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怎麼看「體驗派」和「方法派」表演體系中的「情緒記憶」元素的?

時間 2025-05-04 04:40:11

1樓:雲南樹藝教育

同學你好。1、體驗派的提出和倡導者是前蘇聯著名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舞臺藝術改革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喊跡返夫斯基體系只是系統而科學地闡述了表演藝術的規律。

斯氏體系的精華在於體現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臺鄭飢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臺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員應當永遠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邏輯和有機性的規律,在規定情景中真誠地去感覺,去想,去動作。

舉個例子說,你在舞臺上飾演一位老人時州消,你不可能真的成為一位老人,那麼你只能從生活中去觀察,去了解一位老人。觀察他的動作,比如身體遲緩,眼睛看不清楚,耳朵聽不清,或者關節不靈敏,去了解他的這些身體問題是怎麼形成的,是單純的上了歲數還是年輕的時候疲勞過度形成的,他的脾氣秉性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這樣是成長環境還是經歷了什麼。瞭解了這些以後,你再把你自己替換到這個老人的身份中去,去體驗去感受他的一切,然後再有感而發的將其演繹出來,而不是單純的模仿這個老人的動作。

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體系。

2、我們再來說方法派,方法派出自體驗派,但又和體驗派有些不一樣,那就是方法派會使用一些小技巧用類似的情感去替換角色的情感以達到表演的效果,但是體驗派卻不允許這麼做。

舉個例子,在戲中有需要表現父母雙亡的戲,體驗派要求我們去想象去深入感受這種情感,但是方法派就是讓我們將自己比較親近的人去世的那種悲痛的感覺替換並加深到這個情感狀態中去,以此來完成這個演出的過程和情感的表露。這樣的方法和技巧常用於影視創作當中來表現人物。

3、最後我們來說表現派,表現派是先在內心先構建乙個「角色人物形象」,然後再去模仿這個人物形象。表現派強調模仿人物,然後將人物體現出來,表現派是站在人物之外去審視和拿捏人物將人物塑造成型後,再去演繹人物,不像體驗派那樣,將自己的身心完全的替換到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當中去有感而發的演繹人物。

表演藝術中的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2樓:網友

1、表現派是在理解角色靈魂的基礎上,通過外在表現形式突顯人物個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標籤式的動作等等,特別走外的。比如誇張的喜劇表演,就屬於表現派範疇。

表現派創作特點是通過藝術家的主觀內省,運用變化、誇張、象徵等手法創作題材。

2、體驗派是演員必須讓自己變成角色,應該在舞臺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進入人物,然後表現出人物的情感。效果是演誰「是」誰,要求一切必須都是絕對真實融入角色。

3、方法派是體驗派的延續和補充,其核心思想還是體驗派的核心。

方法派是演員在舞臺上要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過觸發自身經歷而爆發出來的,而不是努力的讓自己的思想與角色保持一致。

也就是說並不是直接讓自己進入人物去揣摩人物應有的心情,而是通過呼叫自身的內在情感表現爆發帶回到人物,不侷限在人物的機械化演繹上,由自身情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系列極具創造力的表現。

方法派訓練出的表演以細膩、真實、凝練、飽滿的情感見長。

3樓:到永久

1、體驗派是戲劇表演藝術學派之一,主張演員應主動地感受角色的情緒,而不應只冷靜地表現。演員表演時,不僅要一遍兩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緒,「而且他必須在每次演這個角色時(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這種情緒」。

2、方法派是戲劇表演藝術學派之一,脫胎自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主要通過演員外在的肢體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複雜性。它要求演員在鏡前幕後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樣的精神狀態。

3、表現派是戲劇表演藝術學派之一,主張演員表演時,刻苦鑽研人物性格,創造「理想典範」,在每次公演時,演員應準確地象一面鏡子那樣把這典範形象真實地重現在舞臺上。

強調演員創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員反覆鑽研劇本,要清楚地理解角色並「看到它的應有形狀」,然後依據這個形象構思去進行塑造,不僅外形相似,還要能象角色那樣「走路、談話、傾聽」,用屬於角色的「那種腦筋來思想」。

4樓:簡單的快樂就是生活

①體驗派:戲劇表演藝術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英國演員h.歐文、義大利演員薩爾維尼、蘇聯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他提出「雙重生活」論,也認為「演員必須有百事無動於衷的本領,只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一面勤於感受,一面像騎師駕馭烈馬似地引導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觀眾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繼承並發展了他們的觀點,結合俄羅斯現實主義表演傳統創立了自己的體系,自稱「體驗派」,以與法國哥格蘭為代表的「表現派」相區別。

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稱「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種影視戲劇表演技巧,脫胎自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主要通過演員外在的肢體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複雜性。它要求演員在鏡前幕後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樣的精神狀態。後輾轉傳入美國,經過另一番詮釋,改稱「方法演技」。

表現派」是將演員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適當地貼近,又恰如其分地分開,強調形體動作的表現力和形式美感,其創作過程是著力於外、迴歸於內的表現過程。「體驗派」則強調演員內心情感的深刻體驗,將演員的「真我」和角色的「假我」融為一體,表演創作過程是發自於內、形諸於外的體驗過程。戲劇表演的情感符號,不論屬於體驗派還是表現派最終都要求創造舞臺的時空幻覺。

」,「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5樓:公考路上的人

表演藝術中的「體驗派」、「方法派」、「表現派」分別指的是什麼?

體驗派」對錶演的要求就是:從自我出發,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

體驗派是在中國被誤讀最多的乙個表演學派,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對體驗派的理解基本都是錯誤的。這裡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我不細說了,就直接給大家說說這其中最普遍也最糟糕的一大誤解——不承認表演應當始終「從自我出發」。

請注意,只有「自我」能完成真正的體驗,即「真聽、真看、真感覺」。如果你已在模仿乙個臆想出的形象,或把自己套入乙個與你的生活常態不同的表演的狀態下,那是無法完成真實體驗的。所以必須要強調的是,「從自我出發」是體驗派表演整個塑造角色過程中的基礎,而並非其中乙個階段,也就是說體驗派要求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從自我出發」。

那麼「從自我出發」與「成為角色」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因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裡。舉個例子,如果年輕人演乙個老頭,用體驗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頭,而是讓自己去相信老頭的情境發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關節不好、眼鏡看不清、耳朵聽不清……自己還是自己,只是情境變了。

所以體驗派所說的「從自我出發成為角色」並非是指「先從自我出發,再成為角色」,而是指「從自我出發地成為角色」,「從自我出發」是「成為角色」的基礎,不能將其理解為兩個分開的過程。

那麼「從自我出發」不就是本色演出嗎?是否沒有技術含量呢?錯了,從自我出發是最難的。

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許不想為人知的性格。比如體驗派直男去演同性戀,他不能把自己偽裝成別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內心中哪怕只有一點點對男人的好感拿出來給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戀的那一面來示人。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將一把假槍當成真的死亡威脅來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識地反應,而不是設計好的表演,這種相信可比設計難得多。

最後還必須做許多功課才能讓角色的情境豐滿,讓乙個虛構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樣豐滿,其中需要填充的內容量是相當驚人的。

6樓:泠梣

體驗派就是演員把自己完全當做了這個人,演的時候好像演員就是那個人,而不是自己,但演員就不容易出戲;方法派出自體驗派,卻和體驗派不同,就是演員想象自己和這個人經歷過同樣的事情,而並不是完完全全就是這個人,這樣就不會出不了戲。因為演員只不過是想象自己經歷過同樣的事情,自己還是自己,但這樣,就不像體驗派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表現派就是在舞臺上表現出演員自己和演的這個人,個人認為沒有體驗派和方法派好,因為如果不是演技特別好的話,很難會讓觀眾入戲。

行為心理學怎麼看待做壞事的人,心理學研究表明 做壞事不羞愧,或者說羞愧不能阻止做壞事。真正羞愧的是做壞事被大家知道了。對不對?

大路五點一刻 壞人做事就是喪盡天良,不知道他們的心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去做壞事,好事不去做卻去做壞事,有些時候他們就是心理扭曲 的反應。 生活達人小盧 給那些做壞事的人,我覺得他們是沒有那一顆善良的心。 猴22326笛崩 從行為心理學上看待那些做壞事的人,是因為他們心理扭曲,然後就是想提高自己的關注度...

有關兒童心理學的經典書籍。是方的鉅作,心理學經典的

使用者 什麼是方的鉅作?方是誰?請檢查您的拼寫。我知道很多兒童心理學的書籍,不知道您說的這個作家。 項運 首先是入門級的心理學書籍 彭聃齡的 普通心理學 講的是心理學最一般的原理,是心理學最基礎也是很重要的一本書,讀了它才能理解其他心理學知識和理論 菲利普 津巴多的 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基礎用書,相...

nlp心理學怎麼回事,NLP心理學是怎麼一回事?

一身三影 nlp是神經語言程式學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英文縮寫。在香港,也有意譯為身心語法程式學的。n neuro 指的是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思維過程。l linguistic 是指語言,更準確點說,是指從感覺訊號的輸入到構成意思的過程。p program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