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制作鹽有哪五工序,古代製鹽的過程全解

時間 2022-01-19 05:20:11

1樓:敲的醋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滷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滷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滷煎鹽。有天然滷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

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滷、煎鹽。齊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

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到唐玄宗開元十年的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晒」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晒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裝置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2023年以後,黑滷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滷,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滷、製鹽,海鹽的納潮、制滷、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採,相繼採用了機械裝置,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2023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滷,2023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

擴充套件資料:

製鹽工業原料

1、海水

海洋麵積佔地球總表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m。海水中已發現含有 80多種化學元素,形成多種溶解鹽,總含鹽量3.

5%左右。其中氯化鈉的含量為2.7%左右,是重要的製鹽原料。

2、岩鹽

地殼中的氯化鈉固相沉積物。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地質構造和乾旱氣候條件下,富含鹽分的水體逐漸蒸發、濃縮、沉積而成。

3、鹽湖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石鹽和滷水礦床,分佈在世界乾旱的內陸閉流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以北半球鹽湖帶為主。一般為固相和液相共存,也有滷水湖和幹鹽湖。

4、地下天然滷水

沉積岩形成時,封存在礦物或岩石縫隙和裂縫中的海水、地下含鹽泥漿冷卻時凝成的滷水或地下溶濾鹽類礦物而形成的滷水。

2樓:匿名使用者

製鹽:1、取水:一般為井水、湖水、海水(海水還需過濾、沉澱)2、加熱煮沸

3、蒸發

4、收集

(我們用的科學書上好像是這樣寫的)

運鹽:一般路途較遠的運輸是通過水路,如果路途較近則也會有陸路運輸。

古代製鹽的過程全解

3樓: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滷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者風吹日晒,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1、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滷,取滷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

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2023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晒,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2、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晒法。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晒鹽。

3、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裝置,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4、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晒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晒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5、井礦鹽的生產分為採滷和製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滷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採滷法、自噴採滷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采用鑽井水溶開採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製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6、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晒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幹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晒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4樓:匿名使用者

井鹽 汲滷運滷

井鹽 井火煮鹽

海滷煎鹽

鹽是維繫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品。中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23年前,幾乎與史籍上的華夏文明史同步。根據鹽的**,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

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早期直接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

製鹽時,先用水衝淋上述原料,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中,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稱為淋滷煎鹽。

值得一提的是,煎鹽前,滷水需晾晒以提高鹽分濃度。人們通常往滷水中投入蓮子,根據蓮子的形態和沉浮位置確定滷水濃度,其原理與今天的密度計完全相同。宋元以後,在很多沿海地區,煎鹽逐漸被晒鹽取代,節省了很多燃料費用。

有些地方,還利用地勢,在海邊修築一系列鹽池,將海水導引其中,從而將淋滷的過程也省去了。

湖鹽多來自鹽湖地區,除青藏高原外,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鹽湖當屬今山西運城的鹽池。湖鹽的生產工藝與海鹽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鹽又稱為鹽礦,實際上是地下深處的固體含鹽岩層。古代岩鹽的開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開鑿巷道,將含鹽岩石採出。

然後將岩石粉碎和溶解後提取鹽分。二是開鑿深井至含鹽岩層,注水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汲取滷水。這種方式與井鹽的生產工藝相同。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詳)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滷煎鹽。

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徑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還將大楠竹去節,首尾套接,外纏麻繩,塗以油灰,下至井內作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滷時,以細竹作汲滷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滷數鬥,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卓筒井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深井鑽鑿工藝的成熟。此後,鹽井深度不斷增加。清道光十五年(2023年),四川自貢鹽區鑽出了當時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

5樓: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滷。古代人工最早採製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

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製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採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晒,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洩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滷分佈狀況,鑿出了鹽井。

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採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滷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晒,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滷,取滷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

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晒,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晒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晒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

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裝置,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晒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晒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採滷和製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滷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採滷法、自噴採滷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采用鑽井水溶開採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製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晒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幹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晒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滷,日晒火煎,煮海熬波,滷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

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晒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晒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晒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

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酒文化丨古代人飲酒有哪些禮節,古代人飲酒有哪些禮節

文丨姜衛華。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古代人飲酒有哪些禮節?儒家講究酒德二字。酒德兩字最早見於 尚書 和 詩經 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飲酒 尚書。酒誥 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 飲惟祀 只有在祭祀時才能...

古代人對起床的稱呼有什麼,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皓然 古代人稱起床為起或起身。出處 起視四境。宋 蘇洵 六國論 意思為起床環顧四周。不敢同臥起。清 方苞 獄中雜記 意思為不敢與別人一起起床。擴充套件資料起身的引證解釋 元朝,楊暹的 西遊記 第二本第七齣 唐三藏 此日起身,他胖姑兒從頭告訴了你。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學家馮夢龍的 古今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古代人通訊方式,古代通訊方式有哪幾種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 驛使 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