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27 10:49:17

1樓:匿名使用者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祭祀。商代非常注重祭祀,周代商後繼續堅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祭祀的目的大致有三種,

一:用祭祀弭災。弭災即消災。災指狂風、暴雨、久旱、山崩**、瘟疫等自然災害和戰爭、盜賊、政變等人事災害。遇有災害發生,齊人常常進行祭祀,以達到除害之目的。

二:用祭祀求福。求福的內容很廣,如農業豐收、畜牧旺盛、漁獵多獲、戰爭勝利、生兒育女、健康長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祈求豐收,古人稱為祈年。

三:用祭祀報謝。報謝把是為了報謝神靈的恩賜。不論弭災還是求福,事過之後,農業已獲豐收,戰爭已得到勝利,災害已經停息,人們就要再一次祭祀神靈,獻上把品,表示報答恩惠。

2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邊疆少數民族的侵擾大事,是最重要的事情,當務之急祀,是指祭祀,戎,是對少數民族的稱呼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國家裡的所謂重大事務,就是祭祀祖宗神靈與戰爭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一國的大事在祭祀(祭祀祖先,祭祀神靈),和戎即軍事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什麼意思

5樓: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左傳》裡的話,見於成公十三年,出自劉康公的一段說辭。意思是:國家的重大事務,在於祭祀與戰爭。

事情的起因是晉侯要攻打秦國,派特使郤錡向魯成公借兵,但這位郤錡在行事的過程中,不夠恭敬有禮,因此遭到孟獻子的非議。孟獻子是魯成公的高階副手,遇有朝拜周王等重要事宜,每與之同行。該孟氏批評郤錡說:

「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郤子無基。

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

等於說郤氏的失禮不敬有負君命,無異於自己找死。因為在孟氏看來,禮的重要相當於人的軀幹,而敬則是人的立身之地,失禮不敬將導致無以立足。何況這位特使郤錡是晉景公的上卿之子,現在又作景公的兒子晉厲公的上卿,是為「嗣卿」,地位不可謂不顯要。

越是地位顯要的**如果行事不敬,後果越發嚴重。

而當同年三月,魯成公與晉侯朝拜周簡王,會同劉康公、成肅公準備一起伐秦的時候,成肅公在社廟接受祭品,也發生了失禮不敬的行為,這引起了劉康公的強烈不滿,大發議論說:「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神,篤在守業。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這段議論的名句便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擴充套件資料

「祀」即祭祀活動,在傳統社會是為祭禮,儀式莊嚴而隆重。「戎」則是軍事行動,對一國而言,是不得已而採取的戰略舉措。兩者同為「國之大事」應無問題。

因此一旦涉此二事,必須嚴謹如儀,慎之又慎。

具體說,起碼要守住「敬」這個禮儀環節。因此劉康公對成肅公的批評,以及前面提到的孟獻子對郤錡的指斥,都是把「敬」提到「禮」與「不禮」的原則高度。出征時,「受脤」是「神之大節」,不敬的行為既不符合戎典,又有悖於祭禮。

「祀與戎」兩件大事,都因這位成肅公的不敬而遭到了破壞。

事實上,《左傳》裡有不少戰例,都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失禮不敬,而構成兵戎相見的導火索。例如桓公二年:「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

杞侯歸,乃謀伐之。」同年九月:「入杞,討不敬也。

」宣公十二年,潘黨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成公二年,「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王弗見,使單襄公辭焉,曰:『蠻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毀常,王命伐之,則有獻捷,王親受而勞之,所以懲不敬,勸有功也。』」定公六年,範獻子言於晉侯曰:

「以君命越疆而使,未致使而私飲酒,不敬二君,不可不討也。」斯可見作為「國之大事」的「祀與戎」,不僅「祀」的時候直接與敬相關,「戎」也常常關乎是否有敬存焉。

國與國之間交往中的失敬,極易導致交惡,甚至走到極端,猶不思轉圜,忍無可忍,便只好兵戎相見,是為大不敬也。《禮記·曲禮》雲:「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則「敬」為「安定辭」,小則可令一個人身心安適,中則可使家庭和睦,大則可以安國安民,豈虛言哉,豈虛言哉!

6樓:姬三月

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戰爭,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

7樓:文學嘗試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

一、原文

劉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釋義

劉康公說:「國家的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祭祀有分祭肉之禮,戰爭有受祭肉之禮,這是和神靈交往的大節。現在成子(指成肅公)表現出懶惰不恭,丟棄天命了,恐怕回不來了吧!」

三、解讀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在強調祭祀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對鬼神的信奉。

擴充套件資料

《左傳》《論語》等儒學經典中關於祭祀的論述

一、《左傳》:「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解釋: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夠缺少。

二、《論語·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解釋: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三、《論語·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解釋: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

「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

《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

「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年十三年》,言簡意賅,常為後人引用為習見之語,今人一般將祀與戎理解為祭祀與戰爭。

9樓:雨天那夜星晴

統治的關鍵是祭祀與軍事。前者解決統治的合法性正當性,後者為統治提供保障!

10樓:疲馬暮途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句話直譯為:國家的重大事情,在於祭祀和戰爭。

放在今天,前者相當於科學與宗教,後者指的是軍事力。

11樓:北狗x小蜜桃

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祀 指的可不是科學與宗教

13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應該是相當於 科學和政治 不是宗教

可當大事與乃當大事的區別?當大事是什麼意思?

可當大事是可以當大事,還沒有行動。乃當大事是已經當作大事來處理了。按時態來分前者是將來時,後者是過去時。孟子所說的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中 當大事 的 當 是 作為,看作 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 父母活著時供奉他們還稱不上大事,他們去世後安葬他們才真正是人生的大事。我們現在說的一個...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什麼意思

天際識歸舟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意思是 做大事的人,不注意生活小事。詳細解釋 1 成大事者 出處 蘇軾 晁錯論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譯文...

家國夢是什麼意思

干支兩儀 一般指,家庭的夢想,國家的夢想。合而為一的意思是 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國家夢的基礎。是從小夢到大夢都成真的奮鬥。 我愛巨集江的家 就是自己的理想是為國家做貢獻,希望祖國強大 繁榮 興旺,併為之努力奮鬥,實現目標,就是家國夢。 家國夢,指的就是一個國家大事。有小家才有大家,先有國才有家。所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