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名句。常為人們引用。人們引用時是什麼意思呢?

時間 2025-05-26 11:10:22

1樓:匿名使用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此乃稼軒詞人《菩薩蠻》中句,其全詞: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而青山兩句,我非常喜歡,不為基逗別的,就因為他道破了乙個客觀真理,也說破了一層天機。辛棄疾身處腐宋之世,有心殺敵,但無力迴天,正是這樣殘酷的經歷,使他對世事洞察徹底。歷史大潮可謂浩浩蕩蕩,洶湧東去,勢不可擋,既使幾座青山使它拐幾個彎,但直洩東海的大勢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可以搏物賣說是一螞遲種胸懷,是對人生的一種清醒認識。人就是要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確定位置,順應人生規律,走好人生的旅途。不要不知輕重,不知進退,不知好歹,不知死活。

所以說,這是一層天機。執迷不悟的人是參不透的,被權、錢、色迷住心竅的人更加參不透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名將行笑辛棄疾的作品《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為宋孝宗淳熙三年(西元1176年)作者任江西提點輪伏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於本詞之發端,羅大經在《檔桐含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他說:「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

幼安自此起興。」上片寓情於景,寫登臺遠瀣時產生的種種複雜情感。前兩句以虛筆寫山河破碎的憾恨,後兩句寫對砟國的無限思念。

下片以江水為喻,抒寫抗金復國的決心和壯志難酬的苦悶。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青山 」二句突出了了青山之遮與江水之流的對立和衝突,它寫出客觀規律不可抗拒,歷史畢竟要發展這一深遂的哲理而千古名句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梁啟超評曰:「《菩薩蠻》如此大聲鏜 ,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引)。全詞從抒情結構上呈現出抑、揚、抑、揚、抑的格局,大開大闔,起伏頓挫,間法亦妙極。

3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發展是必然趨勢,任何勢力也不能阻擋。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哲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出處

4樓:漢匠文化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哲理是:自然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都有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滅亡,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的主觀意識能轉移的。

2、這句詩出自於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在淳熙二年和淳熙三年之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一職,他經常在湖南、江西等地巡迴往復,在他來到造口後,俯瞰這流逝的江水,內心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這兩句詞的意思是,青山擋不住江水,江水最終還是會向東流去。

青山遮下住,下一句是什麼,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麼?十指不沾泥的下一句是什麼????

青山遮不住 下一句是 畢竟東流去 原文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字詞註釋 菩薩蠻 詞牌名。造口 一名皁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鬱孤臺 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 隆阜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