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四行佛傳是什麼經典,佛教中的 四行 佛傳 是什麼經典?

時間 2022-06-23 01:50:04

1樓:匿名使用者

「四行」則是所有信眾對於日常生活應該採取的態度,

入道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俱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

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教劫中。

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

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

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

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

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

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

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

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

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信解此理。

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雲。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舍施。

心無悕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

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說偈言: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佛傳》是對清代以來流傳甚廣的《釋迦如來應化事蹟》的註譯。它從七十餘部佛教典籍中輯錄二百零八則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每則配插圖一幅,形象地展示了釋迦牟尼佛其誕生、出家、修行、成道、說法,涅囗,和未出生前的因緣及涅囗後佛法的傳承,以及佛法傳入中國的整個過程。文辭秀美,可讀性極強。

2樓:匿名使用者

【四行】

集異門論七卷七頁雲:四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二解、樂速通行。

云何苦遲通行?答:靜慮不攝下品五根,是名苦遲通行。

云何苦速通二解行?答:靜慮不攝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

云何樂遲通行?答:靜慮所攝下品五根,是名樂遲通行。

云何樂速通行?答:靜慮所攝上品五根,是名樂速通行。

二解 集異門論七卷七頁雲:復有四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

云何不堪忍行?答: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四祕密者。

一令入祕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諦理說有補特伽羅。

及有諸法自性差別。二相祕密。謂於是處說諸法相顯三自性三對治祕密。

謂於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四轉變祕密。謂於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不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

如是種類,是名不堪忍行。云何堪忍行?答:

謂能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能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集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堪忍行。云何調伏行?

答:眼見色時專意繫念,防護眼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耳聞聲集異門論七卷七頁時,鼻嗅香一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了法時,專意繫念,防護耳根。

廣說乃至防護意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是名調伏行。云何寂靜行?答:

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通行、四法跡、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寂靜行。問:何故說此名寂靜行?

答:以於此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已生貪慾、瞋恚、愚痴、慢等,寂靜,等寂靜,最極寂靜,是故說此名寂靜行。

3樓:我要解我的苦

四行。你說的是達摩祖師傳的二入四行法嗎?

佛教中的四行祈願文是哪四行啊?

4樓:匿名使用者

不見有「四行祈願文」,但見有「四行」,供參考:

(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四隅四菩薩所代表之四行,即:⒈東南之普賢菩薩,表示淨菩提心。⒉西南之文殊菩薩,表示智慧。

⒊東北之彌勒菩薩,表示慈悲。⒋西北之觀自在菩薩,表示願行圓滿之菩提果。此四行皆表四方四佛之『因德』。

此外,亦有以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四者分別表示四菩薩之四行。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

』[瑜伽大教王經、大日經疏卷十

七、卷二十](參閱『四行菩薩』1691)

(二)指五戒中除去『不飲酒』之其他四項。中阿含經卷二十六(大一·五九四中):『有一沙門梵志行四行:

不殺生、不教殺、不同殺,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三)通達四諦而趣向涅槃之無漏聖道有苦遲、苦速、樂遲、樂速等四種途徑,稱為四通行。[集異門足論卷七](參閱『四通行』1766)

(四)乃菩提達磨所說修證佛道之四種具體行法,即: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參閱『二入四行』167)

深願上列於您有幫助。

南無阿彌陀佛

5樓:感性的轅門射戟

(一)指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四隅四菩薩所代表之四行,即:⒈東南之普賢菩薩,表示淨菩提心。⒉西南之文殊菩薩,表示智慧。

⒊東北之彌勒菩薩,表示慈悲。⒋西北之觀自在菩薩,表示願行圓滿之菩提果。此四行皆表四方四佛之『因德』。

此外,亦有以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四者分別表示四菩薩之四行。大日經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葉是如來四智,隅角四葉是如來四行。

』[瑜伽大教王經、大日經疏卷十

七、卷二十](參閱『四行菩薩』1691)

(二)指五戒中除去『不飲酒』之其他四項。中阿含經卷二十六(大一·五九四中):『有一沙門梵志行四行:

不殺生、不教殺、不同殺,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三)通達四諦而趣向涅槃之無漏聖道有苦遲、苦速、樂遲、樂速等四種途徑,稱為四通行。[集異門足論卷七](參閱『四通行』1766)

(四)乃菩提達磨所說修證佛道之四種具體行法,即: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參閱『二入四行』167)

6樓:皓凌

「四行」則是所有信眾對於日常生活應該採取的態度,入道四行觀,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俱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

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

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教劫中。

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

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

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

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

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

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

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

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

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

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

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

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信解此理。

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雲。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舍施。

心無悕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

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

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說偈言: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  等無差誤  行解相應

7樓:威小人物

佛教中的四行祈願文是中阿含經卷二十六(大一·五九四中):『有一沙門梵志行四行:不殺生、不教殺、不同殺,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8樓:如是摩羯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9樓:東壩幼兒家塾

佛教中好像沒有四行祈願文的說法。

但是,您指的很可能是佛教著名的「四弘誓願」。它是四行的,也是祈願的文字。

四弘誓願的具體內容是: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是修行菩薩道所發的祈願文。

《心地觀經》記載:「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三寶,大海劫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故,大乘佛教修行有此四行祈願文。

10樓:如實我問

呵呵,是不是這個啊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無上菩提誓願成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是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說阿彌陀經》

中國佛教中禪宗的主要經典著作

12樓:彌陀村長

禪宗七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楞嚴經》、《維摩詰經》、《楞伽經》。

禪宗六代祖師的《傳燈法本》。

13樓:香光莊嚴

少不了「楞伽經」「壇經」「達摩祖師悟性論、破相論、血脈論、四行觀」和「金剛經」!

14樓:

《五燈會元》楞伽師資記》、《壇經》、《頓悟入道要門論》、《禪源諸詮集都序》、《萬善同歸集》、《注心賦》等

15樓:匿名使用者

吾有一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呵迦葉。

中土唯一一個稱作經的就是禪宗六組的壇經。禪宗多以參公案為主,可參看五燈會元。

請問 在佛教中佛傳六世到底是什麼意思,謝謝!

16樓:鈄摯愛女吧友

中國禪宗祖師是祖師達摩,他將祖師之位傳於二祖慧可,隨後一路傳承為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到六祖慧能禪宗祖師不傳位,此乃達摩遺訓。六祖慧能有《六祖壇經》,堪稱佛教界的革命。因為在此之前,佛教經典都是佛說,即釋迦牟尼佛的語錄,直到《六祖壇經》誕生才出現了非佛說的經典。

希望採納

佛教中身材很高的佛是什麼佛,佛教中什麼佛最大

是什麼佛不是由身材高低來判斷的,而是由外貌特徵 手印 法物 坐姿等來判斷。在寺廟裡一般塑得最高的佛是釋迦摩尼佛。常見的佛像 菩薩像 羅漢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點。佛像特點小乘認為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個,大乘則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的佛。在無量的佛中,經常描繪供觀禮拜的有 現世的釋迦牟尼佛 未來世的彌勒佛...

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分

我只看楞嚴咒解釋五大咒的教主,東方金剛部,阿閦佛為教主!南方寶生部,寶生佛做教主!佛部。釋迦牟尼佛做教主!西方蓮花部,阿彌陀佛為教主!北方叫羯磨部,成就佛做教主。共五部!首先非常隨喜善士修行善法,為眾生示現疑問。無論是北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都是印度釋迦摩尼佛教法的分支,所以共同認釋迦摩尼佛為本師,從這...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什麼,佛教的戒律是什麼

尐雲尐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 通戒與別戒 聲聞戒和菩薩戒 止持戒和作持戒 性戒和遮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 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 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通戒與別戒 七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