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應讀le還是yue?為什麼

時間 2021-08-11 17:35:06

1樓:

這裡的「樂」,讀作lè,快樂之意。

讀作yuè的時候,是表示**的意思。

出自春秋孔子**的《論語·學而》。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是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有學生從遠方來(請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有人不瞭解你而不對他生氣,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種表現嗎?」

第一句中的「說」是通假字,通「悅」讀作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悅愉快之意。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

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但他卻把任何事情都辦得很好。

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的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儒家自孔子始,道德優先是儒學的本質所在,是儒學之所以儒學的根本點。本篇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入「道德之門」。

孔子提倡的學習,不只限於純知識的書本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

「學而時習之」,即傳授與練習相結合。傳授是從外至內的學思過程,練習則不止於認識範圍,而是自我修練成為習慣的行為;由學思到習,是外求於知而內化,再轉化為主體對外表現的過程。修身的「習」,是指道德習慣反覆練習而形成,是隨時、隨地、隨事自覺學習,不斷實踐,精進不捨。

孔子提出修身要傳習結合、重在「時習」的見解,真乃遠見卓識。

學習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勵,互相促進的事。「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來,交流為學求益的心得,切磋做人的體會,探索做人的道理,砥礪學行,這豈不可樂!

學習是為了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才能的人,如果人家不瞭解自己,不舉用自己,就該無怨無艾。在君子眼裡,自己的學習與別人的知不知無關。人家不瞭解自己,並不會影響一個有修養的人(君子)的情緒。

話好說,做起來也不容易。因為這已經進入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2樓:可樂水堂

yue,原句是不亦說乎!「說」通假:悅!

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規律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規律,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於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於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儲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後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於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於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

「讀」音dú,「逗」音dòu。

3樓:匿名使用者

lè.【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拼音】

zǐ yuē xué 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ùe hū

子 曰 :「 學 而 時 習 之 ,不 亦 說 乎?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ù yì lè hū

有 朋 自 遠 方 來,不 亦 樂 乎?

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 bù yì jūn zǐ hū

人 不 知 而 不 慍,不 亦 君 子 乎?」

【現代漢語】

孔子說:「學習過後又按時去複習或練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求學問到互相切磋,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涵養的君子嗎?」

4樓:用琴音卑倚

正確的讀音是yue。。。

我有一個對你學習的建議,就是你朗讀這句或背誦的時候,一定要讀le,現在考試叫你寫拼音的不多,但叫你補充下半句的比較多。。。。。你要是讀yue,你可能考試時就會習慣性的寫月、越、嶽這些讀音為yue的字。這樣是會扣分的。

但是如果有拼音的題目的話

一定要牢記他的讀音是yue

5樓:

這個問題學術界都爭論很久了,也沒有最終蓋棺定論.

該處原本是讀「yue」的,十年前的教科書裡都是註解為「yue」.但現在的教科書都註解為「le」.其實意思基本是一樣的.

但個人傾向於讀「yue」.古人的字少,當時是沒有「悅」這個字的,所以拿「樂」來當「悅」用.另外央視的主持人讀此處均為「yue」.

所以無論讀「yue」還是「le」都是對的.

6樓:情話春秋

讀yue,通「悅」,愉悅,高興的意思

7樓:木劍小子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讀yue,是通假字,通「悅」,表是示高興,愉快的意思。

整句譯為:有朋友從遠方來訪我,我不盡感到高興。

8樓:紫色d影子

lè啊。因為說同「悅」,才念yue的。樂就是快樂的意思,當然念lè。

9樓:

讀「月」音,通「悅」義,是快樂、愉悅的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念yue啦,可以肯定。沒錯,就是同悅,快樂的意思

11樓:

yue因為在那時 「樂」就是現在的高興 開心的意思

12樓:匿名使用者

讀「yùe」,它是通假字,同『悅』,是愉快的意思

13樓:

yue ,因為它同"悅",是高興的意思

14樓:

是樂的意思,我們初中時學了的,是按大綱來的

15樓: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乎!」

16樓:匿名使用者

yue,通 「悅」,快樂的意思,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感到快樂嗎?

17樓:匿名使用者

讀「yue」,通假字,通「悅」,愉悅的意思

18樓:

樂 念 le的音

沒什麼呀,高中還不是初中老師就這麼教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le 快樂,高興的意思

20樓:匿名使用者

樂,yue,通"悅",高興的意思

誰知道怎麼翻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按字面上來解釋就是 看到從遠方來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這句話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為僅按字面上來解釋即可,過度引申恐離題較遠,亦有失原意。只是我們必須將孔子那個時代的背景,一齊考慮進去。那時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城鎮之間的交通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相當不便。沒有汽車...

下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上聯,對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上聯,大膽發出自己想法。發出各行業的特色,怎麼會只有下聯沒有人對上聯?

為民造福圓夢,直往高進。為華人同歌唱,飛黃騰達。炎黃子孫,姜公為秋。春夏秋冬,江河湖海。梅蘭竹菊,琴棋書畫。 張起風帆 無敵在近處擾 已然快矣 無友從咫尺去 可當歡矣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無事在家中坐 已然快矣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無良從心中起 豈非惡耶 無錢向酒家去...

不亦樂乎的意思是什麼,不亦樂乎是什麼意思?

逗比逗無悔 意思是 1 指喜悅 快樂。2 用來表示極度 非常 淋漓盡致的意思。出處 先秦 孔子 論語 學而 原文 子曰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 孔子說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