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讀過《論語》,什麼樣的人讀《論語》

時間 2022-07-16 12:05:06

1樓:櫻夢戀雪夢之韻

于丹說:「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簡直太哲理了。比如對於她的《論語》心得,我們別無選擇,不讀都不行。居家,于丹正在電視裡聲情並茂地揣摩孔子的思想;上班,公司統一購置的《于丹〈論語〉心得》就在案頭脈脈含情;在路上,「于丹說」也是直灌耳鼓。

這樣一來,果真就應驗了易中天的「灰色的孔子」、「普適的理論」之論斷了。

我不知道孔子有多快樂。但于丹的立論是:「《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以我的淺薄,是讀不懂《論語》的,遑論知曉它的真諦了。但在我極有限的理解裡,《論語》的真諦絕不會簡單如斯,或者說,絕不會如此普適——僅僅只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論語》是儒家思想精華之彙集,它是我們苦難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正統,且不說它的主要功能在於「治天下」 (就連於丹自己也講過,誰誰誰說過的,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即便依了于丹之言,那麼,站在封建統治至高點的每一任皇帝,豈不是天底下最開心的人?

可歷史卻告訴我們,皇帝不快樂的時候挺多的。

由求得「心靈快樂」這個立論,于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七個方面進行了挖掘,每一「道」都直指當今世人的心態,每一「道」都貫穿著 「快樂」、「簡單」、 「當下」、「實用」、「順應」等等語句與思想。在這裡,于丹運用了一個技巧,以「順應現實」作為理想的起點和終點,只談「心靈」,不說行動。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如此解讀《論語》,確實有點兒委屈了孔子他老人家。

眾所周知,孔子一生,大多數時光都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載:「孔子貧且賤」,有好幾次都差點喪生,乃至臨河而嘆: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但是孔子從不氣餒,仍然為他的思想身體力行,所以,我們才看到了一個不僅是思想之聖人的孔子,更是一個行動之聖人的孔子。

心靈是什麼?它是一個人思想與精神的內心世界,是私化空間的指稱,是純粹個人的事情,是誰也說不清摸不透的原生地帶。《論語》影響人的心靈,在於《論語》其本身,而非某一種解讀。

何況,《論語》本身就是哲理,各人有各人的思考,各人有各人的解讀,硬要把一己之讀鋪天蓋地地傾倒給眾生,恐怕很有些霸道的嫌疑。看看往昔大師們對《論語》的解讀,大多也僅僅止於集註而已。

易中天在《于丹〈論語〉心得》的序言中,謙虛地總結道:「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學者的孔子,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歷史的孔子,更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孔子。但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孔子,大眾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孔子,我們歡迎這樣的孔子。」 但是,話又說回來,于丹置傳道、授業、解惑等基本責任於不顧,而一味為了迎合大眾的需要,就如此這般地去解讀儒家思想之精華的《論語》,去解讀本是學者、歷史與真實的孔子,是不是有點兒過於簡單?

2樓:匿名使用者

對,古人說話講究精煉,所以文言文翻譯往往是一個字譯為一個詞。

3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於丹的論語心得很不錯,對學習論語很有幫助。

為什麼讀《論語》

4樓:你也敢配姓趙

《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在於有三個體系。

第一,《論語》是知識體系。《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舉例說,一本《論語》五百多則,一萬六千字,有一百多個成語,成語是最原始的出處,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語字典裡的教條。

《論語》裡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這種知識體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讀《論語》一年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試證明。

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山上走,走得有點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輕鬆,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往上走還是往下走,結果不一樣,一個在山上,一個在山下。

現在的孩子,甚至讀到博士、博士後了,工作了,還是心智不成熟。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正確認識自己;二,正確認識他人和環境;三,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規矩,同時溫良恭儉讓。

讀《論語》有感

5樓:yiko_熙熙

——**學習之道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以儒家思想為特徵形成的儒學文化圈裡,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記載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觀,社會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主張,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與生存智慧。

孔子以一種無與倫比的洞察力,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看的格外分明,對人心、人性的善與惡有著透徹的理解,而對於為人處世、治國安邦,孔子更是滿腹經綸。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論述,下面我就學習從四個方面來**自己的學習心得。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

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於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第

一、二、

三、五則都談到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強調溫習的重要。孔子的時代,教的功課有禮、樂、射、御,所以不僅有溫習,還有實習,要實際操作。

「默而識之」,強調了「識」,即記住,只有記住才談得上掌握鞏固。「溫故而知新」,溫習的目的是什麼呢?固然為了「識」,為了掌握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但不要忘記「知新」,只有有了新體會,新發現,才達到了「溫故」更深的目的。

文章提出了知識的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只有不斷地繼承、創新、再繼承、再創新,才能使知識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溫故知新」閃爍著辯論思想的火花。孔子還特別強調「學」與「思」的結合,不可偏廢一方,「學而不思則罔,思而為學則殆」,「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

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其三,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

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

「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裡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這裡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係,值得借鑑。

其四,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關於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也就是說當官時有餘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後有餘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係,要想當好官必須學習,學習的目的應是更好地當官,體現了學習與應用的關係,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於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學問家,一生勤奮治學。他總結出豐富的治學經驗,傳延百世。做學問自然以「學」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習」「溫故」「問」「思」等。

他指出「溫故」與「知新」,「學」與「思」的相互依存關係,非常可貴。他認為學無止境,所以要「學而不厭」。越是大學問家越能感受到知識汪洋無際,孔子就是這樣的大家。

總結一下,其實學習《論語》的過程,也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與自己的毛病習氣作鬥爭的過程。通過學習,使我們看到了自己身上許多的缺點,比如懶惰、貪吃貪睡等,老師說,君子見得思義,不佔別人便宜,即使是隨手可得,也決不沾染。在學習後常常感到非常的慚愧,當後不再造,作一個安分守己、精進好學的人。

給我懸賞分!!!!!!!!1

6樓:匿名使用者

假期裡,我按照老師的要求誦讀《論語》.媽媽說誦讀《論語》的目的,不僅是背誦,更是領會其中的意思,明白為人的道理,瞭解學習的方法.

通過誦讀《論語》,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有幾則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例如: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它使我明白:學了,還要經常溫習和練習;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即使別人不瞭解自己,有德的君子也不惱怒,怨恨別人.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它使我明白:幫別人做事要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要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要用心複習.

三,子曰:"君子不器."

它使我明白: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具有一才一藝,而應該多才多藝,儘量發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

四,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它使我明白: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因此我們要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誦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很多為人的道理,瞭解了一些學習的方法,它對我今後的學習,生活會很有幫助.

論語適合什麼年齡段的人看,論語一般是什麼年紀的人看的?四書五經呢?

柳勁山 13歲之前背過,不管懂不懂,對一生的品德修養會有很大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論語的理解就會越深。 工作的時候,論語裡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其實這在工作中很重要,像怎樣做好自己,怎樣處理事情,處理人際關係。特別適合老師看,因為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嘛 高誰驚春 各個年齡段都應高讀,只不過不同...

什麼樣的人算朋友?什麼樣的人算知己 而什麼樣的人又算是情人呢?區別在哪呢?拜託各位了3Q

手機使用者 哎,說不清喔,情人是就拿來談感情滴 知己就是互相瞭解欣賞 麻煩採納,謝謝 湯長逸 頂上 朋友 很多,到處都是,他可以錦上添花,卻很少雪中送炭 知己 就是一種點撥,點撥你心中的迷津。知己是心靈的需要。她分擔你的快樂和憂愁。知己的關心就像工作到午夜喝一杯咖啡,越喝越提神。知己的誤解可以把男人...

什麼樣的人可交,什麼樣的人不可交

手機使用者 交友謹慎,學會交友 友有四品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棄 見富貴附,貧賤則棄,這是花友。有的朋友像花一樣,當你盛開的時候,他把你插在頭上,供在桌上 假如你凋謝了,他就把你丟棄。也就是說,當你擁有權勢 富貴的時候,他把你捧得高高的,凡事奉承你,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