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灞橋飛雪的詩句,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時間 2023-02-14 23:00:10

1樓:創作者

憶秦娥·簫聲咽[ 唐 ]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譯文: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少年遊·參差煙樹灞陵橋 宋代 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閒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譯文:高低不一好像煙一樣的柳樹掩映著灞陵橋。此處風俗依舊和往朝一樣,送別的人們,折柳送親人。衰敗古楊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宮中,如柳細腰女。

夕陽悠閒照大地,秋光漸消去,離別的憂思如蘅草鋪滿江岸望不盡。一首送別《陽關》曲,曲盡人腸斷,獨自倚靠著船欄杆久久行。

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雲中。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每到暮春時節,灞橋之畔總是綠柳低垂,柳絮飛舞,宛如漫天雪飄,這就是「長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

史籍載,「灞柳風雪」之說,始於明清之際,當時流傳於民間的關中《八景》佚名詩中,就有「灞柳風雪撲滿面」的詩句。

2樓:齊巧柔

關於灞橋飛雪的詩句,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灞柳風雪"是隸屬陝西省的著名民間俗景"關中八景"之一。在西安市的灞河(古稱灞水)附近最為著名。

西安市境內東有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其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向5 公里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灞水兩岸多植柳樹,每年到春天,灞橋兩岸綠柳覆蔭,柳絮漫天,飄飄揚揚,恰似春日裡的一場雪,景況極美。

古橋石路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這首詩描寫的正是"灞柳風雪"的美景。

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灞橋柳的灞橋柳

「灞橋風雪」一詞的來歷?

3樓:

《灞陵行送別》(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我向秦人問歧路,雲是王墼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闋落日浮雲生,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唐人李白在這首詩中肆意揮灑筆墨,講的正是西安的灞橋。

「灞柳風雪」是西安的「長安八景」之一,灞橋兩岸,河灘寬闊,長橋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藍天,一望無限。暮春時節,風吹柳絮,漫天飛舞,宛如雪花。因「柳」與「留」同音,表留戀不捨之情,久而久之,灞橋與灞柳成為鄉思與離愁的代名詞。

無怪李白寫出這樣傷感的詩句了。

霸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後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後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2023年),陝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

直到清道光十四年(2023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2023年後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灞河是發源於秦嶺藍谷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 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後,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灞橋折柳」是什麼意思,只求意思!!!

4樓:教育小百科是我

灞橋折柳釋義:

到唐朝時,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好友東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橋後才分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特有的習俗。

古代灞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衝,它連線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5樓:匿名使用者

灞橋位於長安城東12公里處的灞河上面。古代長安人向東送行,往往以灞河為界,送人出長安城到灞河後就要在灞橋上分別了。 若是在古代長安,這個地方應該是一派柳色空朦,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似冬日雪花飛揚。

到了隋唐,這裡已是「柳色如煙絮如雪」的風景名勝之地了。於是「灞柳風雪」作為灞橋一道獨特的景緻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此後,以「風雪」作為比喻,成為詩人們詠柳的一種常用手法。

按照《西安府志》的記錄,當年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摩肩接踵,是長安十分壯觀的景象。當時,在灞橋旁還設有灞亭,供人話別。起身告別時,人們折柳相贈。

折柳與送別相聯絡,最早出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表達出對親人、朋友的戀戀不捨。

美麗的景色令人留戀,而楊柳低垂也使灞橋成為最有詩意的送別的橋。 古人鍾情於柳,當然與柳自身的特點以及從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義有關。「多情自古傷別離」,重情重義的中國人從「柳」與「留」的諧音中,發掘了柳的留別、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與情緒之「緒」諧音,柳絲之「絲」與相思之「思」諧音。

於是古人將依依惜別的情懷寄託於嬌柔細柳。贈柳、詠柳也就常常帶有希望離別之人能夠留下來的美好心願。「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回首望君柳絲下,揮手別君淚難休」。古人用柳枝的隨風飄搖表示別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於是古人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感懷的詩句:

李白《憶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的句子。後來人們又將灞橋叫作「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

「折柳贈別」逐漸為文人騷客所樂道。送客至橋頭折柳惜別,也就不只是灞橋獨有。唐代的雍陶送客來到四川沱江上的「情盡橋」邊,聯想起灞橋的折柳贈別,提筆將橋名改作了「折柳橋」。

如今,出西安城向東走的人還是要穿過灞河,灞河上也建起了多座現代的新灞橋,只是,過往的人們可曾想到這裡當年的垂柳依依,想到灞橋的送別情。

6樓:丶丨鑫

人出長安城到灞河後就要在灞橋上分別了。

折柳:表示分別!

有新問題請求助,謝謝!

7樓:匿名使用者

灞橋:長安城外 古人送別之處 折柳 表示分別時依依不捨 」柳「諧音」留「

詩思在驢子背上,為什麼古人作詩,詩思在驢子背上

8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主要是環境,請看這個來歷的詳寫解說:

唐朝有個叫鄭榮的宰相,善於作詩,朋友和幕僚經常向他索要新詩。一次,又有人登門問他「近來有新作嗎?」鄭榮有些不耐煩了,回答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這裡哪能得到!

」那人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敗興而歸,但卻百思不解:那荒郊野外的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何以有「詩思」存在呢;

原來當時的長安東郊的灞橋和西郊的渭河渡口,都是京都人們送親友迎故舊的地方。這裡經常是車來人往,熱鬧非常。

送別的折柳相贈,舉杯餞行,迎歸的喜出望外,置酒洗塵。各種各樣的人物,各種各樣的情景,曾激發詩人寫下了感人肺腑的好詩。

鄭榮說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才有詩思,正是看中了這個環境,所以,他才經常輕裝簡從、到這裡來觀察人們的言行舉止,留心他們的喜怒哀樂,然後把這些溶進自己的詩篇,成為感人的佳作。

灞橋熱電廠該不該拆除,灞橋熱電廠的環保

西安的灞橋?肯定是虧損了,應該支援綠色能源,不過市場經濟條件下,要賺錢才不會倒閉 mj清清的風 應該改建,找個偏遠的地方,更好的營造我們綠色西安!灞橋熱電廠的環保 卻颯 作為陝西省第一個電力工業 上大壓小 城市環保型熱電聯產專案,大唐陝西發電 在灞橋熱電廠2臺30萬千瓦供熱機組環保上投入大手筆,做足...

形容飛雪的比喻的詩句,形容飛雪的比喻詩句有哪些?

你好!形容飛雪的詩句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 江雪 1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 塞下曲 3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 梅花 4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

灞橋紙 蔡侯紙和藤紙的特點是什麼?(老師佈置的作業啊

灞橋紙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出土時,這是一疊紙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 10釐米,最小的有3 4釐米,米黃色。經過反覆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 和少量苧麻的纖維製成的,也就是說,這是 植物纖維紙 這座古墓最遲不晚於漢武帝時,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