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指哪三國?主公分別是?三國紛爭多少年

時間 2021-10-14 22:19:51

1樓:愛竣浩

從那年到那年我沒辦法回答你。。但是歷時120年餘載。。

三國時代主要是:魏、蜀、吳三國。

魏國 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

蜀國 劉備 東漢末年皇親國戚

吳國 孫權 江東最強家族

最終魏國司馬氏改晉結束三國時代。

2樓:匿名使用者

從最後一個國家成立算,三國是從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從黃巾起義算,就是公元184——公元280年

蜀:劉備,劉禪

魏: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

吳: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魏司馬炎竄位建晉國,統一三國

3樓:夜曲折柳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 中國歷史**對峙時期,有 曹魏 ( 魏國 )、蜀漢( 蜀國 )、東吳( 吳國 )三個政權。三國時代波瀾壯闊,充滿生機,常引起 後人 追思。唐宋詩詞中有大量三國內容。

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蹟成為 戲劇 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 陳壽 所作史書《 三國志 》,頗有參考價值。明代 羅貫中 以三國曆史為藍本,編撰**《 三國演義 》成為中國 四大名著 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 世界各地

三國演義。三國裡哪幾個是主公

4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曹操、孫權、劉備

希望可以幫到你,

5樓:我就是嚴瀚

幾乎很多個,只要有點勢力都是主公,最大的是劉備曹操孫權

6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劉備,孫權,袁紹,袁術,馬超,張魯

7樓:張鑫鑫

只要是有城池都是主公

8樓:黑石礁畔

曹操 劉備 孫堅 孫策 孫權 袁紹 袁術 馬騰 劉表 劉焉 張魯 呂布 公孫瓚 公孫度

三國是哪三國,代表人物是誰

9樓:蘑菇西餐

三國指的是魏,蜀,吳,魏國的皇帝有曹丕、曹操、司馬懿,蜀國的皇帝有劉備、關羽、張飛,吳國的皇帝有孫權、周瑜、呂蒙。

國家簡介:

曹魏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265年),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曹魏始建。

蜀漢蜀國(221年-263年),即蜀漢、又稱季漢。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在四川(蜀地)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東吳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代表人物:

1、曹操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劉備

劉備諸葛亮治國是法、禮並用,威、德並行,強調「訓章明法」、「勸善黜惡」,亦即以法為體,著重公平客觀原則;以德為用,著重教化為本。以商鞅之法,卻不迷信其權威主義,取其理法,結合儒家教化,把行法與教化合而為一。

經過「法治革新」運動,蜀漢政權的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吏治也逐漸清明。而蜀漢後期,執政者費禕 多次施行大赦,大司農孟光引諸葛亮、劉備故事對費禕進行了強烈的斥責。

3、孫權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

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 較先進。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代表人物是曹丕,劉備,孫權。

11樓:文學美眉

蜀國、主公劉備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諸葛亮。

魏國主公曹操、武將許褚、典偉、張遼、張頜、郭嘉。

吳國主公孫權、武將黃蓋、周瑜、呂蒙、太史慈、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的主公、謀士、大將分別是誰 5

12樓:匿名使用者

曹魏:1、主公:曹操。

曹操,字孟德,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後經鎮壓黃巾起義有功,官職不斷提升,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曹操頒佈「屯田令」,大力發展生產,為以後的魏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他任人唯賢,不斷壯大勢力,先後滅掉,呂布,袁術,袁召等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於赤壁敗於孫劉聯軍,形成三國局面。曹操死於220年,時年66歲。死後被追封為魏太祖。

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觀滄海》我想大家都讀過。曹操也是本人最為崇拜的古人之一,其才遠在劉備之上。

2、謀臣:賈詡。

在董卓時期,賈詡只不過是中郎將牛輔下屬的校尉而已,他距離董卓的中間還隔著牛輔,讓他匡正朝綱,這也是不可能的事,董卓信賴的人是蔡邕、王允。

等到董卓身死,幷州人王允掌權,涼州人的身份一下子成了原罪,王允的不肯大赦,加上「盡誅涼州人」的謠言,賈詡幫助目光短期的李傕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

3、大將:夏侯惇。

西漢名臣夏侯嬰之後。十四歲時,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師,夏侯惇就殺了那個人,因此以性格剛烈有勇氣而出名。曹操在陳留起兵,夏侯惇擔任裨將,跟隨征伐。

後曹操徵陶謙留惇守濮陽,期間陳宮反迎呂布來襲。曹操從徐州歸還,從徵呂布時被流矢射中左眼。

當時大旱,蝗蟲四起,夏侯惇於是截斷太壽水修建陂,親自搬運泥土,鼓勵將士種田,為曹魏軍屯之鄒型。曹操迎獻帝后以夏侯惇為河南尹。官渡之戰時夏侯惇防守敖倉,掩護大軍左側安全。

曹操破鄴城後遷夏侯惇為伏波將軍。

從徵孫權,曹操班師,留夏侯惇統曹仁、張遼等二十六軍留守居巢。曹操經常邀請夏侯惇一起乘車外出,顯得格外親近,並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臥室,別的將領都得不到這種待遇。後來,夏侯惇被升為前將軍。

曹丕即位後拜為大將軍,後個月後去世。

蜀漢:1、主公:劉備。

三國時期漢國(習稱蜀國)開國君主。字玄德。涿郡涿縣人。

漢朝皇室疏宗。早年喪父,家孤貧,與母從販履織蓆為業,好交結豪俠。漢靈帝末年,黃巾起義軍起,他聚徒眾,從官府進行鎮壓有功,除安喜尉。

因與郡督郵衝突,棄官亡命。

後投靠中郎將公孫瓚,為別部司馬,數有戰功,領平原國相。徐州牧陶謙為曹操所攻,備率兵相救,陶謙死,劉備據其遺命,代為徐州牧。與盤踞壽春的袁術相拒,為另一軍閥呂布所乘,敗歸曹操。

操薦為豫州牧,進位左將軍。很為曹操看重。

2、謀士: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 東晉 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 、寶雞、漢中、 南陽 等地有武侯祠。

3、武將:關羽。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

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物件,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東吳:1、主公:孫堅。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江東割據豪強。孫策是親孫堅長子,孫堅娶錢塘吳姓女子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依次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堅長年征戰,將家眷留在壽春(今安微壽春縣)。

孫策十餘歲時,已廣交朋友,頗有名聲。

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周瑜慕孫策之名,專程到壽春拜訪。周、孫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志,英達夙成。因而壽春一見,便推誠相待,結為好友。

周瑜勸孫策移居舒縣,以便往來,孫策應允。於是,周瑜便讓出靠道邊的大宅院給孫策居住,且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孫堅戰死時,孫策十七歲,他將孫堅的靈柩運回,葬於曲阿縣(今江蘇丹陽縣)。事畢,孫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蘇揚州),結納豪俊之士,待養成羽翼,為父報仇。

2、謀士:張昭。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3、武將:周瑜。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微舒城)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將領、戰略家,在孫氏開基立業,創立鼎足三分格局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志向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於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

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13樓:張夢涵

曹魏:主公:曹魏前後共經歷五名掌權者,分別是武帝操,文帝丕,明帝叡與幼帝芳、髦(曹魏後期政權更迭較為動盪,與東漢末年類似。)

謀臣:《三國志》中將賈詡與二荀(荀彧,荀攸)合傳並列為第一類謀臣。

此外將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七人合傳並列為第二類謀臣。

此外,民間將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五人並稱為曹魏五謀臣。

大將:《三國志》中《魏書九》中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並列一傳為內姓武將。

《魏書十七》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合傳並列為外姓良將。

《魏書十八》將李典、李通、臧霸、文聘、呂虔、許褚、典韋、龐德、龐淯、閻溫合傳並列為其他大將。

《魏書二十六》將滿寵、田豫、牽招、郭淮合傳並列為鎮守邊關的名將。

蜀漢主公:蜀漢先後經歷兩名主公分別是先主備與後主禪。

謀士:《蜀書五》將諸葛亮單人獨傳列為第一謀士。

《蜀書七》將龐統法正合傳列為蜀漢第二類謀士。

武將:《蜀書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傳,後人並稱「五虎良將」。

《蜀書十三》將黃權、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張嶷合傳併為良將。

另有姜維、魏延二位名將分在別傳。

東吳主公:東吳早期掌權者分別為孫堅、孫策;主要掌權者為吳主權,後期復有三嗣主亮、休、皓。

謀士:《吳書七》將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合傳並列為東吳第一類謀士。

《吳書八》將張紘、嚴畯、程秉、闞澤、薛綜、唐固、裴玄合傳並列為東吳第二類謀士。

武將:江東自古多良將。

《吳書九》將周瑜、魯肅、呂蒙合傳並稱東吳第一類名將。

《吳書十》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合傳為東吳第二類良將。

此外《吳書十三》江陵侯陸遜陸伯言單人獨傳,作為名將獨享殊榮。

三國同盟是指什麼,「三國同盟」的「三國」指哪三個國家?

易書科技 公元1870年的普法戰爭以後。法國戰敗,德國崛起。德國為了保住在歐洲大陸已經取得的霸權地位,竭力拉攏 和奧匈帝國,三國成立了 三皇同盟 旨在孤立法國,防止它東山再起。但是,1877年,在爭奪巴爾幹的鬥爭中,與奧匈帝國矛盾尖銳。因此 三皇同盟 迅速瓦解。1879年10月,德 奧在維也納祕密締...

三國是哪三國,代表人物是誰,三國是哪三國三大陣營的代表人物是誰主要文臣武將有哪些?

蘑菇西餐 三國指的是魏,蜀,吳,魏國的皇帝有曹丕 曹操 司馬懿,蜀國的皇帝有劉備 關羽 張飛,吳國的皇帝有孫權 周瑜 呂蒙。國家簡介 曹魏三國時期的魏朝 220年 265年 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延康元年 220年 曹操死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 篡奪漢室政權,曹魏始建。蜀漢蜀國 2...

三國指的是國國國,三國是指 的 國 的 國 的 國

三國就是 魏國,蜀國,吳國 三國指的是 吳國 孫權領導 蜀國 劉備領導 魏國 曹操領魏 曹操統一北方 其子曹丕220年 廢漢獻帝 在洛陽稱帝 建立曹魏 蜀 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 漢 史稱 蜀漢 或 蜀 263年 被曹魏所滅 吳 孫權於222年稱王,幾年後稱帝,建都建業.280年,晉武帝所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