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瞞天過海的故事

時間 2021-05-04 11:18:18

1樓:9點說史

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高麗,在遼東大破蓋蘇文,蓋蘇文從海路狼狽逃回朝鮮半島後,太宗準備渡海進攻高麗。可是來到海邊,太宗駐馬前望,只見海天相接,無邊無際的大海令太宗不由頭暈目眩,險些栽下馬來。

因此緣故,在大軍將要渡海的時候,太宗無論如何也不肯上船了。眾將苦苦相勸,全都無效。行軍總管張士貴回到大帳,一籌莫展之時,副將薛仁貴走進大帳,對張士貴說:

「大人是不是在為皇上不肯渡海而憂愁?」薛仁貴在張士貴耳邊耳語一番後,張士貴不住點頭,連稱「妙計」。

幾天後,太宗被眾人引入一所豪華的大廳,太宗與眾將盡情暢飲,直到醉臥席前。第二天,太宗醒來,酒意未退,他看著屋子,才發現屋子修飾得美輪美奐,連窗戶上掛的都是錦繡綢緞。

直到第三天太宗徹底從醉酒中清醒過來。他走出屋子一看,頓時目瞪口呆,原來,自己此刻正站在一艘樓船上,船下,是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水。就這樣,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巧妙地引渡過了大海。

擴充套件資料

「瞞天過海」之謀略決不可以與「欺上瞞下」、「掩耳盜鈴」或者諸如夜中行竊、拖人衣裘、僻處謀命之類等同,也決不是謀略之士所應當做的事情。

雖然,這兩種在某種程度上都含有欺騙性在內,但其動機、性質、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為一談。

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制勝。

2樓:匿名使用者

瞞天過海之【典 故】

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

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

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熲悄悄向他獻了一條妙計。

隋文帝依著高熲的計策,一聲令下,幾路大軍浩浩蕩蕩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長江上游與中下游軍的聯絡,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

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健康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紮下來。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

江南陳朝將領見這陣勢,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抖擻精神,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

誰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舊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輕易進攻,上上下下都鬆了口氣。

可是不久,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紮寨。**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弄得**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燬**更是人心惶惶,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隋軍突然發起總攻。浩浩長江之上,萬船齊發,金鼓震天,****還有還擊之力?連陳後主也乖乖地當了俘虜。

隋文帝笑逐顏開,重獎有功將士。他誇讚高熲道:「好一個瞞天過海之計!若不是如此麻痺敵軍,我們怎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取勝?姜,到底還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其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列舉.在商戰中,巧用此計獲勝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為其味精銷路不暢而苦惱.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味精瓶蓋上用來倒味精的孔,有直徑1毫米,加大到1.5毫米.使用者不知道,用時一倒就多了.消費多了,銷量自然也大了.這個商人用的是什麼計謀?就是瞞天過海的計謀.他利用人們經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進了消費.

當然,用這種辦法**是不符合經商道德的.但是作為一種計謀,我們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時要提高警惕.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張守圭為幽州節度使,平定契丹之亂。契丹大將可突幹幾次攻幽州,未能攻下。

可突幹想探聽唐軍虛實,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願意重新歸順朝廷,永不進犯。張守圭知道契丹勢力正旺,主動求和,必定有詐。他將計就計,客氣地接待了來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幹營中宣撫,並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底細。王悔在契丹營中受到熱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細觀察契丹眾將的一舉一動。他發現,契丹全將在對朝廷的態度上並不一致。

他又從一個小兵口中探聽到分掌兵權的李過折一向與可突幹有矛盾,兩人貌合神離.互不服氣。王悔特意去拜訪李過折,裝作不瞭解他和可突幹之間的矛盾,當著李過折的面,假意大肆誇獎可突乾的才幹。李過折聽罷,怒火中燒,說可突幹主張反唐,使契丹陷於戰亂,人民十分怨恨。

並告訴王悔,契丹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幹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機勸說李過折,唐軍勢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敗。他如脫離可突汗,建功立業,朝廷保證一定會重用他。

李過折果然心動,表示願意歸順朝廷。王悔任務完成,立即辭別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過折率領本部人馬,突襲可突乾的中軍大帳。

可突幹毫無防備,被李過折斬於營中,這一下,契丹營大亂。忠於可突乾的大將涅禮召集人馬,與李過折激戰,殺了李過折。張守圭探得訊息,立即親率人馬趕來接應李過折的部從。

唐軍火速衝入契丹軍營,契丹軍內正在火併,混亂不堪。張守圭乘勢發動猛攻,生擒涅禮,大破契丹軍。從此,契丹叛亂被平息。

3樓:寂寞火箭

「瞞天過海」這成語的意思是「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我覺得最標準的故事,還是《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中的記載: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率領三十萬大軍去平定東遼。一天,大軍來到海邊,只見海濤洶湧、霧氣燎繞,到處是一望無際,從沒見過如此陣勢的唐太宗,一下就慌了陣腳,再也不願過海。他任憑謀士們的巧言令色,就是不過海。

就在大家無計可施時,壯士薛仁貴忽出妙計:瞞著唐太宗一人,在海邊建造一座大型的海上建築,裡面設施齊備,有市場、有宮殿、有各種娛樂活動,再讓軍士們扮作老百姓的模樣,在裡面自由活動,整個建築,就象一座小型的城鎮。待這座建築建成,薛仁貴再讓謀士設法把唐太宗忽悠上「船」,唐太宗在裡面,一直認為置身於市井,不覺悠然自得。

由此,轉眼已過了茫茫大海。當唐太宗出船上岸後,才發覺已渡過了大海。此計之「天」,即指唐太宗的隱語,它表明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計謀。

樓主,這個故事既可以揭示」瞞天過海」這一成語的「本來面貌」,且十分形象,您不覺得唐朝大將設巧計過海,瞞住了唐太宗這個「天」嗎?

4樓:鄒同柯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白話文】如果以為已經防範得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痺大意,鬆懈輕敵;經常見到的事物,看慣了,便不會產生懷疑。豈不知,陰謀詭計往往隱藏在明擺著的事物中,並不與公開的形式相矛盾。有時候,所謂「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著不可告人的機密。

瞞天過海可以這樣來解釋:當防備十分周密的時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時看慣的.往往就不再懷疑了.把祕密詭計隱藏在公開的行動中.而不是和公開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開的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事物裡.

瞞天過海是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在戰爭中,它是一個利用人們存在常見不疑的心理狀態,進行戰役偽裝.隱蔽軍隊集結和發起進攻企圖,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計謀.出其制勝 .

【方 法】

將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隱藏起來,迷惑對方,最終來實現自己的目地。

【按 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祕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如:

開皇九年,大舉伐陳。先是弼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陽,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代。

其眾復散,後以為常,不復裝置,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拔之。

【典 故】

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他整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奸臣乘機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陳朝危在旦夕。

當時,隋文帝統一了北方,國力強盛,鬥志正旺。他分析局勢,深知陳朝國力空虛,已不堪一擊,便派兵南下,想一舉攻滅陳朝。

可是,隔著一條滔滔長江,如何進攻才能萬無一失?老臣高熲悄悄向他獻了一條妙計。

隋文帝依著高熲的計策,一聲令下,幾路大軍浩浩蕩蕩一齊進攻,首先切斷了長江上游與中下游軍的聯絡,使他們不能相互照應。

與此同時,隋朝大將賀若弼率大隊人馬向陳朝國都健康進軍。兵馬來到長江北岸駐紮下來。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

江南陳朝將領見這陣勢,以為隋軍即將渡江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人馬,抖擻精神,準備與隋軍決一死戰。

誰知劍拔弩張地等了幾天,隋軍不但沒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舊小船。陳朝將士以為隋軍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輕易進攻,上上下下都鬆了口氣。

可是不久,隋軍又集結江北,安營紮寨。**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弄得**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燬**更是人心惶惶,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隋軍突然發起總攻。浩浩長江之上,萬船齊發,金鼓震天,****還有還擊之力?連陳後主也乖乖地當了俘虜。

隋文帝笑逐顏開,重獎有功將士。他誇讚高熲道:「好一個瞞天過海之計!若不是如此麻痺敵軍,我們怎會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取勝?姜,到底還是老的辣嘛!」

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施展瞞天過海之計,出其不意取勝的戰例不勝列舉.在商戰中,巧用此計獲勝者,也不乏其人.

日本一味精商,為其味精銷路不暢而苦惱.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味精瓶蓋上用來倒味精的孔,有直徑1毫米,加大到1.5毫米.使用者不知道,用時一倒就多了.消費多了,銷量自然也大了.這個商人用的是什麼計謀?就是瞞天過海的計謀.他利用人們經常使用此味精,常用不疑的心理,促進了消費.

當然,用這種辦法**是不符合經商道德的.但是作為一種計謀,我們需要了解,而且和外商打交道時要提高警惕.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張守圭為幽州節度使,平定契丹之亂。契丹大將可突幹幾次攻幽州,未能攻下。

可突幹想探聽唐軍虛實,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願意重新歸順朝廷,永不進犯。張守圭知道契丹勢力正旺,主動求和,必定有詐。他將計就計,客氣地接待了來使。

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幹營中宣撫,並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底細。王悔在契丹營中受到熱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細觀察契丹眾將的一舉一動。他發現,契丹全將在對朝廷的態度上並不一致。

他又從一個小兵口中探聽到分掌兵權的李過折一向與可突幹有矛盾,兩人貌合神離.互不服氣。王悔特意去拜訪李過折,裝作不瞭解他和可突幹之間的矛盾,當著李過折的面,假意大肆誇獎可突乾的才幹。李過折聽罷,怒火中燒,說可突幹主張反唐,使契丹陷於戰亂,人民十分怨恨。

並告訴王悔,契丹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幹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機勸說李過折,唐軍勢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敗。他如脫離可突汗,建功立業,朝廷保證一定會重用他。

李過折果然心動,表示願意歸順朝廷。王悔任務完成,立即辭別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過折率領本部人馬,突襲可突乾的中軍大帳。

可突幹毫無防備,被李過折斬於營中,這一下,契丹營大亂。忠於可突乾的大將涅禮召集人馬,與李過折激戰,殺了李過折。張守圭探得訊息,立即親率人馬趕來接應李過折的部從。

唐軍火速衝入契丹軍營,契丹軍內正在火併,混亂不堪。張守圭乘勢發動猛攻,生擒涅禮,大破契丹軍。從此,契丹叛亂被平息。

【 計名探源】瞞天過海計,最先見於《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率領三十萬大軍去平定東遼。一天,大軍來到海邊,只見海濤洶湧、霧氣燎繞,到處是一望無際,從沒見過如此陣勢的唐太宗,一下就慌了陣腳,再也不願過海。

他任憑謀士們的巧言令色,就是不過海。就在大家無計可施時,壯士薛仁貴忽出妙計:瞞著唐太宗一人,在海邊建造一座大型的海上建築,裡面設施齊備,有市場、有宮殿、有各種娛樂活動,再讓軍士們扮作老百姓的模樣,在裡面自由活動,整個建築,就象一座小型的城鎮。

待這座建築建成,薛仁貴再讓謀士設法把唐太宗忽悠上「船」,唐太宗在裡面,一直認為置身於市井,不覺悠然自得。由此,轉眼已過了茫茫大海。當唐太宗出船上岸後,才發覺已渡過了大海。

此計之「天」,即指唐太宗的隱語,它表明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計謀。

【用計案例】春秋時,晉公子重耳(即晉文公)逃難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格外禮遇,他把齊姜許配給重耳,讓重耳享受大夫待遇。重耳在齊國六年,享盡榮華富貴,悠然自得,根本忘記了復國為君的理想。其時,齊桓公含恨去世,眾公子爭權奪位,使得齊國陷入一場內亂中。

跟隨重耳身邊的大臣狐堰、趙衰等,眼看齊國自身不保,沒有能力幫助重耳復國,不由心急如焚。一天早晨,大家相約來到郊外的桑樹下,商討把重耳騙出城外,迫使他出走別國。不料,他們的談話被正在桑樹裡摘桑葉的齊姜的女僕們聽見,她們回來把這件事告訴給齊姜。

其實,齊姜也十分贊成重耳出走,她擔心此事洩露,就把僕女們全殺了。後來,狐堰們的計謀不成,齊姜給他們獻計:晚上,她用酒把重耳灌醉,再讓大臣們趁機把他抬到車裡,離開齊國。

果然,重耳不知情由,被齊姜酒醉,又被稀裡糊塗地抬進車中,遠離齊國而去。當重耳酒醒時,才發覺上當,雖然氣憤十分,卻也無奈,只得步入周遊列國的境地。齊姜以酒巧妙地瞞過了固執、心安的重耳,使他終於邁向了復國、復仇的為君之路,是又一例成功的「瞞天過海」。

三十六計指的是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依序為 金蟬脫殼 拋磚引玉 借刀殺人 以逸待勞 擒賊擒王 趁火打劫 關門捉賊 渾水摸魚 打草驚蛇 瞞天過海 反間計 笑裡藏刀 順手牽羊 調虎離山 李代桃僵 指桑罵槐 隔岸觀火 樹上開花 暗渡陳倉 走為上 假痴不癲 欲擒故縱 釜底抽薪 空城計 苦肉計 遠交近攻 反客為主 上屋抽梯 偷樑換柱 無...

三十六計都是什麼,三十六計都有哪些

第一套。勝戰計。第一計。瞞天過海。第二計。圍魏救趙。第三計。借刀殺人。第四計。以逸待勞。第五計。趁火打劫。第六計。聲東擊西。第二套。敵戰計。第七計。無中生有。第八計。暗渡陳倉。第九計。隔岸觀火。第十計。笑裡藏刀。第十一計。李代桃僵。第十二計。順手牽羊。第三套。攻戰計。第十三計。打草驚蛇。第十四計。借...

三十六計是那三十六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