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的背景,《三國演義》的寫作背景

時間 2022-01-16 04:40:12

1樓:匿名使用者

羅貫中(約1310—1385),名本,一說名貫,號湖海散人,明代著名的通俗**家,具體生卒年月不詳。他是太原人,與世寡合,和《錄鬼簿續編》作者賈仲名是忘年之交。

據傳說,羅貫中曾充當過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客。相傳施耐庵是他的學生,和他曾一起從事創作。他創作戲劇三種:

《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三平章哭死蜚虎子》《忠正孝子連環諫》,曲詞極為清新。又作有通俗**五種:《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

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就最高。他是一位傑出的通俗**家,他的創作在普及歷史知識等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羅貫中對魏、蜀、吳三國自有一套順逆是非的看法。他認為劉備的蜀國應該是合法繼承漢朝的,是正統的;而魏、吳兩國不過是僭位和篡竊。基於這種認識,他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述和材料取捨方面就自有一套體例。

例如對於曹操,要突出他的奸詐虛偽和用心險惡,同時又不抹殺他的機智和用兵的本領;對於劉備,便處處強調他是漢室宗親,繼承漢室有合法地位,強調他的忠厚愛民,待人厚道義氣,等等。對於魏、蜀、吳的將領,主要是突出諸葛孔明的智慧,關、張等五虎將的英勇;周瑜的氣量狹隘,妒才忌能;魯蘇的老實;呂蒙的奸險。對於曹操手下文武人才,也各各按著藝術要求,加以塑造,應肯定的,還是肯定;應貶責的,便加貶責。

他不諱言蜀國的失敗以至於滅亡,但尊蜀貶魏,卻是一根主線,貫徹始終。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他看到蒙古貴族統治者的專橫殘暴,飽受了民族壓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繼承漢室的劉備,是有政治用意的;何況自南宋以來,民間藝人的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響。處在他的時代,他的這種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須加以指摘。

羅貫中的思想中,自然也有落後的一面。相信宿命,描寫神怪,雖然並未在《演義》裡佔主要的篇幅,但是也不時出現,像諸葛亮的「隴上裝神」、「穰星求壽」,關羽死後的顯聖索命,顯靈救子,以及見星墜而知大將死亡,臨死前而妖異屢見之類,這些迷信的描寫未免使此書略為減色。但我們知道,民間三國故事裡的神怪,比《演義》更多,羅貫中已有意識地刪除不少。

所以我們也毋須苛責這位生於六百多年前的藝人。

2樓:匿名使用者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原名羅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於杭州,祖籍太原。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

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巨集大的結構描寫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關羽等眾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罪行,寄託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願望。

這部長篇**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著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3樓:紫風鈴兒

鍾嗣的《錄鬼簿續編》沒有記載的是羅貫中的 (答案是)☞ 生辰!

4樓:匿名使用者

以《錄鬼簿續編》「羅貫中,太原人」為《三國演義》作者及其籍貫的根據,定《三國演義》的作者為山西太原人羅貫中,目前看來,是一件極不穩妥的事。理由也極簡單,就是這條資料並沒有說「羅貫中,太原人」寫過《三國演義》。而我國從來同姓名現象屢見不鮮。

我在《近百年〈三國演義〉研究學術失範的一個顯例》[3]一文中已經舉過許多古代的例子,而據中新江蘇網8月21日訊息:「南京大學……今年錄取的1400多名新生中,竟有65人或兩個或三個同名同姓,甚至還有四人共取一個名字。」這更加使我們相信,即使元明之際同姓名現象並不如今天這樣嚴重,而在中國這樣的姓氏文化傳統裡,「東原羅貫中」之外另有一個「羅貫中,太原人」——他是古代山西太原一位優秀的戲曲家——也並沒有什麼稀罕。

「學貴有疑」,我們至少應當並且可以抱這樣的懷疑。如果連這樣的地方都徑自確信無疑,那還談什麼科學精神、學術考證!而且,白紙黑字可以看得明白,《錄鬼簿續編》「羅貫中,太原人」條資料沒有記載這位太原羅貫中寫過《三國演義》,而多種明刊本《三國演義》顯著標明「東原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研究者若不抱成見,據實立論,就只能無處說無,有處說有,而決不可從《錄鬼簿續編》無中生有,推翻多種明刊本的實有;否則,就是對學術規範的冒犯。

但是,這一種冒犯卻由來已久,部分是因其始於大家名流而不得糾正,為一些學者盲目推崇而愈演愈烈,使我們不能不把它作為「學術失範」的個案加以批評。

這的確是一種「學術失範」。且不說我國古代治學要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等基本的態度和無徵不信的原則,單就學術研究技術操作的層面而言,也有一個如何對待資料的規範問題,即要求對無論何種資料都要先經過認真無誤的鑑別,弄清其真偽及其與所**問題相關的程度,看其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用作證據。此即胡適所說:

「凡做考證的人,必須建立兩個駁問自己的標準……第一個駁問是要審查某種證據的真實性。第二個駁問是要扣緊證據對本題的相干性。」[4](p285)這是我國考證學最根本的傳統,漢唐以來有成就的考據學者都是這樣做的。

但是,近世學者把《錄鬼簿續編》「羅貫中,太原人」條用為研究《三國演義》作者資料,顯然沒有經過這樣的駁問,所以就是「學術失範」;其論證沒有在這條資料與《三國演義》作者之間建立起證據鏈,所以結論就不能服人。這看起來只是一條資料的適用不當,其實「學者考訂史實是一件最嚴重的任務,是為千秋百世考證歷史是非真偽的大責任」[4](284),當事者又怎麼可以掉以輕心?而後來者又怎麼可以對如此明顯的失誤等閒視之或視而不見?

另外,退一步說,即使不排除「羅貫中,太原人」是《三國演義》作者的可能,但是,歷史上有一段時間今濟南長清為中心毗連東平的一帶正叫做「東太原」。因此,這位「太原」羅貫中也有可能是「東太原」即山東東平人[5]。總之,上世紀30年代初《錄鬼簿續編》「羅貫中,太原人」條資料的發現,根本不足以改變明代以來有《三國演義》版本為據的「東原羅貫中」約定俗成的結論。

這位世界性的大文豪是元代東原即今山東東平、汶上、寧陽一帶人。他一生可能到過許多地方,所以他的籍貫有「杭人」、「廬陵人」等多種說法。但是,《錄鬼簿續編》那位「羅貫中,太原人」,除了同姓名外,卻很可能與《三國演義》沒有任何關係,至少現在應當這樣認為。

5樓:

就不會有了麼少個人資訊化學老師好

羅貫中《三國演義

隨至小亭,已設樽俎 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 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 未知其詳。操曰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 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 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

三國演義佳句,三國演義 佳句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 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 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孔明 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豐 君知其一 未知其二 秦用法暴虐,萬民皆怨,故高祖以寬...

名著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簡介

1 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 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 蜀 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 董卓之亂 三國鼎立三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