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歸田園居」與「飲酒」在表達上的異同

時間 2025-06-06 01:45:18

1樓:**舊約秀

相同點:都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不同:1《歸田園居》表達了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汙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鬆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傑出的田園詩章。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汙,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組詩集中體現了陶淵明追求自由、安於清貧、隱逸山野、潔身自好、遠離官場、橋沒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淵明寫「歸園田居」其實是寫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2《飲酒》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敏孝納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慎神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讚歎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2樓:梵拉的綠葉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

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李塌譽」。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哪段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裡別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衫滲」。然而這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淨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 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乙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飲酒: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採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採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

結廬人境,而採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麼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巜歸園田居其二》+巜飲酒其四》如何體現詩人的隱士情懷,返璞歸真的人生志

3樓:

摘要。開頭四句從正面寫「靜」。詩人擺脫。

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後,回到了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 中人造訪,所以他非常輕鬆地說:『「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他總算又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寧靜。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的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詩人的身心俱靜。在這四句中,詩人反覆用「野外「窮巷。

荊扉」、虛室」來反覆強調鄉 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

巜歸園田居其二》+巜飲酒其四》如何體現詩人的隱士情懷,返璞歸真的人生志。

開頭四句從正面寫「靜」。詩人擺脫。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納遲」的仕官生活之後,回到了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 中人造訪,所以他非常輕鬆地說: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他總算又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寧靜。正螞胡因為沒有俗事俗人的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

詩人的身心俱靜。在這四句中,詩人反覆用「野悶茄攔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覆強調鄉 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

謝謝您。您客氣了哈<>

《歸園田居》和《飲酒》是律詩嗎

4樓:網友

1、《歸園田居》和《飲酒》是古體詩,不是律詩。(陶淵明是東晉時期)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型別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

律詩是中國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2、簡介。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乙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

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並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

見《冷齋詩話》)

飲酒(其五)和歸園田居(其一)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性格??

5樓:伊夢夏雪

敘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筆下的田園生活是安靜 和諧 平凡的生活,感受是輕鬆愉悅,掙脫了了官場的束縛。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

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早年曾仕為江州祭酒、彭澤令等,中年因厭惡官場的汙濁,遂絕意仕進,退隱農村,卒後友人私諡「靖節」。其詩文都取得較高成就。

詩分為詠懷、田園兩類。這兩類詩歌反映了詩人不向黑暗現實妥協的高尚品格及其思想發展的過程。其中尤以吟詠「躬耕自資」生活及其感受的田園詩成就獨特,開創了我國詩史上的田園詩派。

詩歌的風格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後代詩人的創作曾經起過很大的影響。

6樓:網友

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逸者」本質:歸隱。

歸園田居(其二)第一句與 飲酒 中的哪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7樓:

歸園田居五首(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8樓:秦雪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歸田園居(其三)的主旨是什麼,歸園田居的主旨

前半是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後半部是隱居的決心 歸 園 田 居 其三 陶淵明的 歸園田居 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 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 願 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

比較法律與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表現

法律也是基於道德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法律可以束其身而道德可以束其心,一個道德可以約束的人何須法律的存在呢,可社會這個大森林裡什麼鳥都會有的,所以必須有律法的強制制約。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 混為一談,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 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絡的,在功能上是...

工作在電壓比較器中的運放與工作在運算電路中的運放的主要區別

薔祀 1 兩者處於的工作狀態不同 電壓比較器中的運放都是工作在飽和狀態 在運算電路中的運放都是工作在放大狀態。2 兩者使用的時候需要的電阻不同 電壓比較器輸出一般都要接一個負載電阻才能工作 作在運算電路中的運放對電阻無特殊要求。3 兩者在運算電路中對運放的效能不同 在電壓比較器中的運放對運放的效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