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產品是否應該停產?為什麼,企業一旦出現虧損,是否意味著應當停產的問題 為什麼?(管理經濟學)

時間 2022-11-06 20:25:11

1樓:休閒娛樂

政策性的虧損產品,當然就不應停產;如果是營利性的產品,按照傳統的財務會計觀點: 既然是虧損產品(無論是實虧產品還是虛虧損產品),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停止生產。

但是,依照現代管理會計的觀點,實虧產品不應繼續生產,因為這種產品的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為負數,生產越多,虧損就越多;而虛虧損產品之所以虧本,是因為提供的貢獻邊際還不足以彌補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產,由於固定成本不變,虧損不僅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因此應當進行實證分析後,再做出決策。

在我國大a**場,監管當局出於保護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對擬上市公司有相對嚴格的盈利要求,能夠在a股上市的企業基本處於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並能夠產生穩定的現金流與淨利潤。而國內pe投資者們對pre-ipo企業的投資,更加關心的是公司上市後的投資回報溢價,他們會更關心企業的市盈率倍數。

市盈率倍數是一個非常直觀的可比指標!在我國大a**場,投資者們可以很輕鬆的找到對標行業的平均市盈率,通過比較就能大致判斷專案是否高估。還可以與公司直接就該倍數進行討價還價,進而再進行投資決策或與公司股東進行對賭。

2樓:留珠邵樺

您好!決定企業生產的某一產品是否應該停產。只要虧損產品存在邊際利潤(即它的銷售收入大於其變動成本),就應應該繼續生產。

祝好運常伴!

企業一旦出現虧損,是否意味著應當停產的問題?為什麼?(管理經濟學)

3樓:風釋去

這個不是一虧損就停產的,具體可以參看下微觀經濟學/會計學給出的解釋。

虧損產品是指銷售收入不能補償生產成本的產品。虧損產品按其虧損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虧產品,即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亦為負數。

另一種是虛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高於變動成本,能提供貢獻邊際。

虧損產品是否應當停產呢?如果是政策性的虧損產品,當然就不應停產;如果是營利性的產品,按照傳統的財務會計觀點: 既然是虧損產品(無論是實虧產品還是虛虧損產品),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停止生產。

但是,依照現代管理會計的觀點,實虧產品不應繼續生產,因為這種產品的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為負數,生產越多,虧損就越多;而虛虧損產品之所以虧本,是因為提供的貢獻邊際還不足以彌補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產,由於固定成本不變,虧損不僅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因此應當進行實證分析後,再做出決策。

例如:某企業2023年3月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其有關資料如損益表1。

可以看出丙產品虧損50000元,屬於虛虧產品(貢獻毛益為正數)。如該企業計劃當年要使月稅前利潤達到300000元,有人提出停產丙產品即可實現當年目標利潤,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一、差量分析法

差量分析法就是通過對兩個備選方案預期的差量收入與差量成本的比較,來確定方案的優劣的決策方法。當差量收入大於差量成本時,前一個方案優於後一方案;反之,後一個方案優於前一個方案;當差量收入等於差量成本時,兩方案在經濟上是等效的。

方案一:不停產丙產品。

方案二:停產丙產品。

差量分析如下:

不停產丙產品的銷售收入為4000000元;

停產丙產品的銷售收入為2200000元(即甲產品的銷售收入1000000+乙產品的銷售收入1200000)。

不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甲、乙、丙三種產品的變動成本之和+甲、乙、丙三種產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1400000)+(250000+300000+450000)=3750000

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甲、乙產品的變動成本+甲、乙、丙三種產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250000+300000+450000)=2350000

差量成本=不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3750000—2350000=1400000

差量收入—差量成本=1800000—1400000=400000>0

即:差量收入大於差量成本。

因此,應該以不停產丙產品的方案為決策方案,可以多為企業創造利潤400000元,若停產丙產品,會使企業減少利潤400000元,造成企業月全面虧損150000元。從損益表2可以分析看出。

是什麼原因造成企業全面虧損呢?是由於停產了丙產品,因為即使停止丙產品的生產,也並不能減少企業的固定成本,企業的1000000元固定成本照樣發生,它是企業的約束性固定成本,屬於不可避免成本,而且原來由丙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450000元也轉嫁到甲、乙產品上,使得甲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由原來的250000增加到454545元,乙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由原來的300000增加到545455元,從而造成甲、乙產品分別虧損54545和95455元。造成整個企業虧損150000元。

如果停止丙產品的生產,就會失去丙產品提供的400000元的貢獻邊際(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因而使企業的利潤減少400000元,因此,按照管理會計的觀點:只要虧損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零且有銷路,就不應輕易停止生產,否則不但不能減少虧損,反而還會失去這種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從而使企業利潤減少,甚至造成整個企業的全面虧損。(如果虧損產品的貢獻邊際小於或等於零,那麼就應該堅決停止生產)。

如果不停止生產丙產品,雖然不能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但企業還是能實現利潤250000元(見損益表1)。故不應停產。

那麼,又怎樣才能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呢?

二、保本銷售量分析法

如果丙產品的銷路不受限制,且有足夠的生產能力,那麼只要增產丙產品,使其達到保本銷售量,企業即可實現目標利潤。

保本銷售量是指企業在一定條件下處於不盈不虧時的銷售量。是固定成本與貢獻邊際的比率。

丙產品的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450000/90-70=225000件

只要丙產品的產銷量達到22500件時,就可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可以通過損益表3予以證明。

如果丙產品盈利能力小而需要停產,空出的生產能力可用來生產其他產品,該方案是否可行呢?

三、機會成本分析法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有限的資源不能同時用在多個方面,在決策時,只有把已失去的「機會」所能產生的收益(即機會成本)考慮進去,才能對所選方案進行全面評價,作出正確的決策。

例如:如果上例中丙產品停產,將閒置生產能力轉為丁產品。按生產能力看,可以年生產丁產品300000件,單價10元,單位變動成本7元。

如果轉產丁產品,每年需要發生專屬固定成本150000元。根據市場**,生產丁產品銷路不成問題。

生產丁產品每年可獲利的情況分析:

上面的機會成本是指選擇生產丁產品、而放棄丙產品的生產,所喪失的丙產品的貢獻邊際400000元。在決策分析時必須考慮進去。

可以看出,轉產丁產品,停止生產丙產品是可行的,它比生產丙產品每年可多創造350000元的利潤。轉產丁產品後,甲乙產品有關因素不變,企業的淨收益如損益表4。

因此丙產品停止生產,空出的生產能力可用來生產丁產品,只要該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丙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則停產後轉產是可行的,從損益表4可以看出,轉產丁產品可使整個企業的稅前利潤達到600000元;否則,停產不可行。

(此答案系**,寫的很詳細,向原作者致敬!會計學解釋的很清楚,但有些不足就是對微觀經濟學的解釋不足,具體可以看高老先生的微觀經濟學,那裡有詳細的圖釋)

4樓:謬衣肇慧英

搜一下:企業一旦出現虧損,是否意味著應當停產的問題?為什麼?(管理經濟學)

企業虧損是否停產的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虧損產品是指銷售收入不能補償生產成本的產品。虧損產品按其虧損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虧產品,即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亦為負數。

另一種是虛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高於變動成本,能提供貢獻邊際。

虧損產品是否應當停產呢?如果是政策性的虧損產品,當然就不應停產;如果是營利性的產品,按照傳統的財務會計觀點: 既然是虧損產品(無論是實虧產品還是虛虧損產品),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停止生產。

但是,依照現代管理會計的觀點,實虧產品不應繼續生產,因為這種產品的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貢獻邊際為負數,生產越多,虧損就越多;而虛虧損產品之所以虧本,是因為提供的貢獻邊際還不足以彌補全部固定成本,如果停止生產,由於固定成本不變,虧損不僅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因此應當進行實證分析後,再做出決策。

例如:某企業2023年3月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其有關資料如損益表1。

可以看出丙產品虧損50000元,屬於虛虧產品(貢獻毛益為正數)。如該企業計劃當年要使月稅前利潤達到300000元,有人提出停產丙產品即可實現當年目標利潤,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一、差量分析法

差量分析法就是通過對兩個備選方案預期的差量收入與差量成本的比較,來確定方案的優劣的決策方法。當差量收入大於差量成本時,前一個方案優於後一方案;反之,後一個方案優於前一個方案;當差量收入等於差量成本時,兩方案在經濟上是等效的。

方案一:不停產丙產品。

方案二:停產丙產品。

差量分析如下:

不停產丙產品的銷售收入為4000000元;

停產丙產品的銷售收入為2200000元(即甲產品的銷售收入1000000+乙產品的銷售收入1200000)。

不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甲、乙、丙三種產品的變動成本之和+甲、乙、丙三種產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1400000)+(250000+300000+450000)=3750000

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甲、乙產品的變動成本+甲、乙、丙三種產品固定成本之和=(600000+750000)+(250000+300000+450000)=2350000

差量成本=不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停產丙產品的總成本=3750000—2350000=1400000

差量收入—差量成本=1800000—1400000=400000>0

即:差量收入大於差量成本。

因此,應該以不停產丙產品的方案為決策方案,可以多為企業創造利潤400000元,若停產丙產品,會使企業減少利潤400000元,造成企業月全面虧損150000元。從損益表2可以分析看出。

是什麼原因造成企業全面虧損呢?是由於停產了丙產品,因為即使停止丙產品的生產,也並不能減少企業的固定成本,企業的1000000元固定成本照樣發生,它是企業的約束性固定成本,屬於不可避免成本,而且原來由丙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450000元也轉嫁到甲、乙產品上,使得甲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由原來的250000增加到454545元,乙產品負擔的固定成本由原來的300000增加到545455元,從而造成甲、乙產品分別虧損54545和95455元。造成整個企業虧損150000元。

如果停止丙產品的生產,就會失去丙產品提供的400000元的貢獻邊際(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因而使企業的利潤減少400000元,因此,按照管理會計的觀點:只要虧損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零且有銷路,就不應輕易停止生產,否則不但不能減少虧損,反而還會失去這種產品所提供的貢獻邊際,從而使企業利潤減少,甚至造成整個企業的全面虧損。(如果虧損產品的貢獻邊際小於或等於零,那麼就應該堅決停止生產)。

如果不停止生產丙產品,雖然不能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但企業還是能實現利潤250000元(見損益表1)。故不應停產。

那麼,又怎樣才能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呢?

二、保本銷售量分析法

如果丙產品的銷路不受限制,且有足夠的生產能力,那麼只要增產丙產品,使其達到保本銷售量,企業即可實現目標利潤。

保本銷售量是指企業在一定條件下處於不盈不虧時的銷售量。是固定成本與貢獻邊際的比率。

丙產品的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450000/90-70=225000件

只要丙產品的產銷量達到22500件時,就可實現目標利潤300000元。可以通過損益表3予以證明。

如果丙產品盈利能力小而需要停產,空出的生產能力可用來生產其他產品,該方案是否可行呢?

三、機會成本分析法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有限的資源不能同時用在多個方面,在決策時,只有把已失去的「機會」所能產生的收益(即機會成本)考慮進去,才能對所選方案進行全面評價,作出正確的決策。

例如:如果上例中丙產品停產,將閒置生產能力轉為丁產品。按生產能力看,可以年生產丁產品300000件,單價10元,單位變動成本7元。

如果轉產丁產品,每年需要發生專屬固定成本150000元。根據市場**,生產丁產品銷路不成問題。

生產丁產品每年可獲利的情況分析:

上面的機會成本是指選擇生產丁產品、而放棄丙產品的生產,所喪失的丙產品的貢獻邊際400000元。在決策分析時必須考慮進去。

可以看出,轉產丁產品,停止生產丙產品是可行的,它比生產丙產品每年可多創造350000元的利潤。轉產丁產品後,甲乙產品有關因素不變,企業的淨收益如損益表4。

因此丙產品停止生產,空出的生產能力可用來生產丁產品,只要該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大於丙產品提供的貢獻邊際,則停產後轉產是可行的,從損益表4可以看出,轉產丁產品可使整個企業的稅前利潤達到600000元;否則,停產不可行。

作者單位 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王 黎

為什麼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虧損?

因為國際局勢不穩,導致。因為國際局勢不穩,導致,各項投資都收益不好。但如果把時間週期拉長,在整個投資週期結束的時候,中低風險理財的虧損可能性是很低的。這種理財的方式都是不確定的,如果要是對方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如果他們掙錢的話都可以賺一些,但是要是賠錢的話,只能自己承受風險。出現虧損的原因具體如下...

說好是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還會虧損

柒布小果 理財產品的風險高低往往是相對的,同時也是銷售人員為了打消客戶的疑慮而採用的話術,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讓客戶投入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至於風險在沒有發生之前就只能用概率來理解,這也比較生動的詮釋了 買的沒有賣的精 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所以說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的推銷方式,但完成理財產品的交易以後,要麼就...

是否應該交稅,為什麼要交稅?

個人所得稅是按月計算繳納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工資薪金合計 工資薪金,獎金 年終加薪 勞動分紅 津貼 補貼都被確定為工資薪金範疇 按當月實際發放工資總額計提。費用扣除額 即平常所說的所謂的 起徵點 自2006年1月1日起,全國統一執行1 600元的標準。所以如果你超過1600就要交個稅...