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三世佛」指的是誰?「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怎麼解釋

時間 2022-05-27 16:25:10

1樓:匿名使用者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物件,根據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起來的,因此三世佛有縱橫之分。橫三世佛指東方藥師王佛,主管東方琉璃光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普照菩薩和月光普照菩薩;**現在佛,釋迦牟尼,主管**娑婆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西方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縱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這四句話就是魯智深一生的判詞:

「林」指林沖,「山」指二龍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魯智深到東京後結識林沖,奪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會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見了宋江,同歸梁山泊。「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一句說得非常明白,魯智深將以在梁山泊歸於宋江為其終。

2樓:匿名使用者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還差兩句

聽潮而圓

聞信而寂

3樓:

這大哥真是淵博,i服了you

4樓:扶搖萬里

水滸中的「三世佛」指的是文殊菩薩,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爭鬥廝殺。赤松林、林沖、野豬林、萬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財富好運。桃花山、二龍山、烏龍嶺、琳琅山。

遇水而興:遇到水就興旺發達。水泊梁山。

遇州而遷:遇到州就有大的變動。青州歸水泊,華州被擒被救,杭州圓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終止完結。宋江,錢塘江。

5樓:匿名使用者

三世佛?有這個人嗎?

魯智深離開文殊院,智真長老送他四句四字真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什麼意思?

6樓:

水滸中的「三世佛」指的是文殊菩薩,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爭鬥廝殺。

赤松林、林沖、野豬林、萬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財富好運。

桃花山、二龍山、烏龍嶺、琳琅山。 遇水而興:遇到水就興旺發達。

水泊梁山。 遇州而遷:遇到州就有大的變動。

青州歸水泊,華州被擒被救,杭州圓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終止完結。

宋江,錢塘江。

水滸傳中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1、原文在《水滸傳》第四回中:

話說當日智真長老道:「智深,你此間決不可住了。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

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子,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

「灑家願聽偈子。」長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2、偈子的解釋:

說法不一,尤其首句及末句,首句中「林」有認為指「林沖」的,有認為指「野豬林」的;末句是「江」有認為指「宋江」,有認為指「錢塘江」的;中間兩句基本沒有疑義,「山」指「二龍山」,「水」指「水泊梁山」。

但一般的認識都認為如果是指人就應當均為指人,如果指地點就應該均指地點,基於這個原則,大部分人認可偈子中指的是地點:

「遇林而起」指「野豬林」,因為遇到林沖還在野豬林之前,但並談不到起,直到野豬林林沖遇險,魯智深才有奮起之意,並由此開始了傳奇的一生;

「遇山而富」指「二龍山」,二龍山成為了大頭領,而且遠近皆服,所謂「富」應該不僅僅是指錢財的富足,也應該是指有了肝膽相照的兄弟,有了共同的事業的富足;

「遇水而興」指水泊梁山,因為二龍山畢竟還是個小山頭,最多也就是劫富濟貧,直到上了梁山,才算是真正開始了征討天下,替天行道;

「遇江而止」指「錢塘江」,所謂「止」,應該是終於停止了殺人放火,按佛家的言語,頓悟而脫紅塵,用書中的話說「今日方知我是我」,聽潮信而圓寂,迴歸極樂。

3、偈子,又名偈頌,因為大多是詩的形式,又名偈詩。偈,梵文gāthā的音譯「偈陀」,也有譯「伽陀」、「伽他」的,簡稱「偈」,意為「頌」、「諷頌」。偈子是佛經體裁之一,主要有兩種:

一曰通偈,由梵文32個章節構成;二曰別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

僧人常用這種四句的韻文來闡發佛理。因不加藻飾,追求易曉效果,就形成一種特殊的白話文體。偈由於不刻意講究平仄、對仗、押韻,長期以來,卻因其意義蘊深遠而被廣為傳誦。

偈頌中,預言的也很多,題中這四句就是。

4、百回及百二十回版本水滸中偈子均為上面四句,而金聖嘆修改版中偈子第三句是「遇州而遷」。一般認為金聖嘆老先生修改的「州」指「青州」,三山聚義打青州,才有眾虎同心歸水泊。

5、水滸傳版本:

一百回本《水滸傳》:明容與堂本,是「文繁事簡」本,情節到徵遼,徵方臘。

一百二十回本:明萬曆末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又插入了徵田虎、王慶等情節,合成一百二十回本。(文字和繁本不同,或是吸收簡本而加以潤色,故而有專家稱之為「簡繁綜合」本) .

七十回本:明末清初金聖嘆(金人瑞)判定《水滸傳》 後50回系羅貫中「橫添狗尾」,故刪去了排座次以後的部分,盡行砍去,自稱得「貫華堂古本」無續作,又偽造施耐庵序於前。 添了個盧俊義的噩夢作為結尾,夢中一百單八人全部被殺。

又把原來的第一回改為楔子,作成70回本。

8樓: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這四句話就是魯智深一生的判詞:

「林」指林沖,「山」指二龍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魯智深到東京後結識林沖,奪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會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見了宋江,同歸梁山泊。「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一句說得非常明白,魯智深將以在梁山泊歸於宋江為其終。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爭鬥廝殺。赤松林、林沖、野豬林、萬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財富好運。桃花山、二龍山、烏龍嶺、琳琅山。

遇水而興:遇到水就興旺發達。水泊梁山。

遇州而遷:遇到州就有大的變動。青州歸水泊,華州被擒被救,杭州圓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終止完結。宋江,錢塘江。 )

9樓:花生鄉豆

遇到綠林而起義,遇到二龍山劫富濟貧,遇到水泊而興旺,遇到錢塘江而圓寂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說的是對魯智深一生的概括,大概意思是遇到綠林豪傑他的命運開始其變化,主要針對魯智深遇到打死鎮關西,五臺山出家,後來遇到林沖。後來魯智深和武松在二龍山落草為寇,當起了山大王因此而富。遇水而興則是指魯智深後來來到水泊梁山成為步軍頭領,梁山走向興盛。

遇江而止說的是魯智深在宋江征討方臘後遇到江水忽然頓悟,然後在江邊的一座寺廟中圓寂。

《水滸傳》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什麼意思?

11樓:

魯智深到東京後結識林沖,奪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會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見了宋江,同歸梁山泊。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這四句話就是魯智深一生的判詞:

「林」指林沖,「山」指二龍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魯智深到東京後結識林沖,奪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會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見了宋江,同歸梁山泊。「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一句說得非常明白,魯智深將以在梁山泊歸於宋江為其終。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爭鬥廝殺。赤松林、林沖、野豬林、萬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財富好運。桃花山、二龍山、烏龍嶺、琳琅山。

遇水而興:遇到水就興旺發達。水泊梁山。

遇州而遷:遇到州就有大的變動。青州歸水泊,華州被擒被救,杭州圓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終止完結。宋江,錢塘江。

與次句對應的還有 梁山歸順朝庭平定遼國後,魯智深重上五臺山謁見智真長老問詢前途,智真長老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之後,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錢塘江潮信大至,魯智深想起長老之言,問明「圓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圓寂而逝。

在《水滸傳》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開頭智真長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找師弟,走的時候送智深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並稱贈汝四句偈言,你可終身受用,可見智真長老還真不簡單啊。

智真長老,是**《水滸傳》的虛擬人物。在**中,五臺山文殊院長老,原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智真長老力排眾議,堅持剃度了魯達,並賜名「智深」。

12樓:廣新蘭答女

遇林而起是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遇山而富是與楊志在二龍山起義,遇水而興是在梁山泊,遇江而止是討伐方臘後在浙江聽到了錢江潮聲,看到了錢江潮,圓寂了.

水滸傳中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什麼意思?

13樓:sc瘦臉**

「遇林而起」,指魯智深為搭救林沖而走上了落草的道路;「遇山而富」,當指魯智深於二龍山落草一事;「遇水而興」,指的是梁山泊;「遇江而止」,江應指錢塘江,最終魯智深在浙江離世。

出自第五回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贈給魯智深第三個偈子:「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這首偈子與魯智深自作的偈頌立意相似,都是對魯智深一生的總結,不同之處是大惠禪師在偈中對魯智深作出了評價。

14樓:zyk琉璃美人

「林」指林沖,「山」指二龍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魯智深到東京後結識林沖,奪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會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見了宋江,同歸梁山泊。「遇水而興,遇江而止」一句說得非常明白,魯智深將以在梁山泊歸於宋江為其終。

這句話出自《水滸傳》的第五回:話說當日智真長老道:「智深,你此間決不可住了。

我有一個師弟,見在東京大相國寺住持,喚做智清禪師。我與你這封書去投他那裡,討個職事僧做。我夜來看了,贈汝四句偈言,你可終身受用,記取今日之言。

」智深跪下道:「灑家願聽偈言。」長老道: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聽了四句偈言,拜了長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書信,辭了長老並眾僧人,離了五臺山,徑到鐵匠間壁客店裡歇了,等候打了禪杖、戒刀,完備就行。寺內眾僧得魯智深去了,無一個不歡喜。長老教火工道人自來收拾打壞了的金剛、亭子。

過不得數日,趙員外自將若干錢物來五臺山,再塑起金剛,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話下。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15樓:匿名使用者

遇林而起是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遇山而富是與楊志在二龍山起義,遇水而興是在梁山泊,遇江而止是討伐方臘後在浙江聽到了錢江潮聲,看到了錢江潮,圓寂了.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出自哪部經

衡水游龍 原文沒有這樣的話。類似的有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出自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中的 菩薩明難品 或者譯作 菩薩問明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 菩薩問明品第十 雲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裡,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中的 一 是無差別的意思 法身無差別,心 智慧和力...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有兩種解釋一這是

你說受 自己 支配。但是佛無我,沒有 自己 這樣的意識,佛只有願,我理解佛即是願,同一的慈悲大願,所以諸佛無差別,之所以要有不同法身,是因為眾生靠的是眼識區分,為了度化眾生,所以才呈現不同的佛的名號和樣子,佛的相並不是佛本身,只是一個名號而已,名號是人的語言,語言詞彙之間當然必定有差別,沒有名號就等...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白芷帝君和東華帝君,誰的資歷更老

當年播出的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相信很多人到現在都沒有忘記裡面的情節吧,每一個人物都是具有特點的,而且這裡面有很多的上神,不僅職位就連輩分也都是不一樣的,完全摸不清誰的資歷更老,就拿白芷帝君和東華帝君來說吧,其實很多人都特別疑問,兩個人的資歷是誰更老,從劇中就可以明顯的看得到兩個人的輩分差距還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