時明月漢時關」,矛盾是很清晰的。難道秦時就沒有關塞,漢時就沒有明月了嗎?

這在散文中,是不通的。這個矛盾,隱含著解讀詩意的密碼。而這種所謂「互文見義」的傳統說法,卻把矛盾掩蓋起來了。

好像詩就是以生活真實的全部照抄見長似的。其實,這種說法,是很經不起推敲的。王昌齡並不是漢朝人。

難道從漢到唐就沒有關塞,也沒有明月了嗎?明明是唐人,偏偏就是不但省略了秦時的關塞,漢時的明月,而且省略了從漢到唐的關塞和明月。詩意的密碼就隱含在矛盾裡,把矛盾掩蓋起來,就只能聽憑自發的散文意識去理解了。

這樣的大幅度的省略,並不僅僅是因為要簡練,更重要的是意脈的綿密。

1,秦漢在與匈奴搏戰中的豐功偉績,隱含著一種英雄豪邁的追懷。作為唐人,如果直接歌頌當代的英雄主義,也未嘗不可。王昌齡自己就有《從軍行》多首,就是直接寫當代的戰鬥豪情的。

在這首詩中,他換了一個角度,把自己的精神與歷史的輝煌結合起來,拉開時間的距離,更見風姿。

2,最主要的是「秦時明月漢時關」是萬里長征在關塞上,不能回家的戰士眼光選擇的,選擇就是排除,排除的準則就是關切。「漢時關」正是他們駐守的現場。「秦時明月」是「人未還」的情緒載體。

正是關塞的月亮,才引發了他們人未還的思緒。

出塞中的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向我們展現了一副什麼的景象

w晴天去看海 出塞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一幅壯闊的圖畫 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出塞 唐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讓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但使...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易書科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賞析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 說詩晬語 說 秦時明月 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 燕歌行 歸重 至今人說李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是什麼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推獎其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則說 秦時明月 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 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 燕歌行 歸重 至今人說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