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解釋

時間 2023-05-23 01:33:08

1樓:三步步的貓

恐怕這不是求取名譽,地位的良策,還是棄官隱居吧。

恐此」句:恐:恐怕。

西漢劉向編、戰國《戰國策·趙策》:「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恐託付不效。」名:通「明」。

明白。春秋李聃《老子·四十七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名計:即明策。當代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引南朝梁沈約《宋書·臨川王道規傳:

何無忌議攻何澹之,道規曰:『此名計也。』」非名計:

不是求取名譽、地位的良策。

息駕」句:息駕:停止車駕,停車休息。

戰國列禦寇《列子·說符》:「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三國魏曹植《美女篇》:

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藉此詞借指棄做官而隱居。歸:

返回,回來。戰國《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西漢《史記·高祖本紀》:「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閒居:

謂避人獨居。西漢戴德、戴聖選編,戰國《禮記·孔子閒居》:「孔子閒居,子夏侍。

唐陸德明釋文:「退燕避人曰閒居。」戰國荀況《荀子·解蔽》:

是以避耳目之欲,而遠蚊蝱之聲,閒居靜思則通。」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閒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2樓:匿名使用者

恐怕此行毀名譽, 棄官歸隱心悠閒。

3樓:航為傳習社

定風波(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

飲酒 其十 陶淵明 大體意思,不是其五

4樓:網友

飲酒 其十。

魏晉 陶淵明。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

曾經當官時遠遊,一直到了東海邊山區一帶。道路遙遠並且漫長, 遇風浪而被阻於中途。誰讓我有這樣的的出行?

似乎是被家貧飢餓所驅使(所謂「家貧」,只是陶淵明三度為官的原因之一。他更深層的原因是年輕時,他就樹立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兼濟天下的傳統的「猛志」,幻想通過進入權力系統來現實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他缺乏政治與軍事才能,而且他不能適應官場制度與潛規則,故而最終辭去彭澤令,隱居躬耕。

此處的「似」字大有深意)。身體向前傾(多形容對人謙卑恭順)就能謀求一頓餐飽,只吃一點點便還有剩下的。恐怕這不是求取名譽、地位的良策,還是停止車駕返回以避人獨居吧(指棄做官而隱居)。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當指隆安四年(400)年春夏之交,陶淵明任桓玄的參軍,出使京都。這時候,輔國將軍劉牢之奉朝廷之旨,在浙江會稽一帶攻打孫恩的農民起義軍。

也因此,陶淵明奉朝廷之命,去了浙東沿海一帶的劉牢之的部隊。

陶淵明的《飲酒》全詩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其二∶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其三∶

6樓:網友

中學課本上選的這一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陶淵明

7樓:匿名使用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飲酒》這首古詩的詩句是什麼?

8樓:憑欄看劍

飲酒 【魏晉】陶淵明。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