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解釋一下”相地而衰徵”,名詞解釋 相地而衰徵 初稅畝 均田制

時間 2021-09-24 21:29:07

1樓:賀顯華老師

這裡的公田就是井田,除此之外的田,都稱為私田。

一、《國語•齊語》記載:“相地而衰徵,**不移”,韋昭注:“相,視也。

衰,差也。視土地之美惡及所出,以差徵賦之輕重也”,即分別土地質量的好壞,按畝徵稅。《管子•大匡》:

“案田而稅,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飢不稅。

”尹知章注“案田而稅”說:“案知其壤?而稅之。

”這與韋昭所說的“視土地之美惡及所出,以差徵賦之輕重也”的原則是相同的,只是《大匡》的記載規定了徵稅的具體辦法。“相地而衰徵”,一方面是廢除了西周以來的貢納制,一方面是承認了土地私有權,總之是破壞了奴隸制的“井田制”。

在中國奴隸制下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是國有亦即王有,那時沒有個體土地私有者。大約從西周末開始有了私人開荒的私田,春秋以來隨著鐵器用於耕作,私人開墾的土地日益增多。原來這是不合法的,對私田實行徵稅,也就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郭老說:“魯國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九四年)才‘初稅畝’,是在東遷後一七六年。‘初稅畝’的意思是表明魯國正式宣佈廢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認公田和私田的私有權,而一律取稅。

這就是地主階級的正式成立。經過這一合法承認,土地私有權是被確定了,但私田卻不能免稅了……”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3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33頁)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徵”較魯國“初稅畝”大約早八十多年,而兩者的性質是一樣的(《左傳》是魯國的國史,它說魯宣公十五年“初稅畝”,是說魯國於這一年開始稅畝)。

二、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著眼於農業稅制,調整分配關係,即實行“相地而衰徵”的新的土地租稅制度。這是農業生產關係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比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初稅畝”要早70多年。

管仲的經濟改革為什麼首先從“相地而衰徵”開始呢?這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就主觀而言,管仲認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從農業入手。

因為農業在整個古代世界是一個決定性的經濟部門。管仲諳熟強國富民之道,自然要重視農業的改革。就客觀方面來說,管仲為相之前,齊國農業生產嚴重凋敝,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是國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土地由國家分配,不準買賣,個人沒有處置權。村社農民集體為國家繳納勞役稅,勞動積極性受到壓抑。

根據《孟子·滕文公上》的記載,當時的情景是:“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到了春秋時代,隨著鐵器、牛耕的普遍使用,這種勞役稅制度,受到了生產力發展的強烈衝擊。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勞動形式,而且有繼續發展的強勁勢頭。由於徭役田和份地分開經營,公私有別,勞動者對公私田的勞動態度也就不一樣:在私田上精耕細作,用心經營;在公田上則漫不經心,消極怠工,應付了事。

“相地而衰徵”是什麼意思?

2樓:竇雁釗楓

相地而衰徵

春秋時齊國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徵”,按韋昭的註釋:相,視也;衰,差等也;徵,徵取也。意思就是說,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

春秋戰國時期,實行井田制。所謂井田制就是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宗親、貴族、以及有功之臣,讓他們去耕種。但他們擁有的只是使用權,沒有經營權,要向君主繳納賦役。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們具備了開墾肥沃荒地的可能。這些荒地不是君主分封的,因此種這些地的時候不需要繳納賦役。大家都爭著去種荒地。

這樣君主就收不到賦役了,只好以承認土地私有,並讓擁有土地的所有者交稅。

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向私有轉化,為了適應轉變,各國開始變法。齊國的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著眼於農業稅制,調整分配關係,即實行“相地而衰徵”的新的土地租稅制度。這是農業生產關係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它比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初稅畝”要早70多年。

管仲的經濟改革為什麼首先從“相地而衰徵”開始呢?這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就主觀而言,管仲認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從農業入手。

因為農業在整個古代世界是一個決定性的經濟部門。管仲諳熟強國富民之道,自然要重視農業的改革。就客觀方面來說,管仲為相之前,齊國農業生產嚴重凋敝,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參考

相地而衰徵是什麼意思?

3樓:夜瞑月

相地而衰徵

春秋時齊國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徵”,按韋昭的註釋:相,視也;衰,差等也;徵,徵取也。意思就是說,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

春秋戰國時期,實行井田制。所謂井田制就是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宗親、貴族、以及有功之臣,讓他們去耕種。但他們擁有的只是使用權,沒有經營權,要向君主繳納賦役。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們具備了開墾肥沃荒地的可能。這些荒地不是君主分封的,因此種這些地的時候不需要繳納賦役。大家都爭著去種荒地。

這樣君主就收不到賦役了,只好以承認土地私有,並讓擁有土地的所有者交稅。 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向私有轉化,為了適應轉變,各國開始變法。齊國的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著眼於農業稅制,調整分配關係,即實行“相地而衰徵”的新的土地租稅制度。

這是農業生產關係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比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初稅畝”要早70多年。 管仲的經濟改革為什麼首先從“相地而衰徵”開始呢?

這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就主觀而言,管仲認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從農業入手。因為農業在整個古代世界是一個決定性的經濟部門。

管仲諳熟強國富民之道,自然要重視農業的改革。就客觀方面來說,管仲為相之前,齊國農業生產嚴重凋敝,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參考

4樓:不準不登陸

相地而衰徵。。。。讀xiang四聲 di er cui一聲 zheng

就是說種好的地就多繳稅,種相對貧瘠的地就少繳稅。。。

這樣就會有人去開荒了。。。而且對種地的人也比較公平哎~~~其實歷史書上有的

名詞解釋 相地而衰徵 初稅畝 均田制

相地而衰徵的概述

5樓:我恨褲兜窟喴諥

“相地而衰徵bai”語出du《國語· 齊語》。是春秋時代管zhi仲為齊dao桓公所設計的富國回強兵、稱霸天答下的方案之一。

其文雲:“桓公曰:“伍鄙若何?

”管子對曰:“相地而衰徵, **不移;政不屢舊, **不偷;山澤各致其時,**不苟;陸、阜、陵、攫, 井田疇均, **不憾;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略,則牛羊遂。”按韋昭的註釋:

相,視也;衰,等差也;徵,徵取也。意思就是說,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

“ 衰徵” 又作“ 衰政” , 見於《荀子· 王制》:“相地而衰政。”楊驚注曰:“政或讀為徵。”古政、徵通, 楊注是對的。《管子· 小匡》又作“相地而衰其政。”

“相地而衰徵”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均地分力”,二是“與之分貨”。按勞動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即“均地分力”;在“均地分力”基礎上實行按產量分成的實物地租制,即“與之分貨”。

總之,每畝土地的租額,按土地的好壞和產量的高低,而有輕重的差別,就是“相地而衰徵”的含義。

相地而衰徵中的衰是什麼意思

6樓:綠石頭

“相地而衰徵”,按韋昭的註釋:相,視也;衰,差等也;徵,徵取也。意思就是說,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

7樓:

衰,念cui,通崔,徵收的意思

誰能詳細地解釋一下黃道

是不是你的不是 你說的定義比較抽象。也就是說在地球上看天空,每天在同一地點同時看太陽,太陽的位置會發生變化。如果把每天的連起來,會發現太陽劃過一個大圓,即黃道。黃道是指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動的軌跡 把地球看作中心 為了方便理解,黃道就是地球公轉面與天球的相交的大圓。 地球是圍繞太陽運轉的,但運動是相對...

誰能幫我解釋一下直銷這個名詞

很多非民用品都是直銷,從我的倉庫搬到你的倉庫,中間免交商品稅。現在一些民用品,也只是打著這個晃子 罷了。 1 沒有中間商 也就是沒有批發商 經銷商 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直接賣給終端 消費者 2 廠家收集消費者的消費反應,如使用產品之後的感受,效果等等,收集消費者的個人資訊以便更好的互動溝通,為以後的交...

誰能簡單解釋一下相對論,通俗易懂點

山水看教育 用通俗的語言解釋相對論究竟講了什麼內容 廣義的相對論是指相對概念的論述,最常見的相對概念是大 小 多 少,相對於1,10是多的,相對於100,10是少的。通常所說的相對論,特指愛因斯坦相對論。愛因斯坦相對論本是用來解釋運動速度接近測量速度時會發生什麼現象的。因速度是相對的,因此各種測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