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起源與發展流派是怎樣的,中國古代古箏流派較多,最著名的是哪四大流派?

時間 2021-12-20 11:57:20

1樓:小喬涵

中國古箏的各個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陝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內蒙箏派和朝鮮箏派。

客家派古箏流傳於廣東梅縣,大浦等客家地區,歷史源遠流長。廣東客家**亦稱漢樂,受當地風格及方言影響而形了典雅文靜,秀麗委婉的風格。代表曲目有《出水蓮》、《蕉窗夜雨》等。

潮州古箏主要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形成獨特的輕

六、重六、活五等曲調。樂曲豐富獨具一格。其代表人物有郭鷹,蘇文賢、林毛根等。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秋思曲》等。

山東古箏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板編組而成。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非常具有濃郁的山東地方特色。該箏派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四段錦》、《天下同》、《美女思鄉》等。

河南古箏是由秦箏傳入河南和當地民間**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20世紀20年代,遂平的魏子猷最早把河南古箏介紹出去,並傳有《小開手》、《關雎》、《 天下大同》、《漁舟唱晚》等十餘首樂曲。

浙江箏派流行在杭州一帶。其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抒情性,戲劇性很強。演奏時,傳統浙江箏派左手的揉、吟、滑、按技法較簡單,只是對旋律做一些修飾,演奏時恰到好處,並不誇張。

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將軍令》等。

陝西箏派是近年來複興起來的流派,箏曲涉及的戲種、樂種繁多複雜,既有秦腔**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英雄曲」之悲壯氣勢;又有眉戶、碗碗腔**那如泣如訴、細雨纏綿、委婉酸楚的「淒涼調」。

福建箏派是20世紀七十年代才挖掘出來的,很少流傳。它的部分樂曲和**與潮州、客家箏**風格相近,也有同曲異名的屬於南方箏派。樂曲大多平穩、緩慢。

內蒙箏只有10弦,多半用來為民歌和牧歌伴奏。

中國古代古箏流派較多,最著名的是哪四大流派?

2樓:

現今中國古箏的各個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陝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內蒙箏派和朝鮮箏派。

傳統的山東箏派、河南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和客家箏派在中國民間流傳較為廣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古箏都有哪些流派

3樓:母彗卓雰

傳統的古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一、「真秦之聲」的陝西古箏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

傳統的古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古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陝西古箏: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現在「真秦之聲」的古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裡有豐富多采的戲曲和民間**,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古箏或極少用古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古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絃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現。

著名秦古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古箏的餘緒」。古箏在榆林雖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後,古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古箏的最早奏法。古箏在陝西地區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

20世紀50年代末,陝西古箏家提出了「秦古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古箏曲,作了大量的工作,使陝西人民從新熟悉了古箏。2023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調演和陝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並獨奏了《掐蒜薹》、《小小船》古箏曲。2023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陝西迷胡古箏曲的肯定,都對秦古箏在陝西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後來湧現了象《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繡金匾》等優秀的陝西風格古箏曲。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關於古箏的記載,給陝西古箏人以啟示,又有古箏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古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陝西已漸漸地恢復古箏奏秦聲。

陝西風格古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遊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

這兩個音又遊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

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古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陝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陝西古箏曲的風格特點。

4樓:du知道君

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傳統的箏樂被分成南北兩派,現一般分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陝西箏陝西箏: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現在「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絃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現。著名秦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餘緒」。

箏在榆林雖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後,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箏的最早奏法。箏在陝西地區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

河南箏河南箏:從《史記》、《漢書》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箏在秦漢兩代已有相當普遍的發展。在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而北宋建都汴梁(即今之開封),都是在河南地區,而在這個地區早就流行著民間**「鄭衛之音」,秦箏隨著遷都流入河南,和當地民間**「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

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嶽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遊搖」。河南箏的傳統用法,從民間相傳的一首詩可以概見:

名指扎樁四指懸,

勾搖剔套輕弄弦,

須知左手無別法,

按顫推揉自悠然。

山東箏山東箏:據《戰國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竽、擊築、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

它的流傳主要在包括鄆城和鄄城在內的菏澤地區,和魯西的聊城地區,特別是菏澤地區的民間**甚為流行,被人們譽為「箏琴之鄉」,出過不少民間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的演奏人才。這兩個地區的古箏傳授系統不同,曲目也不相同,但傳統古曲大都是長度為六十八板的「八板體」結構的標題性樂曲,在演奏技法上也無很大差異。聊城地區的古箏傳人和古曲數量較少,它的傳統箏曲主要是聊城地區臨清縣金郝莊的金灼南先生和金以壎先生傳下來的。

由於聊城地區的傳統箏曲未能在山東和全國範圍內流傳,它的歷史、傳譜等尚待進一步整理、發掘,故人們對於「山東箏」的概念,習慣上只指菏澤地區的古箏。

潮州箏潮洲箏: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結構特殊,旋法別具一格。箏能自成一格而有別於其他樂器,至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變化,即所謂以韻補聲,舍此,則很難言箏樂的流派和發展。

在潮箏中,這一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到了十分絕妙的地步。實際上就是彈箏時通過左手按音的變化,以達到幾種音階和調式的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於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間**。潮洲箏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音的獨特加花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具一格。

客家箏客家箏:即廣東漢樂箏曲,是廣東優秀傳統**之一。廣東漢樂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它是在晉安帝九年(公元405年)至宋亡前後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隨著中原一帶人民多次南遷帶來了古樸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跟當地的**、語言、習俗相結合後,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當地人稱之為客家**,或外江弦、儒家樂,多在廣東東部地區包括梅縣、惠陽、韶關等部分地區流行,此外在贛南、閩西南、潮汕、臺灣以及國外有華裔的地方也很流行。

杭州箏(浙江箏)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福建箏福建箏:流行於閩南語系和客家語系的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上杭縣、永定縣等閩西南諸縣份,習慣稱福建箏為「閩南箏」。自宋末明初至同治年間,古箏已在福建各地長期流行著。

古箏流派的研究動態

古箏十大基本技巧的演奏要點及五大派別的風格特點

詩詞的起源,詩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特別的你 詩歌 這個詞 於我國古代。在古代,能配樂的韻文叫做 歌 不能配樂的韻文稱為 詩 詩 和 歌 從開始產生時,就象孿生兄弟一樣親密無間,所以人們總是把它們合在一起稱作 詩歌 溫暖依舊 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在21世紀的...

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唐婉祺 關於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被學術界稱為 斯芬克斯之謎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類早期的歷史和藝術方面的資料所知甚少。儘管如此,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還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這些學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類藝術發生的某些條件和根據,對學習藝術和進行藝術教...

蠟染的起源與發展,傳統蠟染的起源及發展

蠟染又稱蠟防染,古稱 蠟纈 據考證,蠟染起源於我國古代,最遲在秦 漢時期,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練地掌握了蠟可以防染的特點,利用蜂蠟和蟲蠟作為防染的原料。在東漢時期,蠟染技術已相當成熟。到了西晉,已可染出十餘種彩色的蠟染產品。唐代蠟染開始盛行。南宋時,蠟染花布稱為 徭斑布 系採用鏤有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