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弟子歸故事,關於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時間 2022-09-21 20:05:14

1樓:匿名使用者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說: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

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裡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嚐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

」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2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自拔就是不要:一下你是什麼

關於孔子和**的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魯國當時有很多戰俘在別國當奴隸,魯國**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臺一個優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不但可以到**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孔子的學生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隸,而他呢,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於是就贏得了人們的稱讚。

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說他的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後沒有人敢贖他們了。顏回很吃驚,孔子就又說,你顏回是富有階層,能用大批的錢贖奴隸並不要報酬,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後贖回奴隸後去報銷領賞,那麼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從而瞧不起領賞的人;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濟上又負擔不起。所以這個政策執行不久就飛出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確是在因材施教,子路不去報銷,表明他為人豪爽,自由灑脫,贖回奴隸,仗義疏財,可是,孔子擔心,如果人們都效仿子路,從他國贖回奴隸後不再報銷,表面上是人們品德高尚,可是天長日久,魯國的這條法律就形同虛設了,不良的影響就會產生,不會再有人從國外贖回奴隸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有關於孔子和他**的故事

孟子及其**的故事

5樓:如有入骨相思

孟母三遷 、始作俑者 、五十步笑百步 、一暴十寒、專心致志、此一時彼一時——孟子

寸木岑樓——屋廬子、孟子

出類拔萃 ——公孫丑

教學相長——樂正克

負隅頑抗——孟子、陳臻

抱關擊柝——孟子、萬章

關於孔子**的故事

求關於孔子和其**的一則故事完整版!

6樓:千里之行

魯國當時有很多戰俘在別國當奴隸,魯國**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臺一個回優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答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不但可以到**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孔子的學生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隸,而他呢,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於是就贏得了人們的稱讚。

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說他的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後沒有人敢贖他們了。顏回很吃驚,孔子就又說,你顏回是富有階層,能用大批的錢贖奴隸並不要報酬,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後贖回奴隸後去報銷領賞,那麼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從而瞧不起領賞的人;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濟上又負擔不起。所以這個政策執行不久就廢除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一位學bai生在煮粥時du,發現有骯髒的東zhi

西掉進鍋dao裡去了。他連忙用內湯匙把它撈起來容,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

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

"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很多,論語裡多由記載

9樓:依一意義

顏回很窮好嘛?子貢會做生意,所以比較有錢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 越短越好 要20字的 急用

10樓:匿名使用者

據本人所知,孔子父親叔孫樑乃魯國大將,父母結婚時他父親已經60多歲了,而母親只有十幾歲,因此他們的婚姻不合禮法,被稱為"野合".所以他父親死後,人們不讓他母親知道他父親埋在哪兒,當時他剛出生不久.

11樓:來

有一天孔子出遊:途中馬兒

偷吃了農夫的莊稼:農人很生氣:捉住馬兒並把它關內起來。子貢知道後容

,就低聲下氣的前去懇求農人放了馬兒,沒想到農人不理會子貢。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太牢(祭祀時所用的牛、羊、豬三牲,是最豐盛的犧牲),請飛鳥聆聽九韶(古樂名,相傳為夏禹所作)一樣。

這是我的不對,並非農人的過錯。」 於是命馬伕前去。 馬伕對農人說:

「你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西方來,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個模樣,馬兒怎知那是你的莊稼不該偷吃呢?」 農人聽了覺得有理,就把馬兒還給馬伕。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看見美女,飛流直下三千尺

關於孔子和**談論出遊的故事!

孔子小時侯的故事,關於孔子小時候的故事 題目 內容短一點!

孔 子 簡 介 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 宋公稽 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

關於孔子有關的詞語趣事,關於孔子的要聞趣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 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學而時習之 ...

關於的故事,關於分享的故事

一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