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的讀後感,求蓼莪的讀後感,關於孝的。500字

時間 2022-11-26 17:30:13

1樓:阡陌上花開

《蓼莪》是有孝心的兒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從內容上看,很可能是用在上墳掃墓祭祀時的祭歌。詩中主人公是一個孤苦伶仃的窮苦人。

全詩充滿對已故父母的深情懷念、感恩、歌頌、內疚、懺悔和憶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複雜感情。這種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詩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獨自表白的方式講述,因家庭貧困、被迫外出謀生,但是回家時父母已雙雙去世。後來他生活好轉、豐衣足食之後,卻沒有機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更談不上對父母養老送終,而遺憾終身。

《蓼莪》形象地描述父母墳頭上的蒿草已長得很高很高,祭奠祖先用的酒瓶、酒罈也已空空如也,表明已有相當長的日子,沒有後人來上墳掃墓了,當然也無人鋤草、培土和打掃墳墓周圍。面對如此荒涼的情景,主人公心中不禁產生「可憐我的父母親,生我養我真艱辛」和「父母恩浩大無邊」的聯想。接著追憶孩童時代受到父母寵愛的細節,長大後不愁吃穿而想要報答父母的恩德時,父母已經去世。

只能永抱終身的遺憾和內疚。令人讀後產生共鳴。

時至今日,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狀況和心情,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們住上樓房、坐上汽車、有吃有穿、擁有電視、**和冰箱等等物質條件,有的人甚至時常外出旅遊休閒度假時,常常會想到如果父母和長輩們仍然健在、能一起共享幸福生活和天倫之樂,該多麼美好、多麼理想!

2樓:匿名使用者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發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的遺憾,沉痛悲愴,悽惻動人,清人方玉潤稱為「千古孝思絕作」(《詩經原始》卷十一)。詩以叢叢莪蒿搖曳興起心中苦澀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連用「生」、「鞠」、「拊」、「蓄」、「長」、「育」、「顧」、「復」、「腹」九個動詞,直頌父母恩德。充分表達「無父何怙,無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終於發生「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愴地呼號。

末兩章又是景象描繪,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飄風的吹拂,又寫孝子的悲苦,情與景交融,虛與實相襯,充分表達了詩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鹹,卻又給人無比想象的空間。

求蓼莪的讀後感,關於孝的。500字

讀後感讀蓼莪400字

蓼莪讀後感多少字都行

讀完蓼莪之後的有關感恩父母的讀後感

3樓:匿名使用者

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有所感而寫成的文章就是讀後感。

1.今天,我讀了。一文使我深受感觸。

2.翻開書,..幾個字印入的的眼簾,不禁讓我想起。

3.或者引用名言開頭,在引出內容。

談談你對《蓼莪》情感內涵的理解

4樓:專讀紅樓

作為《詩經。小雅》裡的名篇,「蓼莪」所流露的情感,可以說是千百年來受世人所稱道。詩中的情感內涵,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表達對父母的孝順、且孝順不得的悲痛之情。

「蓼莪」不像後世的詩詞那樣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即使是對生我育我的父母,也並沒有什麼浮誇之詞,基本都是直抒胸臆,文辭質樸,卻又感人至深。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其中,最為感人的,莫過於第三和第四章,也就是「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這一段。

這一段文字,用瓶來比喻父母,以罍來比喻子女。因為瓶裡的水是從罍那裡打過來的,如今瓶子空了,是因為罍裡已經沒有水可以打了,引申來說,就是子女不能再供養父母了,這就是最古代的「無以為報」的描述,而子女對此視為一種最大的恥辱。

我國是一個孝義傳世的社會,從上古時代開始,孝順父母這個概念就一直收到人們的弘揚,並傳承至今。

為什麼要孝順父母,所謂飲水思源,沒有父母對我們的生養,沒有父母的辛勤勞作,撫養幼年的我們,哪來如今屹立世間的你我?而當我們健壯之後,父母已經垂垂老矣,甚至是早已過世。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蓼莪」所表述的,正是這種想盡孝而不得,欲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而無門的悲痛、甚至是悲憤之情。

詩人並不是不孝順,或許是父母健在的時候,收到某種因素的制約,而未能讓父母享受到自己的供養。待到自己認為略有所成時,卻已經失去了供養的物件。對於一顆孝順之心來說,這是一種羞恥。

因此,「蓼莪」裡真情實感的流露,這種不加掩飾的真實情感,才能讓後人每讀一次總有新的進步。也提醒著後人,孝順父母,應該是無時無刻的,不要待到陰陽相隔之後,在後悔也晚了。

5樓:資料不詳

這首三千年前的、古老的《蓼莪》,會讓我們在情感上產生如此巨大的共鳴,獲 得如此巨大的認同呢?《蓼莪》中到底埋藏著怎樣民族的、文化的、情感的記憶呢? 《蓼莪》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篇,這首詩表達了一位失去父母的孩子 對父愛母愛的追念,對不能奉養雙親,對父母盡孝的巨大痛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翻譯成白話大體意思就是:亡故的父母啊好悲哀,你們生育我養育我,多麼的勞累!失去了父母,就失去了依靠,沒有了父母,我從此也就無家可歸!

父母啊,小時候,你們撫愛我、養育我、照顧我,進來出去抱著我, 你們的恩情像長天一樣廣大,然而貧苦的我怎麼報答得了,我好傷悲! 天下的人吶,都有機會贍養、孝敬自己的父母, 獨獨只有我遭遇這悲慘的厄運,永遠無法孝敬我親愛的父母!詩歌中,對父母養育之苦的不盡憐惜,對父母養育之情的不盡感恩,無法報答父母的巨 大遺憾,無法孝敬父母的巨大痛苦,所有這些,都深深的、強烈的震撼著我們,震撼著後代無數的人們!

《蓼莪》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

第。一、是四言的語言形 式,這是中華民族早期詩歌所特有的詩歌形態;

第。二、是比興的藝術手法。就拿「興」來說 吧,它又叫「起興」。按照朱熹的解釋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先說其他事物,用它引出所要歌詠的事物,有點兒類似於現在的象徵手法。……

以上供參考。

6樓:青島小魚聊創業

後兩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飆風起興,創造了肅殺悲涼的氣氛,抒寫遭遇不幸的悲愴傷痛。 全詩六章,主要特色為賦比興三種表現方法交替靈活使用,前後呼應,起伏跌宕,迴旋往復,運**如,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

7樓:花花就是我

情感內涵應該就是表達了自己的愛戀,而且也表達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蓼莪》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5

8樓:天涯芳草菩提樹

中心思想:詩人抒發了不能終養父母的悲痛與哀思。

寫作特點:運用賦比興的手法。

賦比興的含義——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

比:類比,比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點更鮮明。

興: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比興手法可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韻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詩經《蓼莪》反應的情感

如何賞析詩經《蓼莪》?

《項鍊》讀後感,《項鍊》的讀後感

易彭越 看過 項鍊 的人大多都會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美麗嬌媚,但卻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後再自認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的種種人性的弱點。整篇 作者都在調刺著主人公 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沒有人能強行壓制一個人對美,對富貴,對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對瑪蒂爾德也是一樣。她美麗動...

魯迅的《傷逝》讀後感,求魯迅《傷逝》讀後感

魯迅唯一一部以青年戀愛為題材的 好事者認為有一部分取材自魯迅的自身經歷。 是對娜拉出走後的怎樣的回答 反映女性的反封建意識 以第一人稱手記形式寫的 肖像描寫傳神 心理描寫逼真 多種修辭手法運用 求魯迅 傷逝 讀後感 選擇了就不該放棄,放棄選了就不該後悔 看完 傷逝 相信每個人都會為著涓生和子君的愛情...

關於冬天的作文讀後感,關於冬天的作文讀後感50字

符珉瑜 冬天,總是會暈暈沉沉,或許是冬眠的日子吧。但我卻又不願放棄我的生命。這麼美好的日子用沉睡度過,卻不去感受它,太浪費了,這樣我也會不甘心。畢竟一年只有一個冬天。但冬天卻沒什麼好的消遣,都怪我總是沉思。不過,沉思中有時也有新的發現。如果一定要在四季中除去一個季節,除了冬季,不管什麼季節消失我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