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經過不知難全詩

時間 2022-04-23 23:55:11

1樓:生活達人小羅

事非經過不知難指事因經過始知難,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艱難。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學的太少,沒有親自經歷過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難。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需要經過多次實踐才能夠積累經驗,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擴充套件資料

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貪玩成性,不好好學習,白白浪費了讀書的最好時光。參加工作後,需要用到了知識才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讀的書太少了。

平時要制訂計劃、進行工作總結、讀書筆記、寫**……才突然發現自己的知識不夠用,提筆忘詞,想引用一句成語或名言警句,就是想不出來;教學中遇到難題,就是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學生的提問有時也無言以對……這時才知道,讀書時我們只學到皮毛,還有很多知識需要去掌握。

很多事情也都是隻有經歷過才能知道艱難。生活中很多人,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還會評頭品足、說三道四,平時覺得自己啥事都行,做起來卻束手無策。

所以做事要親力親為,自己動腦動手去探索和實踐,這樣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質和道理。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要辛勤耕耘,努力付出。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力不到不為財」。

2樓:夢魘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勵志對聯,不是詩 橫批:學以致用

書到用時方恨少出自何處,全詩是什麼?

3樓:

不是詩。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佚名撰 格言聯

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宋代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係說得明白。

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說「知」「行」的關係,「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諦。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意義相對,尤其深刻、貼切,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

4樓:匿名使用者

1、全文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2、這句話出自《警世賢文》之勤奮篇。這是一幅勸勉聯,並不是詩歌。

3、這幅對聯的意思是知識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後悔只懂得一點點。

4、書:知識。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時:時候。 方:才。 恨:悔恨,後悔。

拓展內容: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鴻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

5樓:世尊

都讓開,我來解答下:就是書讀多了自然發現書中用到知識很少,多讀書固然好,但要學以致用。下句,凡事事情都要去經歷下,就發現沒有什麼難得,要你勇往直前,攻破艱難險阻,能屈能伸,不輕易放棄!

6樓:夜在燒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勵志對聯,不是詩

7樓:手機使用者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寫的一副勸勉聯,不是詩。

8樓:我愛萌萌的灰原

書到用時方恨少,

白首方悔讀書遲。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9樓:陳

的行為額想當初我才吃飯v人v他v給v

10樓:金國棟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11樓:大語文寶老師

事非經過不知難

不知道是 陸游 的哪首詩

但這下句肯定是這個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哪一首詩

12樓:愛連君

這兩句話的出處不是一首詩,而是出自古代蒙學書《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

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因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

13樓:pause十萬火急

是南宋詞人陸游寫的一副勸勉聯,全文就這兩句。"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出自哪一首詩

14樓:愛單單愛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兩句不是詩句,而是出自於古代佳句集錦《增廣賢文》中的勉聯。

從字面上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學的太少,沒有親自經歷過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難。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需要經過多次實踐才能夠積累經驗,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書:知識。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時:時候。 方:才。 恨:悔恨,後悔。

15樓:劉婉婷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語,出自於古代佳句集錦《增廣賢文》中的勉聯。書:知識。

到:等到。 用:

需要,有所用。 時:時候。

方:才。 恨:

悔恨,後悔。意思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艱難。

中文名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類別諺語

出處《濟公全傳》第四十一回:「談了幾句閒話,又盤問些詩文,李文元對答如流,趙海明甚喜。然後書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寫了一幅對聯,寫完一看,上寫是: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上聯乃是勸勉人們要「貴學」,下聯則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與南宋陸游在版《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異曲同工之意。

這幅勸勉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權然卻韻味無窮。

16樓:龍域之主亞瑟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語,出自於古代佳句集錦《增廣賢文》中的勉聯。書:知識。

到:等到。 用:

需要,有所用。 時:時候。

方:才。 恨:

悔恨,後悔。意思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艱難。

17樓:凌山佛

出自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是陸游的哪首詩?

18樓:百里春海不宛

給人以深刻的感受,不以知為功者也,不事雕琢。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係說得明白;行也者,「行」是目的,均是說「知」「行」的關係。朱熹說。

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貼切,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宋代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論輕重書到用時方恨少,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因以行為功者也:「紙上得來終覺淺。

……且夫知也者,行為重」:「論先後,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事非經過不知難。

——格言聯

【鑑賞】這是一副勸勉聯,雅俗共賞,萬卷徒空虛」,尤其深刻,也無以知「事」之艱難,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諦,知為先,也是此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明周立說,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知」是手段,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無以奏「知」之效。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一語不能踐,光「學」不「行」終是無益:

「知之非艱。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不「行」,意義相對,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絕知此事要躬行」,行之惟艱

19樓:劉婉婷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語,出自於古代佳句集錦《增廣賢文》中的勉聯。書:知識。

到:等到。 用:

需要,有所用。 時:時候。

方:才。 恨:

悔恨,後悔。意思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艱難。

中文名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類別諺語

出處《濟公全傳》第四十一回:「談了幾句閒話,又盤問些詩文,李文元對答如流,趙海明甚喜。然後書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寫了一幅對聯,寫完一看,上寫是: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上聯乃是勸勉人們要「貴學」,下聯則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與南宋陸游在版《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異曲同工之意。

這幅勸勉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權然卻韻味無窮。

20樓:弓天佑憑舒

——佚名撰

格言聯【鑑賞】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宋代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係說得明白。

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說「知」「行」的關係,「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將「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諦。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意義相對,尤其深刻、貼切,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

白居易詩行路難全詩,白居易《行路難》全文。

雪雅星箜 白居易並未寫過 行路難 白居易 772年 846年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 元白 與劉禹錫並稱 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 ...

關於李白的行路難,李白《行路難》三首的全詩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是的,是 長風破浪 李白 行路難 三首的全詩 唐詩 有關李白 行路難 的主題相同的其它詩 李白 行路難 的意思 李白的 行路難 有三首,是 哪三首?請介紹一下李白 行路難 中的三個典故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這兩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全詩的意思

出處 明代詩人楊慎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全詩意思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 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 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