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在心理學中的定義,心理學上說的人格什麼定義?

時間 2021-06-17 06:20:46

1樓:渴侯含巧

理解是一箇中性詞,就是說立場中立,不做道德上的評價,諮詢師說理解就是說他明白了你說的事情,也知道這件事情發生的必然性,但對於這件事情的立場和道德不做評價。可以理解為外顯的行動。對於你的內部心理活動,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是無法「定量」研究的(至少目前不能)。

像是一個人坐在那裡,他的內心絕對是有活動的,可我們卻完全無法瞭解他的內心活動由什麼形成,如何發展,更別提他這些心理活動真正本質。為了瞭解這些,心理學發展出了很多方法,有些人藉助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理論和現代醫學的部分技術對你的大腦進行直接研究(例如研究腦電波),但礙於人的神經系統太複雜,我們無法清楚知道你的心理活動的本質和形成及它的作用過程。而有些人則另闢蹊徑,用外顯的行動來間接研究你的內心,甚至研究者比較激進,認為那些對於內心活動的研究根本沒有意義,這就是行為主義派(學派)他們通過研究行為所得出的成果,以及他們對於這些成果的解釋,也就可以稱為行為主義理論

2樓:薰勳妮

理解是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時的專業用語,對於知道這一點的人來說這個詞很意思很簡單,理解是一箇中性詞,就是說立場中立,不做道德上的評價,理解就是說他明白了你說的事情,也知道這件事情發生的必然性,但對於這件事情的立場和道德不做評價。

3樓:哎喲陌陌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奇怪,理解是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時的專業用語,對於知道這一點的人來說這個詞很意思很簡單,對於不知道的人我想不會問這個問題,不論你是出於什麼原因,看到就是有緣,我來回答一下吧。

理解是一箇中性詞,就是說立場中立,不做道德上的評價,諮詢師說理解就是說他明白了你說的事情,也知道這件事情發生的必然性,但對於這件事情的立場和道德不做評價。

認知的定義是什麼?

4樓:最愛彩虹糖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資訊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資訊,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資訊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人們對具體食物的認知開始於感覺與知覺,首先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進行感覺,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絡與關係的認識。然後,把它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經過多次感覺、記憶以後,就對該事物熟悉了。

比如人們對於石頭的認識,首先感知石頭的形狀、大小、顏色,以及觸控石頭硬度等;這種行為重複多次以後,會在人的腦海中形成記憶,每當看到石頭,就會想起石頭各種性質。

擴充套件資料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具體來說,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

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絡與關係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聽到一陣嘈雜的人聲、摸到一件輕柔的毛衣等。

人們通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後,並沒有馬上消失,它還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這種積累和儲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就叫記憶。

人不僅能直接感知個別、具體的事物,認識事物的表面聯絡和關係,還能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概括地認識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絡和規律,形成對事物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思維。

人們還能利用語言把自己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接受別人的經驗,這就是語言活動。人們還具有想像的活動,這是憑藉在頭腦中儲存的具體形象來進行的。

5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認識是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 行為,是認識意識的表現 形式。主體是有生命的物體,是行為的主導者和實行者。生物主體具有行為的需要和行為的能力,行為是生物主體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已知的人們通過六種方式認知世界中,法是最接近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緒波動的詞最常見的為「感」,即"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對於感的認知,古人們認為「感」即感動人心也。從心鹹聲。

古禫切。

外部事物於人自身必會有個人情緒夾雜於中,所以,古人則更深入的認為,法是最接近事物本身的,而當把心去掉,僅剩這個「鹹」字時,就可表示真實事物的抽象表徵。故可謂無心則為「感」也。

6樓:月似當時

認識(英語:cognition)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資訊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

認知過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因此,麻醉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系統學以及電腦科學在分析認知時,其分析的聚焦點以及脈絡是不同的。

對認知進行研究的科學稱為認知科學。

具體來說,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絡與關係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聽到一陣嘈雜的人聲、摸到一件輕柔的毛衣等。

人們通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後,並沒有馬上消失,它還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這種積累和儲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就叫記憶。

人們還具有想像的活動,這是憑藉在頭腦中儲存的具體形象來進行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定義1:現代「認知心理學之父」親瑟認為,認知是指感覺和使用的全部過程.認知通常被簡單定義為對知識的獲得.

如果沒有認知過程,一切科學創造活動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科學創造主體認知心理過程的和諧在科學創造活動中具有特別的重要性

定義2: 趙豔芳在「認知的發展與隱喻」一文中給認知下的定義為「認知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是與感情、動機、意志等心理活動相對應的理智思維過程,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及其關係進行資訊處理從而能動地認識世界的過程」

定義3: 認知是指對態度物件所產生的感知覺、理解、判斷、評價、信念.情感是指對態度物件持有的情結體驗如愉快、喜歡、樂意、焦慮.、痛苦、緊張、厭惡等

定義4:認知是指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想法和觀點.從專業技術講,認知是關於人如何獲取資訊,並在資訊加工基礎上如何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

定義5:所謂認知是指對客觀事物的特徵及事物間聯絡的反映,其物件是有關問題、資料等具體的資訊,其過程是對這些資訊進行的編碼、儲存、提取、應用等具體操作

8樓:起個響亮名字

認知當詞語時的釋義為:

認知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資訊加工活動。

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係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髮展,並趨於完善。

認知當科學術語時釋義為:

認知也可以稱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資訊加工的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訊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資訊加工處理過程。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資訊處理的心理功能。

對認知進行研究的科學被稱為認知科學。

9樓:匿名使用者

你很有思想但不要什麼事都想得這麼複雜!

心理學上說的人格什麼定義?

10樓:有種慵懶叫

1、層次性定義。強調人格組織的層次性,認為人格是個體具有的一種系統性的心理動力結構。儘管把人格視作一個「系統」,嚴格意義上說只是對人的行為在大量觀察基礎上做出的一種假設,但假設歷來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正如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指出:「沒有假設,科學永遠也不能前進一步。」

2、毫無疑問,把人格界定為個體的系統性的心理結構,相對於只從某一視角認識人格,是一個有意義的突破,更能接近反映人格的本意。受貝塔朗菲系統論的啟示,一些心理學家認識到,人格是互相聯絡、相互依存的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3、如認為「人格互動結合的行為系統的動力組織」,「人格是個人經由社會化獲得的整體」,「人格是個體有遺傳和環境所決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綜合。」諸如此類的觀點都表明人格不是某些特質雜亂無章的偶然集合,而是一種具有整體性的系統。這種人格理論中,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步人格結構論被認為最具代表性。

4、但是,弗洛伊德在論證人格形成動力時,過分強調非理性的潛意識的力量如性本能的衝動,而輕視人的理性的作用,這一點受到一些學者的批評。夏軍在他的《非理性世界》一書中有針對性地指出:「人格是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相互契合的主體結構,這種結構在精神上表現為理性與非理性的雙重性。

5、羅列式定義。將人格看作個人所有屬性的綜合,把人格看成「人的自然」,諸如:需要、慾望、動機、興趣、氣質、能力、個性等等。

因而認為人格是一箇中性概念,對人格研究應當採取冷靜的客觀的自然科學的態度,對人格評價應當不做道德價值判斷,而只是描述「是否正常」、「是否健康」,這種人格觀念曾一度在西方心理學界達到相當程度的共識。

6、卡爾生就此這樣評說:「如此的人格認識雖然能保持客觀性,並避免了與倫理學等研究的重複,但容易忽視活生生的人。」卡爾生的這句話明確指出了這種人格理論的片面性。

活生生的人是必定具有社會屬性的,必然會處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因此,即使是「人的自然」的人格特徵一旦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時間相聯絡,就具有道德評價的意義,就不可能是中性的。

7、區別性定義。認定人格即個性,是表現為人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特質上的個別差異。「人格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並保持恆定的具有特徵性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

」「人格是能加以測量的個體差異的所有相對持久的維度的總和。」

8、林德採荷文 2023年曾撰文指出:「人格是特徵的一種組織,它存在與自己而區別與他人。」英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認為,所有的個體都共同具有一些影響其行為的內在的人格因素。

他把這些人格因素稱為根源特質。

9、適應性定義。認為人格是人對環境的獨特的適應,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適應方式就是人格。奧爾波特在對前人概念加以比較與歸納之後,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定義:

「人格是個體在心理、物力系統中的動力組織,這個動力組織決定人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奧爾波特的上述定義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現代心理學中習慣用法的綜合。

10、臺灣學者楊國樞與奧爾波特有相近的觀點。他認為:「人格是個體與其環境互動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而這已變動緩慢的組織是個體適應環境時,在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念、氣質、性向、外形及生理等方面,各有其不同於其它個體之處。

」11、艾森克也認為:「人格乃是個人的性格、氣質、智力和體格的相對穩定而持久的組織,它決定著個人適應環境的獨特型。」這種人格觀念揭示了人格與客觀環境的關係。

12、說到底,人格是人的本質的具體化和個性化,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社會關係和個體的社會實踐,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歷史條件,總之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因此,把人格看作是個體對環境獨特的適應性從一個角度闡明瞭人格的要義。

任何人格都具有理性的一面,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在一般情況下,在人和人格中,理性佔有主導地位。」弗洛伊德的**榮格也發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塔強調「道德良心繫統」的作用,認為興趣、信念、信仰、理想、世界觀(包括人生觀、價值觀)是重要的人格動力要素。

環境心理學的定義,應用心理學 心理學 心理學類 心理諮詢的區別

日久生情 試問自己是否曾想過,為何天氣的不同,心情也會跟著天氣的改變而改變?可能一般人在晴天時的心情會比陰雨天的心情還要高興。是否曾經思索過自己房間的空間如何配置的問題?以營造符合幽雅的氣氛。還有,是否自己曾在某些城鎮中總是會迷路,但在某些城鎮卻能很快的找到道路,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自己曾經想要解決...

心理學 簡述知覺的過程,(知覺的過程)在心理學中是什麼意思,請簡單描述

桖胤 知覺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目前認知心理學將知覺看作是感覺資訊的組織和解釋,即獲得感覺資訊的意義的過程。知覺是在刺激直接作用於感官下產生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心理學將知覺視為一種只具有直接性質的心理現象 如認為知覺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可產生的,人常常意識不到知覺的過程等 這種認為...

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失憶的,心理學中遺忘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是什麼

伊菲兒君臨天下 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失憶是忘掉記憶?一。有的人可能是因為一些意外,或者是遭受過重大的打擊,或者是出現一些讓自己走不出來的這種絕境狀態,所以才會封閉自己,而突然的自我意識下的失去記憶。二。還有一些人,更多的就是一種條件下的失去記憶。比如說就是通過一些事情刺激到自己。這種事情是不想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