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盤捫燭是何意 出自於哪,齒亡舌存是何意 出自於哪?

時間 2021-08-30 09:10:06

1樓:易書科技

【釋義】指盲人通過敲擊銅盤來體會太陽的形狀,觸控蠟燭去想象太陽的光芒,比喻認識問題很片面,沒有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質。

【出處】宋·蘇軾《日喻說》。

古時候,有一個天生的瞎子,從來沒有看見過任何東西。他了解世界只能靠耳朵聽,靠手去觸控。

有一天,他忽然想知道太陽是什麼形狀的,就去問別人。別人告訴他說:「太陽像個圓圓的銅盤。

」瞎子聽了,點了點頭,向別人道了謝,就趕緊回家了。他知道家裡有銅盤,就讓家裡人趕快給他拿來。家裡人也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就把銅盤拿給他。

他接過銅盤,用手摸了摸,輕輕地敲打了兩下,銅盤就發出「噹噹」的響聲。瞎子高興地說:「現在我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的了!

」過了幾天,遠處有人在敲鐘,瞎子聽到噹噹的鐘聲,高興地喊叫起來:「我聽到太陽了!」旁邊的人都笑起來,告訴他說:

「太陽不會發聲音,你聽到的是敲鐘的聲音。」瞎子一聽,感到很疑惑,就問題:「既然太陽沒有聲音,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那人想了想,說:「太陽是會發亮的,跟蠟燭差不多。」

瞎子回到家裡,又讓家裡人找一支蠟燭給他。他拿著蠟燭反覆摸了幾遍,又高興地說:「現在我真的知道太陽是什麼樣的了!」

又過了幾天,瞎子到鄰居家串門,在桌子上摸到一支像笛子一樣的樂器,他用手摸了幾遍,覺得這東西也是瘦長的,跟蠟燭差不多,以為又是太陽,就高興地說:「我拿到太陽了!」鄰居聽了,笑著告訴他說:

「這是用來吹奏的樂器,不是太陽。」

瞎子越弄越糊塗,自言自語地說:「太陽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扣盤捫燭是何意·出自於哪?

2樓:易書科技

「扣盤捫燭」比喻認識片面,不符合實際情況。

此典出自宋代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一個人,剛一生下來眼睛就瞎了,他從來不知道太陽的形狀。他問視力健全的人:「太陽是什麼樣子呢?

」有人向他描繪說:「太陽的模樣像銅盤子。」瞎子回去找到一個銅盤子,用手一敲,發出「噹噹」的響聲。

從那以後當他聽到鐘聲,就以為就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說:「太陽像蠟燭一樣能夠發光。

」於是,瞎子又找到一枝蠟燭,摸著知道了它的形狀。後來,他摸到一支笛子,就認為它就是太陽。

齒亡舌存是何意?出自於哪?

3樓:易書科技

【釋義】「齒亡舌存」比喻剛強的不能立足、柔和的能夠存在;也可以借用來說明有道的能夠永存,無道的終遭滅亡。

【出處】此典出自《說苑·敬慎》。

春秋時著名的大學問家老子(又稱老聃),本名李耳,字伯陽,楚國人,是著名的《道德經》的作者。他在周朝做官時,孔子也曾去向他請教實踐的方法。

有一次,老子的老師常縱生病了,他前去探望。常縱倚在床上,張開嘴讓老子看,問他道:「我的舌頭還在裡面嗎?

」老子答道:「在裡面呀。」常縱又問他道:

「我的牙齒也還有嗎?」老子搖搖頭說:「牙齒是沒有了!

」常縱接著又問道:「你明白這是什麼道理嗎?」老子回答道:

「舌頭之所以還存在,我想那是因為它很柔軟的緣故吧!牙齒之所以脫落,可能是因為它太剛強的原因吧?」常縱聽了,高興地點頭說:

「你說得沒錯,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這樣的。」

常縱是主張仁義而鄙棄**的,所以他借用舌頭和牙齒來說明:舌頭因其柔(仁義)而存在,牙齒因其剛(**)而覆亡(脫落)。仁義必定戰勝**,這是堅定不移的道理。做人如此,國家亦如此。

分我杯羹是何意?出自於哪?

4樓:易書科技

【釋義】分給我一杯肉羹。引申為分享利益。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著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想法設下鴻門宴,地點在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但未能如願。過了一段時間,項羽佔據了秦都咸陽殺掉了秦降王子嬰。自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

漢二年春,劉邦在平定了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之後,率大軍討伐項羽,被項羽打敗,父親和妻子呂后也被楚軍活捉。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中,危急萬分,不得不率一小隊人馬逃逸。此後,劉邦率領從韓信手中接過的軍隊,繼續同項羽對峙。

項羽因後方被彭越的軍隊干擾,絕了軍糧,無法迅速擊潰劉邦,心裡很急。他就在軍中放置了一個高高的切菜板,將劉邦的父親按在上面,對劉邦說:「你今日要是再不退兵的話,我就把你的父親煮著吃了!

」劉邦卻回答說:「我與你項羽曾經一起擁戴過楚懷王,並且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的父親也等於是你的父親。你如今果真要煮著吃了我父親的話,那你就分我一杯羹吧!」

項羽聽了劉邦的話,惱火極了,真的想立刻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但他的叔父項伯勸他說:「爭天下的人著眼於大事,是決不會顧個人小家的。

你現在把劉邦的父親殺掉了,不會有什麼好處,只能增加他的仇恨。」

項羽思忖:如果我真的殺掉了劉邦的父親,一方面,對漢軍來說,劉邦是大義滅親,為大業而不顧親情,因而會更加效忠,另一方面,顯得我不夠光明正大,嚴重的可動搖軍心,萬萬不可。最後,項羽終於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

徙宅忘妻是何意·出自於哪?

5樓:易書科技

「徙宅忘妻」形容健忘者。

此典出自《孔子家語·賢君》:「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春秋時期,魯哀公曾經問孔子說:「我聽說有一個健忘的人,搬家時把自己的妻子都忘記了,世上真的會有如此健忘的人嗎?」孔子回答道:

「這還不算是最健忘的。最健忘的人,甚至把自己都忘記了。」

善騎者墮是何意·出自於哪?

6樓:易書科技

「善騎者墮」比喻擅長於某事的人,容易疏忽大意,從而招致意外的失敗。

此典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爭利者未嘗不窮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善於游泳的人往往被水淹死,擅長騎馬的人常常被摔死。每個人雖有自己的長處,但這個長處卻反而成為他們的禍害之源。因此,好為情慾之事的人,沒有不被情所困的;爭奪利益的人,沒有不被利益所困進的。

以羊易牛是何意?出自於哪?

7樓:易書科技

這則寓言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所謂「仁術」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以小易大,見牛未見羊。這就是只看到量變,而忘掉質變。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

『將以釁鐘。』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輿?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齊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殿下走過。齊宣王便問道:「牽著牛到哪兒去呢?」

那人回答說:「要把它拉去宰了祭鍾。」

齊宣王道:「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種害怕可憐的樣子,它毫無罪過,卻要被殺死。」

那個人便問道:「難道就廢除了祭鍾這一風俗了嗎?」

齊宣王卻說:「這怎麼可以廢除呢?就用只羊去代替它吧!」

急人之困是何意?出自於哪?

8樓:易書科技

【釋義】著急地為別人解決困難。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

戰國時,魏安釐王的弟弟公子無忌,被封為信陵君,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門下有食客數千人。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在長平打敗趙括率領的40萬趙軍,又進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

平原君和夫人接二連三地派人送信給魏王和信陵君求救。但是,安釐王非常害怕秦國,下令軍隊駐紮在邊境,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持觀望態度。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接二連三地趕到魏國都城大梁,責備信陵君說:「我所以和魏國結為姻親,是因為仰慕您道德高尚,能急人之困,現在邯鄲早晚之間就要被迫降秦了,公子您的急人之困表現在**呢?而且,縱使您看不起我趙勝,難道您就不憐惜您自己的姐姐嗎?

」信陵君千方百計想說服魏王救趙,可魏王怎麼也聽不進去,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接受了大梁監守夷門的隱士侯贏的建議,請魏王寵愛的如姬從魏王臥室偷出兵符,假託魏王之命,奪得兵權,領兵解了趙國之圍,趙國因此才得以保全。

指桑罵槐是何意·出自於哪?

9樓:易書科技

「指桑罵槐」用以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十六回:「咱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賈政壽辰三日,寧榮二府的人丁都來祝壽,場面非常熱鬧。這時,夏太監騎馬來到賈府,直至正廳下馬,滿臉笑容,走到廳上,南面而立,肅然說道:「奉特旨:

立刻宣賈政入朝,在臨敬殿陛見。」說畢,連茶也沒有喝,就乘馬去了。

賈政等連忙整裝入朝。入朝後才知道是元春被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喜訊傳來,寧榮二府上下內外莫不歡天喜地,惟有寶玉「置若罔聞」(意思是:

好像沒有聽到這個喜訊一樣)。只有聽說賈璉與黛玉要回來,先遣人來報信,說明日就可到家,寶玉聽了才略有些喜意。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中午,賈璉才把黛玉接到賈府裡來。寶玉好好端詳了黛玉一番,覺得她比以前出落得越發漂亮了。寶玉將北靜王所贈茯苓香串珍重地取出來,想轉送黛玉。

黛玉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說著便扔還寶玉,寶玉無奈只得收回,暫且無話。

賈璉見過眾人之後,便回自家房中,問及別後家中諸事,又謝鳳姐辛苦。鳳姐說:「我呀,見識又淺,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給個棒槌,我就拿著認作針了』……你是知道的,咱家所有的這些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

錯一點兒他們就笑話打趣,偏一點兒他們就『指桑罵槐』的抱怨……」

以德報怨,出自哪裡,以德報怨是何意 出自於哪?

出自 論語 憲問 原文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白話文 孔子說 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釋義 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擴充套件資料 以德報怨的典故 樑國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經做過一個邊境縣的縣令,這個縣和楚國相鄰界。樑國的...

連篇累牘是何意 出自於哪,成語 連篇累牘 是什麼意思

易書科技 連篇累牘 形容數量很多而內容空洞重複的文章。此典出自 隋書 李諤傳 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李諤是隋朝初年管理文書的 他討厭當時那種只追求詞句華麗,內容卻空洞無物的文章。於是,他向隋文帝上書,請求明令禁止這種浮華的文風。他說 寫文章時互相計較用詞的華麗,已經成了惡劣...

“范進中舉”出自於哪本書?書中有哪寫人物

殳敏智 儒林外史 簡介 儒林外史 原本僅55回。根據程晉芳 懷人詩 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儒林外史 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 魯迅先生評為 如集諸碎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