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行軍想過河,如何快速而準確地測出河寬 10

時間 2025-07-09 12:50:10

河寬12公尺樹高12公尺,樹上沒有葉子圍脖兒長6公尺,怎麼過河?

1樓:網友

這道題不嚴謹,是冬天無疑 但冬天雖冷 但卻不一定結冰。 比如我這個地方 冬天都戴著圍脖 但河水從未結冰。

2樓:孤

因為帶著圍脖,所以可以判斷當時天氣比較冷,天冷就會結冰,所以小偷是從河上走過去的。

四渡赤水的詳細過程

3樓:楓橋映月夜泊

一渡赤水源,集結紮西,待機殲敵bai。

二渡赤水,du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三渡zhi、四渡赤水,向南dao突破烏江天險,調動並擺脫敵人。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主席、周、朱等指揮下,**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指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4樓:三維地圖說歷史

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按遵義會議原定計劃,紅軍準備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這時,蔣介石調集**軍及各省駐軍對紅軍圍追堵截,總兵力達40萬人。

5樓:梧田大哥

四渡赤水歷史3個多月共進行大小戰鬥40餘次擊潰敵軍5個師,共殲敵萬繳槍數千枝減員1萬餘人,擺脫了敵4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過了金沙江後尚有萬。

6樓:我是乙個麻瓜啊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主席、***副主席、**等指揮下,**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於1934年10月,被迫撤出**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長征初期,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領導者實行逃跑主義,使**紅軍在「湘江之戰」後,從八萬多人減少到只。

遵義會議舊址。

有三萬多人。當時的紅軍實際指揮德國顧問李德又不顧敵人調集40多萬的圍堵,仍把希望寄託在與紅軍團的會合上,堅持按原計劃向湘西前進,使紅軍處於覆滅的險境。在此危急關頭,***主席力主擺脫敵人主力,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爭取主動。

這個主張得到了**軍委大多數同志的贊同。1935年1月7日,紅軍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召開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主席的領導地位,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紅軍突破烏江,進佔遵義城。蔣介石等人大為震驚,急調其嫡系部隊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廣西軍隊一部,共約150餘個團,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進逼包圍。為擺脫這種險境,***決定,率師北渡長江,前出川南,與活動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4方面軍會合,開創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據地。

四渡赤水之戰,是**紅軍在川黔滇邊地區進行的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敵人重兵集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

7樓:鎝炶崯澶曗櫏

遵義會議後,中革軍委向各軍團首長下達了《渡江作戰計劃》,擬定。

紅軍長征的資料

8樓:網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

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9樓:大嬸發生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

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徵。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乙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乙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10樓:甘才藝

**紅軍長征從1934。年十月至1935年十月曆史13個月零兩天從何時一課省份長區25000公里,中途共爬,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週年奇穴,13行全共2700裡,走過路罕至的茫茫草地草進行時共600裡度過24條河打過大小轉動300多次,紅200念長中軍長征從1935年11

11樓:龍騎大師

1934年10月**革命要根據地(瑞金)出發→ 衝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棄湘西改向貴州→ 強渡烏江奪取貴州北部重鎮遵義→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在***的正確領導下,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過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長征勝利結束。

12樓:仙女y醬

非常不錯。特別有幫助。手抄報有著落了呢,謝謝你呢哦。

13樓:宮芫

長征,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會合的戰略轉移。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

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6月,第。

二、六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同年10月,紅軍第。

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合,結束了長征。

其中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轉戰十乙個省,最遠行程約二萬五千裡。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強渡大渡河 和 飛奪盧定橋 是一件事嗎?

14樓:文史茶館

為什麼很多人分不清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它們實在太像了。

15樓:網友

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盧定橋不是一件事,他們都是紅軍長征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但不是同一件事。自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紅軍開始長征,其中經歷了強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搶渡烏江,飛奪盧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等。

16樓:想個暱稱累死人

強渡大渡河是當時解放軍的戰略,包含了很多其他沒有名氣的戰役。

飛奪瀘定橋是這個戰略中的乙個關鍵的戰役。

個人觀點。

17樓:網友

基本上是一回事。紅軍長征時,在大渡河安順場遇到了困難。前面有大渡河天險,後有蔣介石追兵。

情況非常危急。當時蔣介石認為紅軍已經是甕中之鱉,可以手到擒來。並狂妄地叫囂:

要讓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紅軍毅然決定前進。可是當時大渡河上的鐵索橋上的木板已經被對岸的敵人拆掉,而且對岸有相當猛烈的火力封鎖。

這個時候,紅軍派出十八勇士,乘坐小船,在紅軍火力掩護下,強渡大渡河,到對岸接應紅軍。十八勇士對到岸,破壞敵人的防線,紅軍乘勢發起總攻,攀鐵索橋,最終衝過敵人防線,擺脫了敵後,化險為夷。

歷史求救!!!!!

18樓:網友

紅軍長征原因。

1934年七八月間,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節節失利,國民黨軍隊開始向**蘇區的縱深推進。9月下旬,蔣介石在廬山秘密召開了軍事會議。會議在蔣介石的首席軍事顧問、德國人賽克特的策劃下,制訂了乙個「鐵桶計劃」的戰略方案。

計劃的要點是,確定以紅都瑞金為最終目標,各部隊每天向前推進5公里,每進5公里,後續部隊便拉上一道鐵絲網,構築一道以碉堡為主的工事火力網,計劃在1個月內,前鋒部隊逼近瑞金城下。屆時,將在瑞金的四周豎起30重鐵絲網,30層火力封鎖線。為防止紅軍突圍,計劃配備1000輛軍用卡車,快速運送作戰部隊攔截。

但令蔣介石、賽克特萬萬想不到的是,廬山軍事會議結束的當天晚上,一公斤重的「鐵桶計劃」的全部檔案,就落到了當時任贛北保安司令部參謀的共產黨員項與年等人的手上。他們很快拿定了主意:迅速設法將這些檔案送往蘇區瑞金,交給臨時**,以便作出及時應對。

當晚,項與年用特種藥水將「鐵桶計劃」連夜密寫到4本新買的學生字典上。第二天,項與年即從南昌出發抵吉安,再經泰和、興國,橫插於都,直趨瑞金。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在10月7日下午到達瑞金沙洲壩臨時**機關駐地,見到了***、博古、***、***等人,並把4本密寫字典交到***手上。

當時的**負責人在傳閱了項與年送來的「鐵桶計劃」之後,不由得暗自大驚,並深感**根據地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若不斷然採取措施,再有十天半月,就會完全被敵人圍困得難以脫身。10月10日,**釋出了戰略轉移的行動命令。10月16日,**主力紅軍8.6萬餘人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徵。

蔣介石精心打造的「鐵桶」,最終成了乙隻破桶。

19樓:撒落天際

是因為共產黨的錯誤領導方針,導致對國民黨的第四次圍剿失敗,當時共產黨內部沒有聽取***的意見,導致了失敗,所以紅軍被迫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